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天后土”指的是哪两位神仙?他们又掌管着什么?答案来了

分享至

村落边缘的一片空地上,一座古老的石坛静静矗立,坛上刻有日月星辰、山川河流的纹路,中央供奉着一块无字石碑,碑前香炉袅袅升起三缕青烟,在微凉的空气中缓缓飘散。那是村中世代相传的“天地坛”,每逢春耕秋收、婚丧嫁娶、祈福禳灾之时,村民便会在此焚香祭拜,口中低诵:“皇天在上,后土在下,庇我子孙,赐我安康。”



十二岁的少年阿明蹲在坛边,望着那缕缕升腾的香火,心中却满是疑惑。他自幼听长辈说,“皇天”是至高无上的天神,“后土”是大地之母,二者合称“皇天后土”,主宰人间祸福、生死轮回。可这两位神仙究竟长什么样?他们住在哪儿?为何人们总是在重大时刻向他们祷告?

“娘,‘皇天后土’真的是两位神仙吗?”阿明转头问正在摆放供品的母亲。母亲停下手中的动作,神情肃穆:“当然是。天是父亲,地是母亲,没有他们,哪有我们?你可不能不信。”阿明还想再问,却被一阵清越的铃声打断。叮——叮——叮——



声音由远及近,穿透晨雾而来。只见一位身披灰褐道袍的老者缓步走来,手持竹杖,腰间悬一只青铜小铃,白须飘动,双目澄澈如古井。正是玉清观的玄微道长。村民们见状纷纷行礼:“道长安好!”道长微微颔首,目光落在那座石坛之上,久久不语。阿明鼓起勇气上前:“道长,我想请教您一个问题——‘皇天后土’到底是谁?他们真的能听见我们的祈祷吗?”

老道长闻言,嘴角浮现出一丝意味深长的笑容。他轻轻拂了拂衣袖,坐在石坛旁的一块青石上,缓缓道:“孩子,你问得好。今日,我就为你讲一讲,这‘皇天后土’背后的真相。”



“要明白‘皇天后土’,先得知道‘天’是什么。”他睁开眼,目光深远,“世人常说‘老天爷’,以为天上真有一位老爷爷模样的神灵,手持雷电,俯瞰人间。其实不然。”“‘皇天’并非人格化的神祇,至少最初不是。”道长继续道,“在咱们华夏文明的源头,《尚书》《诗经》《礼记》中屡次提到‘皇天’,其意为‘至高无上之天’,是宇宙的本源,万物的根源。”

“比如《诗经·大雅》有云:‘敬天之怒,无敢戏豫;敬天之渝,无敢驰驱。’这里的‘天’,不是喜怒无常的神,而是自然规律与道德秩序的象征。”



阿明皱眉:“那……它到底是神,还是规律?”老道长微笑:“起初,它是‘神格’与‘道体’的合一。”他解释道,在原始社会,人类对自然现象无法理解,便将风雨雷电、日月星辰赋予神性。“皇天”由此被拟人化为至高神,主宰四季更替、赏善罚恶。周代以前,帝王祭祀“昊天上帝”,便是这种信仰的体现。

随着思想的发展,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兴起,“天”的概念逐渐升华。“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意思是天并不说话,但它让四季运行,万物生长。这里的‘天’,已是自然法则的化身。”

“老子更进一步,《道德经》云:‘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天道如同一张无形的大网,调节着世界的平衡——富者不可久骄,贫者终有转机;强者必衰,弱者可兴。这才是‘皇天’真正的掌管之力。”



阿明恍然:“所以‘皇天’并不直接干预人间,而是通过‘道’来维持宇宙的秩序?”老道长点头,“它掌管的是:

时间的流转:昼夜交替,寒来暑往,节气有序;

气候的运行:风调雨顺或旱涝灾害,皆是大气与太阳能量互动的结果;

命运的轨迹:你种下善因,得天时助;你行暴虐,必遭天谴——此‘天谴’非天神降罚,而是失道寡助、众叛亲离的必然结局;

阿明喃喃道:“原来‘皇天’不是一位神仙,而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老道长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