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1968年两弹一星元勋被人打死,周总理下令彻查,凶手11年后被判刑

0
分享至

1968年6月8日是星期六的下午,彭洁清照常从任职的外国语学院乘公交车回家。她心里等着和丈夫还有三个孩子团圆,度过一个美好的周末。

到了家后,彭洁清兴冲冲走上三楼,打开房门。谁知映入她眼帘的,不是女儿可爱的笑脸,而是惊慌失措的保姆:“姚所长被人打死了!”

惊魂未定的孩子们冲出来,抱着妈妈哭成一团。此时,彭洁清才注意到直挺挺躺在客厅沙发上的丈夫:他的白衬衫上血迹斑斑,脸上青一块、紫一块,早已没了呼吸……

彭洁清一下子无法接受这个可怕的事实,直接瘫软在了地上。

她死去的丈夫,正是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两弹一星元勋姚桐斌。

01

1947年,英国伯明翰大学工业冶金系迎来了一位高高瘦瘦的中国青年——姚桐斌。他漂洋过海,孤身来到大洋彼岸求学,师从终身教授弗·康德西博士。

由于缺少生活费,姚桐斌住在一家犹太人的顶层小间,平时吃的是最简单面包和茶水。但是他的天资和刻苦,还是让他在这所历史悠久的大学脱颖而出。



他常写信给国内朋友,说最怀念的是南昌雨后的青苔味,还有妈妈做的腌菜饼子。

身边不少留学生最后都选择留下,有人在剑桥、牛津混了教职,也有人跑去德国化工厂做研究员。但他说什么也不肯:“祖国要搞自己的东西,我回来才踏实。”

1951年,姚桐斌获得了工业冶金学博士学位。

康德西教授后来回忆说:“桐斌是我最好的学生之一。

在读博期间,姚桐斌收到了新中国成立的喜讯。他内心激动不已,给国内发去了热情洋溢的贺电。

留英的年月,姚桐斌一直有两个担忧:一是怕在国外的优越环境中沾染不良习性,二是怕所学东西对无法让积贫积弱的祖国尽快强大起来。

1957年底,姚桐斌排除一切阻碍,满怀激情回到了祖国。

当时,聂荣臻元帅爱惜人才,指名要他到刚刚成立的第五研究院(七机部的前身)负责筹建一个研究所。

姚桐斌刚接手这项任务时,要人没人,要设备没设备,只是12名大学生和一台显微镜,办公地点是早年的练兵营房。



就是在这样一穷二白的条件下,他在1960年筹备建起了航天材料研究所(俗称“703所”)。

众所周知,上世纪50年代,我国的材料工业技术水平还比较低,连一些低合金钢都生产不出来,更谈不上航天材料了。

尤其是中苏关系破裂后,赫鲁晓夫撕毁合同,撤走在中国的苏联专家,并带走所有的图纸资料。

姚桐斌明白,如果没有航天材料,一切构想都是纸上谈兵。

在没有任何资料可借鉴的情况下,他带领703所的同志争分夺秒,在1960年至1965年前前后后开展了500多个研究课题,填补了我国科技材料方面的空白,为我国航空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然而,好景不长。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后,姚桐斌所在的七机部陷入一片混乱。

七机部是搞航天工业的,属于国防尖端技术部门,政治上、业务上都很强,是我国国防科技战线上一支极其宝贵的队伍。

但是动荡年代,大乱不止,七机部也逃不过。部内两帮人马斗来斗去,打来打去,派战不息,成为闻名的“老大难”单位。  

在如此混乱的状况下,姚桐斌仍坚持每天上班。他说:“光拿工资不工作,于心不安。”

没想到,厄运真的降临到姚桐斌的头上。

02

1968年6月8日,姚桐斌照常上班。

中午下楼准备回家吃饭,两位工程师见到他打招呼说:“姚所长,外边有人武斗了,您最好等一等,先别回家。”

姚桐斌没有放在心上,他说:“上午我只批完了一个报告,吃完饭后还得回来接着干。”

谁也没想到,就在他回家的路上,惨案发生了。

姚桐斌还没走进家门,就被一伙暴徒推下了楼,还用钢管打。这些人一边打一边叫喊:“打死你这个反动学术权威!”

姚桐斌很快就失去了意识,带头的人见状,直接将其扔在了家门口,然后扬长而去。

后来才知道,直接下手的两个人,一个是姓高的炊事员,一个是姓于的电工。

一位邻居发现了地上的姚桐斌,立即跑上楼找姚保姆。一开始,他们想将姚桐斌送到医院抢救,但是遭到了行凶者的阻碍。邻居和保姆没有办法,只好把他抬上楼,放在客厅沙发上。

由于头部几处受重伤,错过了抢救的时机,姚桐斌于当天下午3时许停止呼吸,惨死在家中。

就在去世前两天,姚桐斌还参加了东方红一号卫星的技术会议。

在会上,他提出703所可以承担防热系统等研究任务;会议结束后,他立即把这些任务布置到各有关科室。

谁也没想到,姚桐斌的雄心壮志还没来得及实施,他的归国抱负尚未真正完成,就以如此荒唐残暴的方式被夺去了生命。

“可惜!太可惜了!如果他活着,还会做出更大的贡献。”这是703所同事对他的普遍评价。

姚桐斌是首位在文革中遇难的两弹元勋。他的死,震惊了研究所,震惊了国防部,也震惊了中央。

当秘书将这一噩耗告诉周总理时,周总理手中的茶杯竟掉在了地上。

姚桐斌死后,他的妻子彭洁清和三个女儿几乎处于绝望之中。彭洁清所在的学校宣布解散,全体师生员工下放到河北农村插队落户。



她回到家里,一面整理东西,做好去农村的准备,一面像热锅上的蚂蚁,不知如何是好。要是自己去了河北农村,三个年幼的孩子怎么办?谁来照顾她们呢?

彭洁清实在没有办法,于是想到了给周总理写信。

她想,周总理之前一直对姚桐斌很好,能不能求他帮帮忙呢?但是局势这么混乱,周总理自己也是独木难支,他能管这点小事情吗?

彭洁清最后还是提起了笔,壮着胆子给总理写了一封信。在信里,她表明了自己是姚桐斌的爱人,陈述了姚桐斌在1968年6月8日被人杀害的事情,然后请求总理对自己家庭能给予一点帮助。

很快,周恩来就作了批示:请七机部军管会副主任杨国宇、钱学森等人关照姚桐斌的家庭。

杨国宇和钱学森落实了周恩来的批示,彭洁清可以暂时先不用下乡插队,另外安排其他工作;三个孩子每人每月发放20元生活补助,再给彭洁清按军队师级干部标准发给650元补助。

就这样,在周总理的帮助下,彭洁清总算守住了这个摇摇欲坠的破碎家庭,度过了最困难的一段时光。

然而丈夫的冤死,成了她心中永远无法愈合的一道伤口。

悲痛、愤怒、委屈,多年来一直缠绕在彭洁清的心口。她发誓一定要顽强地活下去,一定要将三个孩子抚养成人,一定要看到凶手伏法的那一天。

可惜的是,由于那十年的特殊氛围,再加上姚桐斌的留洋经历,这桩案件被搁置了整整十余年。

直到“四人帮”被粉碎后,彭洁清才终于窥见了一丝希望的微弱之光。

03

1978年初,彭洁清给宋任穷写了一封信。

信中,她说现在要惩罚杀害姚桐斌的幕后黑手看来一时难以实现,能不能先给姚桐斌下个结论,追认他为烈士。

宋任穷将彭洁清的信上报中央,当面向邓小平等中央领导建议,追认姚桐斌为烈士。

1978年3月18日,是全国科学大会召开的日子,也是姚桐斌的追悼日。

追悼会在八宝山召开,在颁发给家属的烈士证书上,写着这样一行字:“1968年6月8日中午下班回家,无辜遭坏人毒打致死,不幸牺牲。”

一年后,曾经参与行凶杀害姚桐斌的人纷纷落网:于某被判处有期徒刑15年,高某被判处有期徒刑12年。

彭洁清心中积压多年的石头终于落了地,而她苦苦支撑的家庭,也有了收获:三个女儿均留学美国,在海外成家立业。

坊间曾传她这样做,是为了彻底切断仇恨循环,让孩子们脱离危险环境。一位熟识他们家的北外教授透露,“彭老师临走前反复叮嘱:‘别让她们再卷进任何纷争’。”

但出人意料的是,彭洁清并没有跟随女儿到美国生活,而是一直定居北京。有朋友问他,为什么古稀之年不跟着女儿去外面享清福?

她说:“我从未感到孤寂,桐斌的爱一直充满我的心。桐斌魂系中华,我是如此地爱他恋他想他,我怎么离开他!我愿追随他,直到永远!”

1999年9月的一天,彭洁清接到一封自中央办公厅的请柬,邀请她参加“两弹一星”元勋颁奖大会。

那一刻,距离姚桐斌去世,已经过去31年了。



彭洁清非常激动,原来丈夫默默奉献的一生被人们所铭记。

大会上,彭洁清替丈夫领取了一枚沉甸甸的两弹一星勋章。这是对姚桐斌为中国航天事业所做的贡献的最高认可,也是对他英年早逝、壮志未酬的最好告慰。

几个月后,彭洁清把这枚勋章,捐献给了中国国家博物馆,让更多的人了记住她的丈夫——姚桐斌!

2013年,彭洁清逝世,终于跟她思念了整整45年的丈夫,在天堂相聚……

参考资料:中国航天材料及工艺的奠基人姚桐斌、51年前的今天,听闻他牺牲,周总理摔掉了手中茶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小莜读史 incentive-icons
小莜读史
走进历史的长廊, 每一步都踏在千年的故事上
3942文章数 730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