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营口坠龙事件,老汉上交五块龙骨,揭开了当年日本人的阴谋

分享至

2004年,中央电视台《走近科学》栏目组来到辽宁营口做了一期节目。

节目中,当地史志办公室的工作人员主动找上门来,并带来了一个包得严严实实的旧布包。

当包袱被打开后,里面赫然出现了五块动物骨头状的事物,研究员微笑着对栏目组工作人员说:“看,这就是我电话中跟你们说的龙骨!”

众所周知,龙是传说中的生物,怎么会出现在现实生活中呢?并且还会留下龙骨?

这一切,都源自于1934年营口的坠龙事件。



营口坠龙事件

1934年夏,辽宁营口下了40余天暴雨,天昏地暗,辽河水暴涨淹没了不少田庄。

7月初的一天,有一位村民在田庄台上游的河滩上发现了一个巨大的“不明生物”,当时那生物奄奄一息,形似传说中的“龙”。

由此人们将它称之为“活龙”,消息传出后,一下子在村庄炸开了锅,很多村民纷纷来到事发地去看活龙。

目击者肖素芹回忆说,“活龙”全身呈灰白色,方头方脑,眼睛泛红,腹部伸出两只利爪,鳞片在烈日下泛着银光,那和画中的龙几乎一模一样。

村民们为了挽救那条“活龙”,轮流着给它身上浇水,僧侣们每日给它作法超度。

数日后,又下起了特大暴雨,等雨停后,人们发现此前的“活龙”已经消失了,人们猜测是借着雨水回到大海了。



7月28日,又有了关于“龙”的消息。

当时《盛京时报》报道说,有一条黑色巨物在空中翻腾,掀翻三只小船、卷坏日资厂房,造成9人死亡,还掀动停在车站的火车。

此段情节在后来央视调查中未获证实,仅见于当时报纸。

8月8日,营口又出现了“龙”的消息。

当时有村民在辽河北岸鸭舌岛附近的苇塘里闻到了扑鼻恶臭,出于好奇,村民拨开倒伏的芦苇走近查看,结果发现了一具巨型骨骸:

体长10米左右,头部左右各有一鹿角状分叉角(长约1米),脊骨28~29节,肋骨短粗,尾呈立板形。

另外,现场还留有一个宽6米、长17米带爪痕的土坑,似曾剧烈挣扎过。

消息传开后,村民们议论纷纷,有人说那是“龙骨”,有人说是外星生物遗骨,莫衷一是。



不久后,营口伪第六警察署接到群众报告,派人到达现场,将那堆不知名白骨,搬运到了西海关码头的空地上,然后开展了近20天的展览。

8月14日,《盛京时报》获知消息后,立即派出记者采访,并登载了对坠龙事件的报道。

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当时《盛京时报》共发了5篇文章。

第一篇文章描写了发现蛟龙的过程;第二篇文章记载了当地的警察,雇人将蛟龙白骨抬至西海关码头的经过。

然后是相对严谨的第三篇文章。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