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先天二年(公元 713 年)七月,岭南新州国恩寺的桂花悄然绽放,细碎的花瓣落在青石阶上,染出淡淡馨香。寺内禅房里,六祖慧能斜倚在素色禅榻上,脸色虽显苍白,眼神却依旧清亮如秋水。围在榻边的弟子们屏息凝神,空气中弥漫着肃穆与不舍,唯有窗外的蝉鸣,固执地划破夏日的宁静。
“师父……” 首座弟子法海声音哽咽,双手合十的指尖微微颤抖,“您近来气息渐弱,弟子们心中惶恐,不知您还有何嘱托?”慧能缓缓抬手,示意众人近前,声音轻缓却有力:“生死乃自然之理,如四季更替,无需悲戚。我住世数十载,传法于天下,如今因缘将尽,今日便与你们说几句肺腑之言,往后若能铭记践行,便是对我最好的传承。”
![]()
弟子们纷纷垂首,目光紧紧落在师父身上,生怕错过一字一句。禅房内的烛火轻轻摇曳,将慧能的身影映在斑驳的墙壁上,仿佛一尊慈悲的佛陀,即将完成尘世的使命。
第一句名言:“诸行无常,一切皆空”—— 勘破表象,明见本心。慧能的目光扫过众弟子,最终停留在年仅十七岁的弟子神会身上。神会年少聪慧,却总爱纠结于佛经的字句表象,时常为 “何为空”“何为有” 与师兄们争论不休。“神会,” 慧能轻声唤道,“你且说说,昨日你在菜园中看到的那枝花,今日与昨日可有不同?”神会一愣,随即答道:“回师父,昨日那花苞尚小,今日已微微绽放,花瓣也舒展了些。”
“那明日呢?” 慧能又问。“明日想必会开得更盛,再过几日,便会凋谢枯萎,化为尘土。” 明泽低头说道,语气中多了几分领悟。
慧能微微颔首,缓缓开口:“这便是‘诸行无常,一切皆空’。世间万物,无论是花草树木、鸟兽虫鱼,还是我们的身体、情绪、念头,都在不断变化之中,没有永恒不变的形态,也没有永恒不灭的实体。你此前总执着于‘空’与‘有’的文字相,却忘了观察身边的事物 —— 花开是‘有’,花谢是‘空’,可‘有’与‘空’并非对立,而是一体两面,循环往复。”
![]()
神会听到此处,突然泪流满面,跪倒在地:“弟子愚钝,此前只知死读经文,却未悟得‘无常’与‘空’的真谛。如今听师父一言,如拨云见日,往后定当放下执着,用心体悟本心。”
慧能抬手轻拍神会的肩膀,目光转向众人:“你们切记,‘诸行无常’是世间的真相,‘一切皆空’是对真相的洞察。唯有勘破这层表象,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守住自己的本心,不被外界的风雨所动摇。”众弟子齐声应和,将这第一句名言深深印在心中。禅房外的那支花,仿佛也听懂了慧能的话语,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似在诉说着无常的真理。
第二句名言:“明心见性,顿悟成佛”—— 直指本心,无需外求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透过禅房的窗棂,洒在慧能的衣袍上,宛如披上一层佛光。弟子玄策起身,为师父添了一杯温水,轻声问道:“师父,弟子学习多年,却总觉得离‘成佛’之路遥远。听闻有些师兄前往西天求法,历经千辛万苦,只为求取真经。不知我们是否也该效仿,向外寻求成佛之道?”慧能接过水杯,浅啜一口,缓缓说道:“玄策,你且回答我,佛在何处?”
玄策一愣,答道:“佛在西天极乐世界,在佛经之中,在高僧大德的教诲之中。”慧能轻轻摇头,目光中带着一丝悲悯:“你错了。佛不在西天,不在佛经,也不在他人身上,而在你自己的心中。你看那山间的石头,本是顽劣之物,可若经匠人雕琢,便能成为佛像,受人供奉;可若无人雕琢,它依旧是一块普通的石头。
![]()
这佛像的‘相’,是匠人赋予的,可佛像的‘性’,却与石头的本性并无不同。人亦如此,我们的本心,本就具有佛性,如同金矿中本就含有金子,只是被尘土杂质所掩盖,才无法显现。”
他放下水杯,继续说道:“所谓‘明心见性’,便是要去除心中的尘土 —— 那些贪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