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若兰妈咪,女儿若兰现在7岁多,正上小学二年级。孩子从出生至今,一直主要是由我在带。作为一名85后学习成长型宝妈,科学育儿实践者,我一直主张“科学育儿”。只不过,我的“科学育儿”,并不是“照书养”,也不是对所有打着“科学育儿”旗号的理论都“照单全收”。
在孩子出生之前,我就开始学习了解孩子的发育成长规律,对于接触或者了解到的育儿知识仔细甄别,认真揣摩,并且在实践过程中反复论证,及时调整。孩子现在7岁多了,身心健康,伶俐懂事,也说明我的养育方式是正确而且可行的。
孩子看中某物,不买就闹,怎么办?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大部分家长应该都遇到过这样的场景:你带着孩子逛街或者逛商场,甚至只是路过某个卖东西的地方,孩子偶然看见了某样东西,有可能是一件玩具,也有可能是某种食物,就要求家长必须立刻给买,不答应就哭闹不止。
但是,你了解到这个东西价格稍微有点贵,超出了你的预期,或者家里已经有类似的了,并不是那么迫切的需要它。这时候,你会怎么做呢?会不会跟孩子说“这个太贵了,我们不买”?
实话实说,我会!我家是普通的双职工家庭,经济方面不宽裕,但也不至于太拮据。家里也就若兰这一个孩子,自然也不会太“亏待”她,该满足的也都会尽量满足。只是,我认为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龄段之后,家长就应该大大方方的和孩子“谈钱”,给孩子建立正确的金钱观了。
我始终认为,和孩子“谈钱”,并不意味着自己很“市侩”,并不是一件需要藏着掖着,甚至觉得羞耻的事情。相反,我认为和孩子大方谈钱,好处多多。比如:让孩子知道钱来之不易,从小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不会大手大脚乱花钱;让孩子学会延迟满足,不是要什么立刻就要,要留出时间考虑清楚,是否必须要买,有没有其他的替代方案;让孩子学会对比同类型产品,选择性价比高的那一个。
宝妈用一块蛋糕,开启“沉浸式财商启蒙”!
一提到“教育”,很多人又会觉得这是一个多么高大上的话题。事实上,真正的教育,从来不在书本里,不在课堂上,而在生活中。比如这里提到的“给孩子建立正确的金钱观”,说得再高深一点,叫“财商启蒙”。其实,最适合给孩子进行财商启蒙的场景,应该在厨房、超市、商场、收银台前,让孩子看见钱如何流动,价值如何交换。用真实生活场景,进行“沉浸式财商教育”,比如,我家若兰的这堂“一块蛋糕的财商课”。
我家若兰一直很喜欢吃小蛋糕之类的甜品。小孩子吃的东西,质量安全一定要有保障。因此,我专门给办了一家知名品牌蛋糕店的会员卡,隔一段时间,就会带她去挑选她喜欢的小蛋糕或者其他甜品。有一次(那时候若兰刚6岁),我去接若兰放学的时候,她又说她想吃小蛋糕了。我也觉得孩子有一阵子没吃了,就带她去那家店买蛋糕。
我们开始是在展柜那边挑选(小蛋糕不需要预定,店里有做好的,但店里承诺都是当天现做的。不超过6小时),本来都已经差不多挑好了,店员突然指着其中的一款,说那是他们店里推出的新品,这两天做活动引流,买一送一。
那一款蛋糕和我们本来选的那一款差不多,原本的价格也相差不大,但因为做活动,买一送一,就相当于价格少了一半。我就跟孩子说:“要不我们就试试这款,尝一尝他们的新产品味道如何?”孩子本来也是喜欢尝试不同味道的,又听店员夸他们的新品是如何如何的好,也就动心了,同意换成这一款。
我们这边刚商量好,正准备过去给在柜台里打包打单的店员说我们要买哪一款的,结果那一款蛋糕就被拿走打包了。原来,在外面之前,已经有顾客也选中了那一款,还比我们快一步已经打过单了。而且那个顾客买走的还是那款蛋糕的最后一份。
跟我们推荐的那名店员看到那一款蛋糕已经卖完了,就跟我们说:“不好意思,我们的蛋糕都是当天现做现卖的,现在已经是下午了,今天这一款已经没有了,明天才会做新的。要不,你们再看看其他的吧。”
我便回头跟孩子说:“要不我们还是买刚才我们挑的那一款吧。”孩子却说:“可是我还是想试试这个新口味。”
我于是给了孩子2个选择:这一款现在没有了,要明天才会做新的。你要想尝试这个味道,就要等到明天或者下次再买。你要是坚持买这一款的话,只能等明天过来买。刚才选的那一款也不能买了,今天就没有蛋糕吃了。你要是选择买刚才我们选的那一款,妈妈现在就给你买。但是,这一款就只能等到下次再品尝了,妈妈不会明天再来给你买。
孩子想了一下,问道:“那下一次是多久之后?下一次这个蛋糕还有吗?还会买一送一吗?”
“下一次,至少是一个星期之后,也有可能是更久。至于那时候这个蛋糕还有没有,还会不会买一送一,就需要问店员小姐姐了。”
店员小姐姐赶紧说道:“这款蛋糕是我们推出的新品,顾客反馈也很不错,所以一段时间内肯定都是有的。但是,我们这两天是推新品做活动,才买一送一的,总共计划做3天活动,今天已经是第2天了,明天就是活动最后一天,以后就恢复原价了。”
我回头跟孩子说:“你都听明白了?今天买刚才选的那一款,至少一个星期之后,可以继续来买这一款,两次都没有优惠。明天来买这一款,花一份的钱,你可以吃2份蛋糕,但你今天就没有蛋糕吃了。你自己选择要哪一种。”
孩子想了一下,说:“那我们明天再来买这一款吧。”店员小姐姐还来了一句神助攻:“明天好,你们明天10:30之后来,我们明天早上现做的,比晚上放了好几个小时的那些都新鲜。”
孩子听说之后,就决定第二天再来买做活动的那一款,然后高高兴兴的和我一起回家了。第二天是周六,孩子不上学,宝爸也休假在家,而我需要值班,我便和宝爸交代了第二天上午10:30之后,带孩子去那家店里买蛋糕。宝爸就问为什么要第二天再去买?我们既然已经去过蛋糕店了,当时为什么不买?孩子就和爸爸详细讲了我们刚才去店里的全过程,并且很开心的说:“我们明天上午再去买,我就可以吃到新口味的蛋糕,只花一份的钱,就可以吃到2份蛋糕,而且还是刚做出来的,更新鲜哦。”
宝爸听说后,也欣然同意第二天带孩子去买蛋糕。孩子买到蛋糕之后,先和爸爸分享了一份,另一份说要留给妈妈。我下班回家,一家三口共同分享了另一份。孩子很开心,说她只是晚了几个小时,就第一时间品尝到了新口味的蛋糕,花了一份的钱,就买到了够全家吃的蛋糕,还享受到了一家人一起吃蛋糕的快乐,这几个小时的等待,太值了。
不谈钱的育儿才是奢侈!普通妈妈分享:如何让孩子既懂节省又不自卑?
后来,我们在一家大型连锁超市里面发现了他们的烘焙区也有小蛋糕卖。烘焙区的负责人告诉我们,这些小蛋糕和其他小甜品、面包,都是他们现做现卖的。他们老板以前就是开蛋糕店的,现在承包了这家超市的烘焙区,他们卖的所有产品,都是自己当场现做现卖的。用的材料也都是这家超市里卖的品牌货,绝对的真材实料。说完,还掀开操作间的帘子,给我们看,有3个糕点师正在里面做甜品呢。我说难怪每次走到这个区域,都能闻到浓浓的、热气腾腾的蛋糕味,原来就是在旁边先做的呀。
超市的小蛋糕,比那家品牌店的价格相对要便宜一点。我先买了一份,让孩子尝尝味道怎么样。我家孩子是天生的“小吃货”,嘴巴比较“刁”,对食物的敏感度相当的高。孩子品尝后,说并不比那家品牌蛋糕店里的蛋糕差。甚至因为是刚刚做出来的,口感比有时候在蛋糕店里买的放了好几个小时的还要好。
孩子问我:“为什么超市里的比蛋糕店里的好吃,价格反而便宜呢?”我告诉孩子,单独开店和在超市里承包一个区域,成本不一样的,客流量也不一样,差不多的产品,商家的利润也是不一样的。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品牌溢价。商家用品牌给产品的质量做担保,顾客就需要为这份保障付费。超市里的小蛋糕,成本要比蛋糕店的低,又没有品牌溢价,售价自然会低一些,但质量好坏需要顾客自己甄别。
再后来,我们去那家蛋糕店的次数就越来越少了。孩子想吃小蛋糕了,经常都是在那家超市买。因为孩子知道,产品我们已经尝试过了,质量也认可,价格又便宜,那对我们来说,性价比更高。花更少的钱,就能够得到同样的东西,既省了钱,又不亏待自己,何乐而不为呢?
撕掉"谈钱羞耻"标签!养出不攀比、会选择的清醒娃!
许多家庭对“钱”讳莫如深,担心孩子攀比、焦虑或功利,但真正健康的财商教育始于坦诚沟通。我从来不会避讳和孩子谈钱。孩子2岁多开始亲子阅读,我就慢慢的引入了金钱观、财商教育相关的绘本。4、5岁的时候,我就在生活实践中让她看到什么是“货比三家”,用什么样的方式购买同样的东西会更“划算”。
“谈钱”不是市侩,而是爱的另一种表达方式。家长一定要学会把“钱”还原成生活的工具,而非禁忌的话题。比如前面提到的买蛋糕的经历,本质上是一次完整的“消费者决策模拟”。孩子听完店员介绍新品、活动规则,接着对原选款和新品进行价格、口感、新鲜度对比,又了解了活动期限,并对可能存在的风险(下一次是多久之后?心仪的蛋糕还有没有?我能不能信守承诺?)进行了评估。权衡利弊之后,选择了第二天花同样的钱,买两份更新鲜的,还能和家人一起分享。
这种基于真实需求的情境化学习,远比抽象说教有效得多。因为在整个决策过程中,孩子不是被动接受“你应该节约”,而是主动参与“我可以选择更好的方式”。我没有替她决定“我们就买那个便宜的”,而是清晰呈现选项,让她自己做出判断。这种“赋权式沟通”,培养的是孩子的自主性与责任感。她知道,自己的决定会产生后果,也因此更愿意为结果负责。
孩子这次决策的结果是皆大欢喜的。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自主决策,懂得了“花更少的钱,得到同样的满足,是一种智慧,而不是寒酸”的道理。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不仅吃到了喜欢的蛋糕,她还懂得了钱是有限资源,需要分配;每一次消费都意味着机会成本,等待可以换来更大的回报,便自然而然的学会了“延迟满足”。
后来买蛋糕从品牌蛋糕店换成了超市烘焙区,则是通过真实的消费认知训练,帮孩子构建一个批判性思维框架。孩子学会了用自己的感官和经验做判断,理解了“贵≠好,便宜≠差”,不盲目崇拜品牌,并对广告宣传保持警觉。这样就能从根源上杜绝了孩子长大后陷入“伪精致生活”的陷阱,养成“理性消费”的好习惯。
当然,财商教育绝不能走向极端节俭或冷漠计算,我也不会一味的要求“省钱”,比如:孩子在大街上看到某种美食很想吃,即便价格稍微贵一点,我也会买给她吃。因为我很清楚,孩子此时需要“即时满足”。
如果孩子和同学一起参加活动,同学人手一份的特色纪念品,孩子想要,我不会拒绝。因为我不想我的孩子觉得自己“不配”,更不想她显得不合群,甚至可能被同学孤立。
但是,如果孩子看上的是某件玩具等非急需品,我可能会跟她说:“我们在网上查查同款,可能更划算”,引导孩子理解价格差异,协商替代方案。同时,会告诉孩子,网上购买,要晚几天才能到,需要孩子耐心等待。既然答应了孩子会在网上买,就会尽快下单。延迟满足可以,但决不能失信于孩子。
若兰开始上小学之后,她开始有了自己的零花钱。她现在的吃穿住行学习等日常消费,都还是由家长负责,所以给她的零花钱并不多。一个星期就10块钱,她可以自行安排支配。她可以买贴纸、小零食、文具,也可以攒着买更大的东西。每一次支出都是她在演练“优先级排序”。花错了没关系,只要不危及安全,这就是成长的机会。比如,买了不喜欢的玩具,下次就知道要先试看再买。
若兰这学期已经升二年级了,按照他们的数学学习大纲安排,这学期将会学习到如何用手里的钱合理分配,购买需要的物品。其实,上学期结束,暑假的时候,老师已经安排了相应的实践训练,并把实践过程和结果记录下来。我家若兰因为之前已经有过这样的实践经历了,完成的非常好,获得了“实践小明星”的奖状。
接下来我将会逐步引入“储蓄罐”、“愿望清单”、“分期付款”等概念,后续可以逐步升级,教她记账,用图画或表格记录收入支出,开设儿童账户,带她去银行存钱等等。
最好的财商课,藏在每一天的生活里,而财商启蒙的第一步,便应该从大胆的和孩子谈钱开始。不要避讳“钱”的话题,更不要把它变成沉重的负担,而是将它化作一把钥匙,打开孩子理解世界的一扇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