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民国二十二年秋,翰文斋的老板顾砚秋正蹲在柜台后,小心翼翼地擦拭一本刚收来的明版《封神演义》,正当他看的津津有味时,木门不知被推开了,挂在门楣上的铜铃叮当作响。“顾老板,又淘着好东西了?” 进来的是法源寺的僧人了尘,一身月白僧袍,手里托着个食盒,里面是刚从寺里厨房拿来的素月饼。顾砚秋直起身,笑着迎上去:“了尘师傅可是稀客,快坐。这刚收的《封神演义》,还是宣统年间的刻本,就是品相差了点。”
两人分坐在八仙桌旁,顾砚秋泡上一壶龙井,热气袅袅升起。了尘看着桌上的《封神演义》,忽然开口:“前几日寺里来了位香客,说起《封神》里的老君、元始、通天、接引、准提五位教主,争论起他们的道行高低,吵得面红耳赤。顾老板平日里研究这些古籍,可有什么见解?”
![]()
顾砚秋端着茶杯的手顿了顿,若有所思地说:“这五位教主的形象,其实是明代文人结合佛道文化创作出来的。要论‘道行’,得从他们的文化原型和典籍记载里找线索,可不能按小说里的打斗场面来排。”
正说着,木门又响了,进来一位身着青色道袍的老者,是白云观的玄清道长。他刚从城外云游回来,听说翰文斋收了本珍本《封神演义》,特意过来看看。顾砚秋连忙添了个茶杯,笑道:“玄清道长来得正好,我们正说着五位教主道行排列的事,您可是行家。”
玄清道长接过茶杯,喝了一口,缓缓道:“若论道教内部的传承,老君即老子,是道教的始祖,也奠定了道教的思想根基。元始天尊则是宋代以后道教全真派兴起后,才逐渐被尊为‘三清’之首,其形象源于道家的‘元始一气’概念。通天教主在正统道教典籍里并无记载,更像是《封神演义》作者许仲琳为了构建‘阐教’与‘截教’的对立,虚构出来的人物。”
![]()
了尘和尚点点头,补充道:“接引、准提两位教主,明显带有佛教的影子。接引对应的是佛教里的阿弥陀佛;准提则与佛教的准提菩萨相似。不过在《封神演义》里,他们被塑造成了‘西方教’的教主,这其实是明代佛道融合的文化现象体现。”
顾砚秋闻言,从书架上取下几本书,有《道德经》《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还有一本清代学者俞樾的《茶香室丛钞》。他翻开《茶香室丛钞》,指着其中一段说:“你们看,俞樾先生在这里考证过,《封神演义》里的‘三清’排序,其实是受了宋代道教仪轨的影响。
在宋代以前,道教更推崇老君,直到全真派兴起,元始天尊的地位才逐渐提升。所以若从道教思想发展的脉络来看,老君的‘道行’应当排在元始之前。”
![]()
玄清道长赞同地说:“顾老板说得对。《道德经》里‘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思想,是道教宇宙观的核心。老君作为‘道’的化身,其地位在道教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