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常发生于七岁以下儿童,属儿科常见病、多发病,中医学属“腹痛”范畴,常在上呼吸道或肠道感染中并发。典型表现是反复发作的腹部隐痛、胀痛、痉挛性痛,常伴有发热、食欲减退、腹泻、便秘等症状。中医认为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饮食往往不知自节,寒热亦难以自调,这些生理特点使得小儿更容易受寒邪侵袭,中焦气机升降失司,脏腑失养而诱发腹痛,该病症多反复发作且迁延不愈,证候以脾胃虚寒居多。威海市中医院儿科采用穴位贴敷联合隔药灸治疗该病症,疗效确切,受到广大家长认可。
常用中医治疗方法
穴位贴敷作为古老的中医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该疗法是通过中药的透皮吸收效应,作用于体表选定的穴位,刺激经络,调畅脏腑,改善病症。可选择元胡、白芍、香附、木香、柴胡、枳壳等几味中药材,研磨成细粉,用黄酒或香油等介质进行调和,敷于体表穴位,不仅操作简便且无创伤及明显不良反应,对小儿患者尤为适宜。
隔药灸既有艾条燃烧产生的温热作用,又兼有中药的调理功效,二者协同可发挥温经散寒、理气止痛之效。常选择位于脐部的神阙穴进行施灸,如伴有恶心、呕吐症状者可增加中脘穴以降逆止呕。该技术操作简便、安全、有效, 其独特的温热刺激可加速药物渗透的作用。
穴位贴敷和隔药灸技术的联合应用实现了作用互补,且温和无创伤,从“对症”和“对因”两方面进行干预,既缓解了临床症状,又降低了反复发作的风险,更弥补了打针输液和口服药物带给患儿的痛苦和不良反应等问题。
居家调护指南
比起治疗,日常调护更关键,家长朋友们需做好以下几点——
一是饮食调护:忌生冷油腻,养护好脾胃。
冰淇淋、冰镇饮料等生冷食物、油炸食品、辛辣刺激之物均易损伤脾胃,加重肠道负担,应避免孩子进食。日常饮食应以温热、清淡且易消化的食物为主,如小米粥、蒸蛋糕、蔬菜面、山药泥、南瓜饮等。注意规律进食,控制零食摄入,勿暴饮暴食。
二是腹部保暖:避风寒,防腹痛。
室内温度保持在22—26℃,避免空调或风扇口对着孩子直吹。季节交替或气温变化时,及时添加衣物以保暖,避免腹部着凉或外感风寒。
三是生活作息:劳逸结合,强体质。
保证充足的睡眠,3—6岁儿童每天睡10—12小时,7—10岁儿童每天睡9—11小时,避免熬夜或长时间看手机。适当户外运动,如拍球、跳绳、散步等,增强孩子的脾胃运化功能,提升身体免疫力。
四是情志调理:畅情志,稳情绪。
紧张、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可使交感神经兴奋,影响胃肠道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导致胃肠功能紊乱,因此要为孩子营造一个温暖、舒适、轻松的家庭环境,多陪伴孩子,进行互动游戏等。孩子情绪稳定更有利于疾病的恢复。
如孩子出现腹痛剧烈、腹痛长时间不缓解、呕吐、便血、体温超过38.5℃或反复发热等情况,请及时就医。
鞠晓青(威海市中医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