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 年。波士顿一间实验室。
一位年轻的研究员正测试经典的“情绪匹配”范式:屏幕上一张张面孔闪现,受试者在怒、悲、喜的固定列表里选词。这位实验员做了一个不寻常的动作——把那些情绪词全部删掉,只让受试者自由写下任何想到的情绪。那次的实验发现,情绪识别率从75%跌到不足50%,而在偏远文化群体中,准确率更是近乎随机。
她后来回忆道:“只需要稍微调整实验方法,传统情绪观一向支持的“情绪识别普遍性”现象便显著下降。”
这位实验员名叫丽莎·费尔德曼·巴雷特(Lisa Feldman Barrett),是科学畅销书《情绪:情绪是如何产生的》(2017)的作者。书中,她公然挑战达尔文以来“情绪普世、面孔万能”的正统,提出大脑实时“构建”情绪的理论。也是在那本书里,她提出一个新概念——情绪粒度(Emotion Granularity)。
情绪粒度指个体区分并命名情绪体验的精细程度。高粒度的个体拥有更丰富、准确的情绪词汇与体感映射。有趣的是,情绪粒度被指出和多个“看似无关”的重要功能有着着向关联:决策、注意力和内感受。而科学家们也在一次次实验、复现和质疑中慢慢道出这份结论的原委。
情绪粒度渗透生活
2024年《心理学前沿》的一篇元分析荟萃了43项实验研究,样本量近8600名参与者,发现情绪粒度越高,个体对决策框架的转换越灵活,落入“偏误”的可能性也越低。换句话说,我们更可以跳出我们的“直觉性思维”,深思熟虑后决策。研究者进一步指出,情绪粒度高的个体在投资情境中的损失厌恶,即“同等程度的收获和损失的情况下,对损失有更强烈的“痛觉””更低,在并购模拟情境中的过度自信指数总体下降12%。
解锁全文
本文为「神经现实2025年刊」专属文章
年刊用户可直接扫描以下二维码阅读本文
如需订阅「神经现实 2025 年刊」
可扫描下方二维码了解详情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