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馋中国稀土,但无计可施,美西方决定下黑手。
据路透社9月23日独家消息,七国集团(G7)和欧盟已黔驴技穷,现在正在筹划设定稀土价格下限以促进其生产,同时对部分中国出口稀土征税关税和所谓碳税。
报道称,稀土对电动汽车、核潜艇等领域至关重要,中国在稀土开采和提炼方面具有主导力。今年4月,中方实施关键矿产出口管制,西方企业随即哀号“稀土荒”,美西方同时炒作所谓“稀土武器化”。
除日本外,G7成员国在从稀土磁铁到电池金属的一系列材料上高度或完全依赖中国。为应对所谓“安全风险”,G7领导人于今年6月启动关键矿产行动计划。
本月早些时候,G7的技术团队在美国芝加哥举行会晤,澳大利亚也参加了会议。
一名消息人士表示,芝加哥会议的核心讨论,在于是否在关键矿产领域提高外国投资的监管门槛,试图通过这种方法限制企业对华投资。但该人士补充说,G7对于是否直接对抗中国存在不确定性。
“另一种选择是地理限制,”这名消息人士继续透露,这些限制可能包括设定本地内容规则,或者在公共采购招标中限制从特定国家(如中国)采购的稀土配额,“但G7国家同样存在意见分歧”。
这一系列设想,跟3年前G7针对俄罗斯石油设定 “价格上限” 的操作如出一辙,如今将这套 “老招数” 用在中国身上,试图破解对中国稀土的依赖困境,可这样的计划真能奏效吗?
回顾2022 年,G7为削弱俄罗斯的能源收入,联合推出对俄石油 “价格上限” 政策。最终,这场限价行动不仅没达到预期,反而引发市场反噬。
国际油价一度因供应担忧飙升至125美元/桶,加剧了西方本就严峻的通胀问题,让欧洲多国居民能源账单大幅上涨,企业生产成本增加,可谓 “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如今G7将这套模式复制到中国稀土上,却忽视了稀土与石油在产业格局上的本质差异,注定会面临更多 “复刻式危机”。
中国在稀土产业链中占据的主导地位,远非俄罗斯在石油领域可比。
根据国际能源署公布的数据,目前中国拥有全球60%以上的稀土矿产量,控制着全球92%的稀土加工环节,可以说在稀土这一领域,中国拥有毋庸置疑的主导权。
从供应端来看,澳大利亚、加拿大的部分稀土项目,因建设周期长,投产进度屡屡延迟,根本无法快速填补供应链缺口。
![]()
稀土原料
而从需求端来看,稀土的重要性在当下愈发凸显。一旦供应受限,西方相关产业将面临 “断链” 风险,这比石油短缺的影响更为致命。
更值得注意的是,G7此次计划对华稀土限价,表面上是经济考量,实则暗藏深层战略焦虑。
从战略意图来看,G7设定价格下限,是想通过保证利润空间,激励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加大稀土矿山投资,试图复制 “页岩油革命” 的成功,建立独立于中国的稀土供应链。
但这些战略图谋,在现实面前很难落地。中国并非没有应对筹码,反而手握多张 “王牌”。
在供应链层面,中国可精准调控关键稀土品种的出口,一些稀土物项是制造高端芯片、精密仪器的核心材料,直接直击西方高端制造命脉。
![]()
半导体技术离不开稀土原料
在规则制定上,中国已推出《稀土管理条例》,建立稀土产品追溯系统,正推动这套标准国际化,重构全球稀土贸易规则,掌握更多话语权。
同时,中国还在扩大与东南亚、南美国家的稀土资源合作,既保障自身资源供应,也降低对西方市场的依赖,减少外部经济环境带来的影响。
短期来看,G7若强行推进稀土限价,可能会引发市场波动,进一步推高西方制造业成本,让本就面临竞争压力的欧洲车企、美国风电企业雪上加霜。
长期而言,这反而会加速中国稀土产业链的自主升级,推动中国在稀土深加工、回收利用等领域技术突破。
同时,有助于提升人民币在稀土贸易中的结算比例,让西方在全球稀土格局中的话语权进一步削弱。
![]()
中国电动车远销海外
显然,G7没有从对俄限价的失败中吸取教训,仍想用霸权思维干预市场规律。
但稀土产业的格局早已注定,中国的供应链优势、技术优势和政策调控能力,不是简单的 “限价令” 就能打破的。
这场看似针对中国的计划,最终很可能成为G7又一次 “自缚手脚” 的尝试,不仅无法解决对中国稀土的依赖,还会让自身陷入更深的产业困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