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把学问写在雪域边疆——记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西藏研究室主任张永攀

0
分享至


2025年是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60年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和全国人民大力支持下,西藏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团结带领全区各族人民艰苦奋斗、开拓进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深入开展反分裂斗争,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雪域高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同全国各地一道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在无数为西藏发展建设添砖加瓦的身影中,有一位学者30余次奔赴西藏调研,用学术守护雪域边疆——他就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以下简称“边疆所”)西藏研究室主任张永攀。从黄土高原到青藏高原,张永攀用20多年的时间,完成了一名学者精神与事业的双重奔赴,将论文写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从陕西到西藏

陕西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与核心承载地。张永攀生长于斯,求学于斯。三秦大地多元而厚重的精神密码,无形中令张永攀与历史研究结下不解之缘。1994年,张永攀从家乡榆林赴省会西安,进入西北大学历史系。1998年师从国内外知名民族史专家周伟洲教授学习边疆民族史。“当时周先生所在的西北历史研究室保存有一批英属印度事务部档案,周先生对我说,这里边有很多材料可以挖掘、研究,我就入手看这些档案。后来,周先生带着我参加了一些涉藏研究的项目,还送我去西藏民族学院进修藏语,并让我参加一些涉藏的学术会议,我自此开始走上西藏研究的学术之路。”张永攀回忆道。

这些尘封的历史资料仿佛一扇窗口,让张永攀窥见了西藏研究的广阔天地。求学期间,他对西藏的认知还停留在文献与地图上。当时进藏交通极为不便,没有铁路,公路崎岖,进藏考察几乎是一种奢望,但这反而加深了他对西藏的向往。

2003年,张永攀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作,不久来到了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即“边疆所”前身)。2006年,借着工作机会,他终于踏上了西藏的土地,这次行程令他记忆犹新。“当时贡嘎机场已经通航,但从机场到拉萨市区的路非常难走。我们坐着一辆旧面包车,沿着拉萨河北岸颠簸前行。那时还没有高速公路,只有一条时速不到40公里的柏油路。”随后他还前往青海等地进行考察,尽管条件艰苦,但这次经历让他真切地感受到了青藏高原的魅力,也坚定了他深入研究西藏的决心。

2011年以后,从贡嘎机场到拉萨终于拥有了一条宽敞的高速路。“从拉萨前往林芝,从拉萨前往日喀则的路都已经是高速,这在以前是不敢想象的!”借着道路由崎岖到坦途的话题,张永攀又与记者谈起了令他感触颇深的“两路”精神。

青藏高原,世界屋脊,曾是“只有藏地雄鹰才能飞过的地方”。1954年12月25日,川藏、青藏两条公路同时通车拉萨,创造了世界交通史上“天堑变通途”的建设奇迹,在建设和养护公路的过程中,形成和发扬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两路”精神。“我想这也是西藏研究的核心和内涵。”张永攀坚定地说。

“2015年,受自治区委托,我和同事们前往丁青县考察,公路的下面就是万丈悬崖,车辆跑着跑着,突然发出一阵异响,大家下车一看,有一辆车的刹车盘都不见了。”在考察路上,这种突发状况并不少见。每当这时,张永攀都会在心里默诵“两路”精神,这种精神支撑着他一次次克服困难,一次又一次圆满完成了调研任务。“不过,现在西藏的路是越来越好了,走到哪里都是比较放心的。”

学术与实践相结合

“西藏研究,离不开行走。”进藏30多次的张永攀,几乎走遍了西藏所有的边境县。从中印边境到中不边境,再至中尼边境,许多偏远的乡村都留下过他调研的足迹。他说:“很多边境县我都去过多次,每次都有新的发现和感悟。”

“每一个地名背后,都是一段鲜活的历史。”在实地考察中,张永攀发现清代档案中许多边界地名音译混乱,唯有通过实地走访、对照测绘,才能厘清实情。张永攀与边疆所同仁通过扎实的田野调查,不仅厘清了许多历史地理问题,还将这些研究成果转化为政策建议,多次向中央报送政策要报,相关建议获得较高批示率。

2017年中印洞朗对峙事件发生前,张永攀刚发表过相关历史地理论文,为后续研判提供了关键参考。“在这件事情发生之前,我刚好在《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上发表过关于这一带历史的文章,也是国内较早将这一地区英文名称与汉语名称进行对应的论文。”他说,“这让我感到学术研究能够产生实际价值。”2020年中印发生了加勒万河谷对峙事件,张永攀作为一名学者,积极贡献了力量。他针对边界问题、“西藏问题”等在相关中英文媒体上接受了多次采访,积极维护我国主权。2021年,他参与《中华人民共和国陆地国界法》的立法讨论,以实际行动践行“学术戍边”的责任。2025年,他走上联合国人权理事会边会讲台,驳斥境外涉藏错误言论,传递中国学者的坚定声音。这些成果,也正是边疆所诸多学人将学术与实践相结合的真实写照。

近年来,边疆所一直致力于以学科建设促进重要成果产出,更好地服务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对于学术研究和国家战略需求之间的关系,张永攀也有深刻的理解。在他看来,两者是动态互动、相互促进的复杂系统。国家战略需求为学术研究提供了方向性的指引,这种机制可以推动学术研究突破传统学科边界,形成新的交叉方向,非常有利于培养复合型人才。

“我们西藏研究室近年来就引进了民族学、社会学、历史学等相关学科的青年人才。总体而言,我觉得学术研究与国家战略需求的关系已经超越了简单的服务和被服务的那种传统形态,已经演变为深度融合的创新系统。”张永攀说道。

甘做学术戍边人

雪域高原的严寒,抵挡不住张永攀对西藏研究的热情。在他看来,西藏研究是一门有温度、有担当的实践学问。就像他说的,“学术不是空中楼阁,它必须扎根人民、服务国家”。

他曾在普兰县亲眼见证对口援藏医疗人员抢救同行突发疾病的经历,“十多年前,我和几位专家在普兰调研时,一位专家突然生病。当地医院无法处理,我们紧急前往阿里地区人民医院。经过援藏大夫的精心治疗,当天就解除了病痛”。这件事不仅让张永攀切身感受到了党中央对口援藏政策给当地百姓带来的福音,更让他深刻体会到“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真正含义。

为庆祝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张永攀和他的同事做了一系列重要工作。他们多次接受中央电视台、西藏电视台等媒体的采访,并在《中国日报》《西藏日报》以及“中国西藏网”等媒体上发表理论文章。边疆所还举办了三场“西藏治理论坛”,邀请国内知名学者针对西藏的进步与发展等议题展开研讨。在张永攀看来,这些工作不仅总结了过去60年西藏发展的辉煌成就,也为未来的西藏治理提供了学术支撑。

未来,他和他的同事将继续深入研究西藏历史地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边境高质量发展等课题,特别关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稳定、发展、生态、强边”四件大事。“我们要加强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的实践与理论研究,系统总结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在西藏的实践路径,同时进一步扶持冷门绝学‘西藏历史地理古藏文文献研究’,加强对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对‘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个主题进行更深入的理论探讨……”谈及未来的研究计划,张永攀滔滔不绝。

“我愿继续做一名‘学术戍边人’,把学问写在祖国辽阔疆土上,写进边疆人民的心里。”在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的历史节点上,张永攀继续奔走在雪域高原,用脚步丈量边疆,用学术服务人民。在这条路上,他不仅收获了学术成就,更找到了人生的价值坐标——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特别是边疆治理和民族融合中,这既是他的信念,也是他不变的初心。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责任编辑:刘娟

新媒体编辑:宗敏

如需交流可联系我们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中国社会科学网 incentive-icons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18262文章数 25561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