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法律不会让每个网暴者逍遥法外,关键看你是否懂得拿起武器。
2025年8月,北京互联网法院的一纸判决,为持续五年的肖战227事件画上了句号。法院判决两名227超话主持人连续48小时公开道歉,并赔偿肖战1.3万元。这场胜诉,不仅是个人的胜利,更是法律对网络暴力的一记重锤。
与此同时,我们看到起诉莫言的闹剧还在上演——有人以“侮辱英烈”为名起诉莫言,却连基本的诉讼程序都搞错了方向。这两起事件形成鲜明对比:一个展示了法律维权的正确路径,一个则暴露了法盲炒作的荒唐。
那么,当普通人面对网络暴力时,该如何有效维权?肖战案例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法律实践课。
肖战胜诉案:法律如何斩断网络黑产链条?
肖战227事件始于2020年2月27日,因一篇同人小说引发争议,最终演变成有组织的网络暴力。判决书揭示,两名被告并非普通网友,而是长期经营黑粉账号的“职业选手”。他们通过养号控评、造谣引流、商务狙击等手段,构建了一条完整的黑产产业链。
这类网络暴力绝非“言论自由”的范畴。法院明确认定,被告发布的内容缺乏事实依据,使用侮辱性词汇,构成名誉侵权。这意味着,法律为网络言论划清了边界:你可以批评,但不能造谣;你可以不喜欢,但不能恶意攻击。
肖战的维权之路并非个案。近年来,他已多次通过法律手段维权成功。2023年3月,三名微博用户因发布侮辱性言论被判赔偿并道歉。这种持之以恒的维权态度,向职业黑粉传递了一个明确信号:网络非法外之地。
莫言们该如何正确维权?避免陷入这些误区
相比肖战的有效维权,“起诉莫言”的闹剧则显得格格不入。起诉者不走刑事公诉或行政投诉的正确路径,却坚持走民事诉讼的死胡同。这种做法不仅无法实现声称的诉求,反而暴露了其赚流量的真实目的。
那么,普通人面对网络暴力时,该如何避免类似误区?
首要问题是:你有没有诉讼资格? 根据《民事诉讼法》第122条,起诉的前提之一是“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如果莫言的作品真的涉嫌侮辱英烈,正确的做法是向版权局举报、要求公诉机关介入,或走刑事报案程序,而不是由无关第三方提起民事诉讼。
维权需要选择正确的法律路径。就像你不能去食品店买电脑一样,不同的诉求需要匹配不同的法律程序。普通的名誉侵权可以走民事诉讼;如果涉及公共利益,可考虑公益诉讼;而涉嫌犯罪的,则应推动公诉程序。
维权实战指南:从证据固定到判决执行
肖战团队的维权策略值得借鉴。他们采取 “批量诉讼、无预告直接起诉” 的方式,委托律师事务所批量取证,分批次起诉不同平台的侵权用户。这种专业打法避免了打草惊蛇,提高了维权效率。
证据固定是关键一环。根据法律人士建议,个人遭遇侵权时应通过公证、录屏等方式固定证据链。只有确保证据完整、可信,才能在法庭上站稳脚跟。
即使胜诉,维权之路也未必一帆风顺。部分被告拒不执行判决,导致案件进入强制执行阶段,包括限制高消费、登报公告等措施。但这正体现了法律的严肃性——判决必须得到执行,侵权者终究要付出代价。
为何法律维权胜过网络骂战?
面对网络暴力,很多人本能地想通过网络反击、舆论施压来解决问题。但肖战案例告诉我们:法律维权比网络骂战更有效。
一方面,法律判决具有终局性和权威性。一纸判决胜过千言万语,能够从根本上制止侵权行为。另一方面,法律维权可以避免陷入无休止的网络争吵。正如肖战所做的那样,他不对骂,而是直接起诉。这种态度既维护了自身尊严,也彰显了法律威严。
维权成本高、侵权成本低,是当前网络维权的主要困境。但随着司法程序的优化,2025年这类案件的审理周期已缩短至1年内,这大大降低了维权的时间成本。
结语:让法律成为网络暴力的终结者
肖战227事件的胜诉,是一个象征。它象征着法律对网络暴力的明确否定,也标志着受害者不再沉默。对于那些正在遭受网络暴力的人来说,这个案例是一盏指路明灯——法律武器就在那里,就看你是否愿意拿起。
网络环境不会自动变好,它需要每一个受害者的勇敢维权,需要每一个网民的理性参与,更需要法律制度的持续完善。肖战用五年时间等来了正义,那么下一个会是谁?
如果你遭遇网络暴力,是选择沉默还是发声?是参与骂战还是诉诸法律? 答案已经摆在面前。网络暴力的终结,或许就从你决定拿起法律武器的那一刻开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