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是外交的艺术,更是政治的密码。
有时,一次打破常规的措辞,远比千言万语的官方套话更能揭示时代的真相。
![]()
前段时间,中美两国防长的一次视频通话,就出现了这样“打破剧本”的发言。
美国国防部长赫格塞思向中方明确表示:“美国无意与中国发生冲突,也无意寻求中国政权变更或扼杀中国。”
而就在9月18日,据联合早报报道,在中国出席活动的前美国国防部高级官员施灿德,对其评论称,这是美国国防部长“很少公开说的话”。
他认为,这标志着美国的政策出现了“重大转变”,特朗普政府正寻求与中国“共存”之道。
那么对此,我们又该如何看待美国防长以及前美国国防部高级官员施灿德的话呢?
其实我们可以提出一个大胆猜测。
那就是施灿德只不过是代替特朗普向中方,说出了他不愿意说出口的话。
说白了,有些话,特朗普说不出口,必须得有人替他说。
![]()
而这句话的背后,是美国对华战略从“极限施压”幻想走向“艰难共存”现实的被迫调整。
首先,赫格塞思的每一句表态,都经过精心雕琢,值得放在放大镜下细细解读。
第一,“不寻求冲突”。
这并非追求友好,而是基于“实力威慑”的务实选择。
过去几年,从贸易战到科技围堵,美方试图多维度压制中国,却发现自己同样痛感强烈。
全球供应链的韧性、中国市场的不可或缺以及中方坚决反制所带来的代价,让华盛顿的精英们意识到,一场全面冲突没有赢家,唯有设置“护栏”、避免迎头相撞,才符合其自身利益。这句话的潜台词是:竞争将继续,但我想避免热战。
第二,“不寻求政权更迭”。
这是美国对华认知的一个悄然革命。
它默认了一个美国不愿公开承认却不得不面对的事实:中国的政治体制具有强大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并非外部力量所能颠覆。
这实际上是对过去几十年对华“和平演变”战略的一种抛弃。
![]()
第三,“不寻求扼杀中国”。
这是对中方“美国旨在遏制中国发展”指控的一种间接回应。
它试图为“去风险”、“友岸外包”等政策披上一层“非致命性”的外衣,辩解其目的并非扼杀,而是“保护自身安全”。
尽管其实际行动可能依然充满对抗性,但至少在言辞上,美方希望降低这场竞争的“生存战争”色彩,为其策略寻找一个看似更合理的注脚。
而曾在特朗普的第一个任期内担任美国助理国防部长帮办在中国出席香山峰会的时候,对美国防长这番言论,进行进一步的解读。
似乎就是为了帮助朗普,向中国传达美国寻求跟中国和平共处的意思。
![]()
那么如此重要的战略表态,为何不由总统亲自宣布呢?
这可能有两个原因。
其一,国内政治的“人设”绑架。
特朗普及其核心团队的基本盘,建立在对华极端强硬的立场之上。
“强硬”是其国内动员的核心口号和政治正确。任何公开的、看似“放软身段”的表态,都可能被党内极右翼和竞争对手攻击为“对华软弱”,从而引发国内政治风暴。
因此,亲自说出“不寻求冲突”之于特朗普,在政治上是不可承受之重。
其二,“代理人”测试水温的妙用。
于是,我们看到了一套精密的“组合拳”:先是国防部长赫格塞思在闭门通话中传递最核心、最敏感的信号;
随后,由前国防部高官施灿德这样的“非正式渠道”在公开场合进行解读,向媒体和舆论放风,测试国内外的反应;
![]()
同时,放出美国跨党派议员代表团计划访华的消息,为后续互动铺路。
这套流程既完成了必要的沟通,又为特朗普留下了充足的“否认空间”和回旋余地,堪称高风险外交中的一招“妙手”。
当然,面对美方递出的“橄榄枝”,中方的回应冷静而清晰,展现了成熟的战略定力。
国防部长董军在通话中强调了构建“平等尊重、和平共处、稳定正向”的两军关系,并坚决划出了台湾、南海问题的红线。
这一定位精准地抓住了问题的核心——中美关系的症结不在于中国,而在于美国能否以平等、尊重的态度对待一个与自己制度不同、伟大的文明型国家。
很显然,“最重要的不是美国说了什么,而是美国做了什么。”
中方的审慎源于丰富的历史经验。
我们不会忘记,在奥巴马政府高喊“亚太再平衡”时,其军舰同样在南海游弋;
在拜登政府谈论“竞争、合作、对抗”三分法时,对华科技战却在持续加码。
![]()
因此,中方更关注的,是美方是否能在行动上真正收敛:是否会减少对台军售?是否会停止在南海的“自由航行”挑衅?是否会取消对中国科技企业的无理打压?
这种“听其言,观其行”的态度,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战略自信。
它表明,中国不会因对方几句好听的话而放松警惕,也不会因对方的强硬攻势而慌乱失措。中国的节奏,只建立在对自身利益和原则的坚守之上。
赫格塞思和施灿德的“话”,不管是什么意思。
都传递出一个无法逆转的时代信号:美国对华战略的“极限施压”时代已经破产,一个“艰难共存”的新阶段正在开启。
这种“共存”,绝非友好和谐的共生,而更可能是一种 “冷和平”——一种基于相互威慑、激烈竞争但竭力避免热冲突的、冰冷而稳定的状态。
美国正在痛苦地学习一门它自冷战结束后就已生疏的功课:如何与一个在政治、经济、军事上都无法被主导的强大力量长期共处。
![]()
这并非美国的大度,而是现实的教训使然。
是贸易战中的“杀敌一千自损八百”,是科技战中的“卡脖子”反而催生了中国更快的创新,是“脱钩断链”在全球化网络中难以推行,最终让华盛顿的决策者们回归理性。
特朗普说不出口的话,被他的前官员说了出来。
这句话的名字叫“共存”,而它的姓氏是“被迫”。
未来的中美关系,将在这种“被迫共存”的基调下,进入一个更加复杂、更加考验双方智慧和定力的新常态。
对于世界而言,两个大国选择对话而非对抗,总是一个值得谨慎欢迎的开始。但和平的曙光能否持续,终将取决于美国能否将其“不说出口”的话,真正转化为“脚踏实地”的行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