![]()
9月15日起,我国首部住房租赁领域行政法规——《住房租赁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施行。据悉,该《条例》填补了我国住房租赁领域国家级行政法规的空白,此前在房屋租赁市场中常出现的“串串房”“甲醛房”“隔断房”等问题,消费者在此后的维权中或将更有依据和“底气”。
新规强化室内人身健康要求
记者看到,前不久,“男子6万月租住进甲醛房”登上热搜并引发大量媒体报道,也让“串串房”再次走进大众视野。
所谓“串串房”,是指在租赁市场中,一些房屋看似装修一新,但实际室内空气污染严重,如甲醛等有害物质严重超标。这类房源的共同特点是装修时间短、通风不足、家具板材廉价、密度大,空气中甲醛等有害物质浓度超标,难以达到正常安全的居住条件。
记者梳理看到,新实施的《住房租赁条例》第七条第一款明确规定:用于出租的住房应当符合建筑、消防、燃气、室内装饰装修等方面的法律、法规、规章和强制性标准,不得危及人身安全和健康。
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副院长严跃进对此表示,近年来备受关注的“串串房”问题,《条例》强化了出租住房室内装饰装修的要求,明确“不得危及人身安全和健康”。“租客若发现房屋存在甲醛超标、设施损坏等影响居住安全的情况,可依据《条例》要求房东整改,或追究其违约责任。”相关法律人士对此表示。
消费者认知误区成乱象“帮凶”
近年来,我国租房市场不断扩容,《2025中国城市长租市场发展蓝皮书》数据显示,当前我国租房人口已近2.6亿人。其中,四大一线城市租房人口规模已近4000万人,占常住人口总数近50%。但与此同时,房屋甲醛超标等问题持续被消费者诟病,为行业发展蒙上阴影。
记者看到,此前曾有大量投诉纠纷和法律诉讼涉及租赁房屋甲醛超标问题,而其中除了不良企业、装修公司等利益驱使外,多数消费者“新房通风半年就能入住”“没有气味空气就合格”等认知误区,也成为这类房屋得以在租赁市场大量流通的主要原因。
“甲醛释放并非短期过程,而是一个持续3至15年的漫长周期,”江苏省化学建材协会副会长李玉海解释,“甲醛主要来源于人造板材中的脲醛树脂胶,这种胶水会不断分解释放甲醛。温度越高,湿度越大,分解速度越快,释放量越大。”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室内环境与健康分会的研究表明,室温超过20℃时,家具和装修材料中的甲醛释放速率明显加快;室温升至30℃时,释放量是20℃时的两倍以上。
据悉,世界卫生组织早已将甲醛列为一类致癌物。同时卫健委数据显示,儿童甲醛吸入毒性阈值是成年人的3—5倍,长期暴露在低浓度甲醛环境中,可能引发儿童哮喘、白血病等疾病;孕期接触甲醛的孕妇,其新生儿出生体重偏低的概率增加25%,早产风险增加15%。
甲醛检测治理市场藏陷阱
值得注意的是,面对空气质量不合格房源,消费者在寻求专业帮助的同时,却频频遇到“假检测”和“假治理”服务。
以甲醛检测为例,部分检测机构通过技术手段人为操纵检测结果,误导消费者。例如有媒体报道广州市消费者陈先生在委托一家环境治理机构进行全屋甲醛检测时发现,检测仪器后台页面中预设了“+0.03”的基数,导致无论实际数值如何,最终报告中的甲醛含量均被抬高0.03毫克/立方米。此外,本报更曾报道过,有国内知名甲醛检测机构采用显色液等手法干预读数,在初次检测时故意调高数值,治理后复检时再调低,以此制造“治理有效”的假象,诱导消费者购买服务。而甲醛治理环节同样存在乱象。一些商家以“专业除醛”为名,实际采用效果有限或根本无效的治理方法,甚至可能引入二次污染。治理后检测报告显示“合格”,但经权威第三方机构重新检测发现,室内甲醛浓度仍超标数倍以上。此外在维权环节,目前通用的租房合同通常未对甲醛问题作出明确约定,也增加了消费者维权难度。此外,随着线上租赁平台日益普及,维权管辖也变得复杂。
据上海12345市民服务热线反馈,房屋管理局仅能监管线下中介机构,对线上平台无直接管辖权;如通过手机应用租赁房屋,需联系平台注册地相关部门处理;若属个人房东与租客纠纷,则建议走司法途径。尽管司法诉讼存在成功案例,但其过程耗时耗力,对普通消费者构成较高门槛。
需多方共治打响“持久战”
“租房市场房源甲醛超标投诉的频发,折射出装修及租赁行业在环保监管方面的不足,以及治理市场亟待规范的现实。”房屋交易分析师董海燕表示,在租赁关系中,租客往往处于相对弱势地位,此次新落地的《条例》尽管已从多个维度为租客权益筑起“防护墙”,在常见的“甲醛房”“串串房”纠纷中,对“不得危及人身安全和健康”等空气质量不达标情形给予了明确责任划定,但要想真正杜绝这类问题,还需多方共治同时打响“持久战”。
她指出,有关部门需从源头加强装修材料环保管控,完善租赁房屋空气质量标准,同时设立更清晰的市场准入门槛,强化对检测与治理机构的监督。此外,还应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消费者提供更便捷、更有力的维权支持,切实保障其健康居住权益。
此外对于消费者层面,选择正规渠道租房、签约时明确环保条款、入住前委托有CMA资质的机构检测,是保护自身权益的有效手段。同时也呼吁行业及市场,应及时推出有效工具用于检测、知晓室内空气污染等“长期、动态”的健康风险。
文|记者 卢 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