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
15世纪初,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舰队,600多艘战船,近3万名船员,纵横七万海里,这支舰队突然消失了。
拦住它的,不是敌人的炮火,不是狂风巨浪,而是装在货舱里的胡椒。
![]()
海上雄师的辉煌时代
永乐三年六月十五日,福建长乐。
闽江口五虎门外,249艘巨舰一字排开,最大的宝船长达138米,比今天的055驱逐舰还要长。
郑和站在船头,望着茫茫大海。
![]()
这个回族太监,本名马和,跟随朱棣征战多年。朱棣给他起了新名字郑和,取"郑国渠"之意,要他为大明开疆拓土。
27800名船员整装待发,有官员、有士兵、有商人、有医生,光是医生就有180名,比一个现代医院的医护人员还多。
船队的规模让人震撼。
除了主力宝船,还有马船运输战马,粮船装载补给,坐船供官员居住,战船负责护航,水船专门储存淡水。每一艘船都有明确分工,就像一座移动的城市。
这支舰队要去的地方,明朝人叫"西洋",不是大西洋,是印度洋。
当时的中国人把印度洋叫做"那没黎洋",那里有30多个国家,有数不清的香料、宝石、象牙。
第一次出海,郑和的船队经过占城、爪哇、苏门答腊,最远到达古里。古里就是今天印度西海岸的卡利卡特,后来达·伽马也在这里登陆。
郑和比哥伦布早了87年,比达·伽马早了93年。
![]()
每到一个港口,郑和都会宣读皇帝的诏书,不是征服,是交朋友。
船队的航海技术领先世界。
他们使用24方位罗盘导航,误差不超过2.5度,晚上观测北极星位置,用牵星板测量纬度。
这些技术比欧洲人先进了上百年。
中国的瓷器、丝绸、茶叶换回香料、宝石、药材。
当地国王看到这些巨船,都惊呆了,船队规模太庞大,各国君主争相朝贡。
锡兰山国国王亚烈苦奈儿不服,郑和二话不说,直接把他抓回南京。
苏门答腊的篡位者苏干剌作乱,郑和派兵剿灭。
华侨海盗陈祖义横行南洋,郑和活捉了他。
这不是简单的商业航行,是带着牙齿的外交。
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
郑和七次下西洋,每次都载誉而归。
![]()
船舱里装满了胡椒、肉桂、丁香,这些香料在中国能卖出天价。
明朝的国库从来没有这么充实过,朱棣用这些钱修建紫禁城,迁都北京,五次北征蒙古。
表面上看,这是一个完美的商业模式。
![]()
繁荣背后的经济博弈
永乐十九年,南京户部。
夏元吉坐在账本前,眉头紧锁。
这个四朝元老,从朱元璋时期就管着国家财政,朱棣攻打南京时,曾经想杀了他。
![]()
夏元吉说:"让我再活三天,账还没算完。"
朱棣被他的敬业精神感动,留了他一命。
账本上的数字让夏元吉头疼。
郑和带回来的胡椒,在苏门答腊的收购价是0.01两银子一斤,运到中国,能卖0.2到0.3两,差价20倍。
青花瓷盘在南洋能卖500贯,成本只有几十文。
看起来很赚钱,实际上有大问题。
胡椒太多了。
国库里堆积如山的香料用不完,到了成化七年,整整50年才用完这些香料。
朝廷只好拿这些东西当工资发给官员。
想象一下,你的工资不是银子,是胡椒。
![]()
文官们怨声载道,武将们也不高兴,他们要的是真金白银,不是调料。
有些官员拿到香料,只能转手倒卖。
市场上香料越来越多,价格越来越便宜。
更要命的是,大量进口导致胡椒价格暴跌,从0.2两一斤跌到0.1两。
市场饱和了。
夏元吉算过一笔账,郑和每次出海,花费白银几十万两,军民死者上万人。
带回来的宝贝堆在库房里发霉。
这笔买卖,越来越不划算。
更深层的问题是,明朝的海禁政策和郑和下西洋形成了矛盾。
一边严禁民间出海贸易,一边官方垄断海外贸易。
这种模式注定不可持续。
![]()
朱棣在位时,夏元吉不敢反对,皇帝的面子要给。
他只能想办法筹钱,裁撤冗官,减少皇室开支,郑和下西洋才勉强维持下去。
朱棣死后,情况变了。
![]()
财政困局与政治阻力
宣德元年,紫禁城。
明宣宗朱瞻基刚刚登基,想要减免赋税,显示皇恩。
夏元吉直接拒绝:"国库空虚,不能减税。"
![]()
新皇帝的面子都不给,可见财政压力有多大。
郑和这时候又来申请出海。
夏元吉坚决反对:"劳民伤财,得不偿失。"
这一次,皇帝听了夏元吉的话。
郑和的第七次下西洋被无限期推迟。
为什么夏元吉的反对这么有效?
因为账算得太清楚了。
永乐十九年,朱棣同时进行三个大工程:迁都北京、修建紫禁城、郑和下西洋。
三个项目都是吞金巨兽。
迁都花费巨大,工匠、材料、运输,每一项都是天文数字。
光是运输木材,就动用了几十万民工。
郑和这边,一次出海就要消耗几十万两银子。
27000多人的船队,每天的开销就是个天文数字。
粮食、淡水、武器、药品,样样都要钱。
国库撑不住了。
![]()
夏元吉的"勤俭治国"方针开始发挥作用,他砍掉了所有不必要的开支。
郑和下西洋被列为"不必要开支"。
文官集团也有自己的算盘。
他们眼红皇室垄断的海外贸易利润,想要分一杯羹。
停止官方下西洋,让民间参与贸易,文官集团能从中获利。
政治博弈和经济利益交织在一起。
宣德五年,夏元吉去世。
没有了这个财政管家,明宣宗想重启下西洋。
朝中的武将和功勋贵族都支持。
因为郑和出海能让随行士兵赚外快,带回来的珍宝要么赏给皇室,要么分给将领。
最后一次机会来了。
宣德六年,郑和第七次出海,目的把滞留在中国的各国使节送回去。
不是去贸易,是去善后。
这次航行结束后,郑和死在古里。
大明帝国的海洋时代,就此落幕。
![]()
更让人愤怒的是,几十年后,郑和航海的档案被人故意销毁了。
车驾郎中刘大夏说:"三宝下西洋,费银粮数十万,军民死者万计,纵得奇宝而归,于国家何益?旧档案虽有,也当毁之。"
一把火,烧掉了中国人的海洋记忆。
![]()
从开放到封闭的历史转折
故事还没有结束。
郑和下西洋停止后,明朝实行了更严格的海禁政策。
《大明律》规定:"擅造三桅以上违式大船者,处斩,全家发边充军。"
连造船都成了死罪。
![]()
"片板不许下海",这六个字锁住了中国人200年。
民间不能出海,官方不再组织船队,中国人被锁在了陆地上。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欧洲人开始了大航海时代。
1498年,达·伽马的船队抵达卡利卡特,就是郑和经常停靠的古里。
时间差距,郑和最后一次到达古里是1433年,达·伽马到达是1498年,仅仅相差65年。
葡萄牙人沿着郑和走过的航线,建立了殖民帝国。
荷兰人、英国人、法国人接踵而至。
他们用大炮和军舰,控制了印度洋的贸易。
讽刺的是,这些欧洲殖民者使用的航海图,很多都来自中国。
郑和留下的《郑和航海图》,成了后来者的导航工具。
![]()
英国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科技史》中说,中国航海图的精确性让西方学者震惊。
米尔斯和布莱格登研究了整个马来半岛海岸线,对中国航海图给出了很高评价。
中国人绘制了地图,欧洲人拿着地图去殖民。
200年后,已建城32年的马尼拉,中国居民超过2万人,西班牙人不足1000人。
中国人还是出海了,不过不再是官方组织,而是冒着生命危险的民间走私。
明清两朝都把这些人叫作"弃民",不承认他们的中国身份。
"中国四民,商贾最贱,岂以贱民兴动兵革。"
这是明朝官员对海外华商的态度。
海洋,从中国人的优势变成了痛点。
鸦片战争时,英国军舰从海上来,中国人才发现我们已经在海洋上落后了几百年。
![]()
当年如果郑和的船队继续下去会怎样?
也许中国会成为海洋霸主。
也许大航海时代的主角是中国人,不是欧洲人。
历史不能假设,但教训很明确:封闭没有出路,开放才有未来。
一颗小小的胡椒,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轨迹。
不是胡椒本身有什么神奇力量,而是围绕它产生的经济矛盾和政治博弈,最终让大明帝国选择了封闭。
官方垄断贸易,民间被迫走私。
香料过剩,价格暴跌。
财政压力,政治斗争。
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压垮了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
600年后的今天,我们重新走向海洋。
这一次,不会再被任何"小果子"拦住了。
![]()
参考资料:
人民网-人民日报:《万明:郑和下西洋:人类文明交流史上的光辉印记》(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2023年10月18日)
新华网:《【道中华】郑和率世界最强船队下西洋为什么没有建立殖民地?》(国家民委官网,2023年11月7日)
中国政府网:《郑和下西洋,为何从福建开洋?》(福建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2024年7月12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