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家最好是保持一种敏感与朦胧的状态,能保持这种状态,才是天才。但是如何保持,为什么能保持,就说不清,难以捉摸。作家自己也不明白,这也就是我早就强调的“无意识”。
作家不可太聪明,太聪明可能成不了大作家。太聪明了,什么都想到、想透,想得很周全、精细,对各种事情有太强、太清醒的判断力,这样反而会丢掉生活和思想情感中那些感性的、偶然的、独特的、最生动活泼的东西。扭曲自己的才能去适应社会,既要作品得名,又要生活得好,有名有利,但这在创作上却要付出巨大的代价。作家应该按自己的直感、“天性”、情感去创作。这种性格,才能把全部生命投入文学,才能把内心深处那些最丰富、最真诚的体验表达出来。这些东西才不会被理性的聪明所阻挠、所掩盖。
我觉得作家不必读文学理论,但可以读点历史、哲学等。读历史可以获得某种感受,增强文学深度;读哲学则可以增加智慧,获得高度。无论对历史还是对现实,都应当有敏锐和独特的感受,保持这种感受才有文学的新鲜。读文学理论的坏处是创作中会有意无意地用理论去整理感受,使感受的新鲜性、独特性丧失了。
当代作家有点浮躁,急于成功,少有面壁十年、潜心构制、不问风雨如何、只管耕耘不息的精神和气概。我希望我们的作家气魄能更大一些,不必太着眼于发表,不要急功近利,不要迁就一时的政策,不要迁就各种气候。真正有价值的文学作品是不怕被埋没的。
(2017)
文章来源:李泽厚学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