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蚩尤”到底为何物?黄帝为何要赶尽杀绝?老道长一语道破真相

分享至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传统典籍,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图片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夜幕初降,道观后院的一间静室中,烛火摇曳,映照出一位老道长清瘦的身影。他须发皆白,双目如星,静坐于蒲团之上,手中轻抚一卷泛黄的竹简,其上墨迹斑驳,隐约可见“九黎”、“涿鹿”、“天书”等字眼。老道长名叫玄微子,年逾百岁,世人皆称其为“活神仙”,通晓阴阳,能窥天机。

门外,一位青年学者缓步而来。他叫陈砚,是燕京大学历史系的博士生,专研上古神话与华夏文明起源。近来,他为撰写一篇关于“黄帝与蚩尤之战”的论文,查阅了无数典籍,却始终不得其解:为何在《史记》《山海经》《逸周书》等文献中,蚩尤的形象如此矛盾?时而被描绘为铜头铁额、八肱八趾的妖魔,时而又被称为“九黎之君”、“兵主”、“战神”,甚至在某些苗族古歌中被奉为祖先与英雄。



更令他困惑的是,黄帝为何对蚩尤赶尽杀绝?传说黄帝斩蚩尤于涿鹿之野,将其头颅埋于巨鹿,四肢镇于四方,魂魄封于“幽都之渊”,并命应龙看守,永世不得超生。这般手段,远超寻常战争逻辑,更像是在镇压某种不可言说的“存在”。带着满腹疑团,陈砚跋山涉水,来到终南山,只为求见玄微子道长,听他讲述那被历史尘封的真相。

“道长,晚辈有一事不明。”陈砚恭敬地跪坐于蒲团,双手合十,“蚩尤,到底是什么?是人?是神?还是……妖?”玄微子缓缓抬眼,目光如古井深潭,穿透了千年的迷雾。他轻叹一声,将竹简置于案上,声音低沉而悠远:“蚩尤……不是人,也不是神,更不是妖。他是‘天外之物’,是‘堕落之灵’,是上古时代,天地秩序崩塌的‘钥匙’。”

陈砚心头一震,仿佛被一道惊雷劈中。“请道长明示。”玄微子闭目良久,似在追溯那远古的记忆。良久,他缓缓开口,声音如风穿林,娓娓道来——



在那混沌初分、天地未定的远古时代,世界并非如今这般。那时,天与地相距不远,神、人、妖、兽共居于大地之上。昆仑之巅,有天帝居所;蓬莱之岛,有仙人游走;而人间,则由诸多部落分散而居,各奉其神,各守其土。那时的华夏大地,分为三大势力:北方的轩辕黄帝部族,中原的炎帝神农部族,以及南方的九黎部落。

黄帝,姓公孙,名轩辕,生于寿丘,长于姬水。他天生异象,四目重瞳,能通天地之气,晓阴阳之变。自幼聪慧,精通音律、历法、医药、兵法,更有神兽白泽为伴,能知万物之名。他所统领的轩辕部,以农耕、冶炼、织布为业,崇尚秩序与礼法”。炎帝,神农氏,尝百草,教民耕种,制耒耜,兴医药,是华夏农耕文明的奠基者。其部族分布于中原广大地区,与轩辕部时有联盟,时有争端。



而南方的九黎部落,则完全不同。九黎,居于长江以南,洞庭之滨,巫山之麓。他们信奉“雷神”与“地母”,以巫术、祭祀、占卜为生,能呼风唤雨,通鬼神之语。其首领,便是蚩尤。

据玄微子所藏的《天机录》记载,蚩尤并非生于凡胎。“他,是‘星陨之子’。”那一夜,天象大变。北斗第七星“破军”突然光芒暴涨,随后一道赤红流星自天而降,坠入九黎之地的“赤水之渊”。三日之后,一位婴儿自陨石坑中爬出,浑身赤红,双目如电,头生双角,背有鳞甲。九黎长老见之,惊为神迹,奉为“天赐之主”,取名“蚩尤”。

蚩尤也不负众望,带领九黎部族迅速崛起。他发明了金属兵器,打造了最早的战斧、长矛、铠甲,组建了一支“铜头铁额”的精锐之师。他还创造了“幻雾阵”、“雷火阵”、“迷魂阵”等奇门兵法,令四方部落闻风丧胆。短短数十年,九黎部族横扫南方,吞并八十一部,势力直达中原边缘。

轩辕黄帝早知蚩尤非同寻常。他曾派使者前往九黎,试图以和亲、盟约化解危机。然而蚩尤傲慢无比,竟斩杀使者,焚毁国书,并放出狂言:“天地将变,旧神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