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孩子彻底不沟通了?我用3个行为,重新敲开了他的心门

0
分享至

  • 咨询人:孩子妈妈
  • 孩子年龄/性别:17岁/男孩
  • 指导老师:王老师及其团队
  • 情况介绍:不懂感恩,嫌父母唠叨;在学习上犯懒,妈妈提醒他学习,他听不进去,和妈妈吵,嫌妈妈管得多。现在,孩子学会感恩父母,知道父母的不容易,会帮妈妈做家务,关心妈妈身体。

那个寻常的傍晚,我在为儿子整理书包时,一张不经意滑落的小纸条,像一枚冰冷的针,刺破了我日常的平静。

纸上是他与同学的对话,字迹熟悉,语气却陌生得令人心颤:

“真不想回家,听我妈唠叨不如去网吧清静会儿,作业写不写也就那么回事。”

空气仿佛在那一刻凝滞,书包坠地,文具散落,而我只是怔在原地,目光被那几行字牢牢锁住。

它们不再仅仅是文字,而是化作了具象的寒意,缓慢地渗透进心底最柔软的角落。

这短暂的瞬间,成了一个漫长的顿悟,迫使我去重新审视我们之间的关系,以及那份我以为坚不可摧的亲情。

一、 从依赖到疏远

情感的落差往往最令人难以承受。

记忆的胶片总能轻易拉回到不远的美好往昔:

那个会在门口踮脚张望我下班的小小身影,那个会扑入怀中用稚嫩嗓音说“妈妈辛苦”的温暖瞬间,那个在我咳嗽时会学着模样轻拍我后背的贴心举动。

那些片段,曾是支撑我度过无数疲惫时刻的甜蜜源泉,让我深信所有的付出都意义非凡。

然而,变化的来临似乎毫无征兆。

自他步入高中,一种无声的冷却便开始蔓延。

  • 精心洗净的水果静静置于桌角,他可以视若无睹;
  • 关切的添衣提醒,换来的是一句“别管太多”;
  • 即便是在他生日时,那份我们斟酌许久才买下的礼物,也只换来一句关于“款式已经过时了”的淡淡评价。

更让人忧心的是,他对学习的态度日渐消极,曾经的主动性被敷衍和逃避取代。

催促他完成作业,常常演变为一场拉锯战——不是伏案佯装疲惫,便是沉浸于手机游戏之中,并伴随着“学了也考不好,何必白费力气”的论调。

即便勉强动笔,那潦草的字迹和大片的空白,也透露出极大的不情愿,最终往往以快捷的搜索答案抄录收场。

我曾尝试沟通,语重心长:“哪怕看看解题过程,明白思路也是好的。”

回应的却是充满抵触的辩解:“看了也不会!不抄等着挨批吗?你以为我想这样?”

话语堵在喉间,最终只化作一声无力的叹息,连责备的意愿都消散了。

最深的刺痛,源于一次忍不住的追问:“妈妈为你做了这么多,你就没有一点感觉吗?”

他未曾抬头,只是淡淡地回敬:“这不是你应该做的吗?谁让你是我妈。”

这句话,像一根精准的刺,扎得我许久无言。

在那些辗转难眠的夜里,自我怀疑反复叩击心门:

为何倾其所有,却换不来半分理解与感恩?更令人困惑的是,我越是强调付出的艰辛,他越是疏远;我越是期望学业的进取,他越是叛逆;我越是渴望一句温暖的认可,他越是沉默以对。

咨询过百恩家庭教育的老师后,才发现这并非孤例,许多青春期的孩子都仿佛成了“捂不热的石头”,让父母在困惑与心酸中,品尝着爱的苦涩。



二、 青春期心理的透镜

最初,我将一切归咎于自己的教育失败,陷入深深的自责。

直到与百恩家庭教育的老师深谈后,才开始透过表象,理解孩子行为背后复杂的心理动因。

首先,青春期是大脑发育的关键时期,尤其是负责理性思考、共情与冲动控制的前额叶皮层尚在完善之中。

这好比一部正处于系统升级中的精密仪器,许多高级功能尚未完全激活。

因此,青少年往往呈现出一种“自我中心”的思维特点,他们的注意力更多地聚焦于自身急剧变化的内在世界上——对自我形象的关注、对同伴认可的渴望、对独立空间的诉求,都可能压倒了对他人感受(包括父母)的敏锐体察。

这并非道德意义上的自私或冷漠,而是其生理心理发展阶段的一种客观表现。

回想儿子初一春游,我悉心准备的零食,特别是他曾最爱的草莓面包,被原封不动地带回,理由竟是“同学带的都是进口货,我的太丢人”

当时的恼怒,如今看来,更多是他处于寻求同伴认同、惧怕被群体排斥的敏感期的自然反应。

他的拒绝,目标并非否定我的爱,而是急于确立自己在同龄人中的位置。然而,在父母的视角里,这极易被解读为不懂事与不感恩。

其次,持续且稳定的爱易被“习惯化”。

我们这一代父母,或许源于自身成长经历中的某些缺失,常常怀有一种补偿心理,竭力为孩子创造最优越的成长环境,几乎有求必应。

然而,当关爱与物质满足成为日常的“标配”,它们便如同我们呼吸的空气,虽然至关重要,却因易得而容易被忽略。

孩子并非天生缺乏感知爱的能力,而是在这种“过度满足”中,无形中形成了一种认知:父母的付出是理所当然的,是身为父母职责的一部分。

他们很难意识到,这“理所当然”的背后,是父母持续的辛劳、取舍与深夜的忧思。爱的表现形式若一成不变,其价值感便会在习惯中递减。

明白了这些,我逐渐从焦虑与指责中平复下来,开始尝试转换视角与方法。

我不再试图通过说教来灌输感恩的概念,而是学着将教育的意图,融于更温和、更富有智慧的日常互动之中。



三、 滋养感恩的实践路径

转变并非一蹴而就,它需要极大的耐心与策略。

1. 尊重沉默,创造安全的沟通氛围

当儿子彻底关闭沟通之门,放学便将自己锁进房间,连眼神交流都避免时,我意识到,强行破冰只会加剧他的防御。

最初,我忍不住以各种借口靠近,试图引发对话,结果却适得其反,使他更加疏离。我领悟到,我的“缓解尴尬”,于他而言是一种“逼迫回应”的压力。

于是,我学会了“非侵入式陪伴”。

他在房内,我便将一杯温水或他喜欢的点心轻放门口,敲一下门示意,不留只言片语。他在客厅,我便选取一旁座位,安静阅读,不刻意寻找话题,只是共享同一空间。

重要的是,让他感受到我的存在是无压力的、接纳的。

转机出现在一次这样的陪伴中,他偶然指着手机屏幕评论了一句,我立刻以平和的态度接话,没有追问,没有评价。那次之后,他虽未变得健谈,但紧绷的状态明显缓和。

我明白了,青春期的沉默,有时源于“怕说错”、“怕被教育”的恐惧。提供一种不评判的、安全的情感环境,远比急于让他开口更重要。

2. 摒弃说教,分享真实的感受

过去,我习惯于使用“你应该懂得感恩”、“爸妈不容易”这类指令性语言,本意是唤起理解,结果却让孩子感觉被道德绑架,仿佛父母的付出是一笔需要偿还的债务,进而激发逆反。

我尝试将表达的主体从“你”转换为“我”。

例如,加班疲惫归来,我会自然地表露:“今天站得太久,腰酸背痛,要是有个帮手捶两下就好了。” 这不是抱怨,而是分享一种状态。

起初他并无反应,但有一次,他竟迟疑地走过来,用并不熟练的手法轻捶我的背。我立刻捕捉到这微小的善意,真诚表达感谢:“舒服多了,谢谢儿子。”

这一次,没有说教,只有情感的流动与接纳。

让孩子体会到付出的价值感,比任何道理都能更有效地激发其内心的善意与体谅。

3. 提供机会,让付出成为可能

长期以来,我包办了大部分家务,无形中剥夺了孩子体验付出、承担责任的机会。

感恩需要在“给予”的实践中习得。我开始有意识地创造一些他力所能及的“任务”,并请求帮助:“这个箱子太重了,能帮妈妈抬一下吗?”“爸爸今晚加班,你能帮忙把碗筷摆好吗?”

初始他或许会犹豫或推脱,但我保持请求的温和与对他付出的肯定。渐渐地,他从被动接受到偶尔主动询问。

最令我动容的一次,是我生病发烧,他竟主动询问需求,并尝试着为我熬了一碗粥。

那一刻,我看到的不仅是粥,更是他内心责任感与关怀意识的萌芽。

4. 以身作则,成为感恩的榜样

言传终究不如身教。

我开始更加留意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对家人的帮助及时表达感谢,对服务人员保持尊重,在电话中耐心倾听父母的唠叨并表达关心。

一次带儿子看望祖父母时,我自然地陪伴聊天、帮忙家务。随后,我注意到他也主动模仿,为老人递水果、擦桌子。

当被夸奖时,他略带腼腆地说:“我看妈妈就是这样做的。”

这句话让我深信,父母身体力行的示范,是最有力、最深远的教育。



最后的话:静待花开,用爱滋养

回顾这段从困惑、心酸到逐步理解、调整的历程,我深切体会到,面对青春期的孩子,与其将他们暂时的“不懂事”视为对亲情的背叛,不如将其理解为成长过程中的必然阶段。

感恩之心,并非通过疾言厉色的训诫所能催生,它更像一粒深埋的种子,需要适宜的土——父母的理解、耐心、智慧与无条件的爱,才能悄然萌发。

这段旅程教会我,教育的真谛,有时不在于急切地雕塑,而在于耐心地守护和温暖地陪伴。

当我们能够放下焦虑,用更包容的心态去解读孩子的行为,用更智慧的策略去引导他们的成长,我们便不仅在帮助他们跨越青春的迷惘,也在共同编织一段更为深厚、更具韧性的亲子关系。

这关系,终将在岁月的沉淀中,绽放出理解与感恩的花朵。

如果您孩子进入青春期,出现厌学、叛逆、沉迷手机、不想去学校、甚至抑郁休学等问题;如果您觉得生活不开心都可以找我聊聊,我跟您一起分析问题,给您一些有效的建议,尽我所能帮助您!

别怕心事重重,百恩陪你慢慢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双体制内父母崩溃:赴英读博的独子,竟是英国史上最危险强奸犯!

双体制内父母崩溃:赴英读博的独子,竟是英国史上最危险强奸犯!

蜉蝣说
2025-10-22 11:34:10
刚下飞机交警来电:你车撞人了,需赔偿30万!我:车在博物馆展出

刚下飞机交警来电:你车撞人了,需赔偿30万!我:车在博物馆展出

秋风专栏
2025-10-29 11:45:27
郭碧婷41岁生日素颜出镜,老爸罕见露面破传闻,闺蜜夕又米更抢镜

郭碧婷41岁生日素颜出镜,老爸罕见露面破传闻,闺蜜夕又米更抢镜

TVB的四小花
2025-11-02 15:51:08
弃车保帅!太子集团陈志末日已到,是被“自己人”灭口的

弃车保帅!太子集团陈志末日已到,是被“自己人”灭口的

吃瓜局
2025-10-31 21:11:55
这下好了,君合律所不仅上海人,全国人民都知道了!

这下好了,君合律所不仅上海人,全国人民都知道了!

夜深爱杂谈
2025-11-02 15:47:12
试播6集被叫停,30年前这部神剧,说透了中国三代人的命运

试播6集被叫停,30年前这部神剧,说透了中国三代人的命运

手工制作阿歼
2025-10-30 11:33:32
正式离队,杨瀚森发声,新球队曝光,赛季首次,女友官宣决定

正式离队,杨瀚森发声,新球队曝光,赛季首次,女友官宣决定

乐聊球
2025-11-02 08:32:07
陈志究竟是谁的棋子?

陈志究竟是谁的棋子?

犀利辣椒
2025-11-02 06:21:35
大结局!国乒3冠完美收官,国乒女单4:3夺冠,国乒混双3:1夺冠

大结局!国乒3冠完美收官,国乒女单4:3夺冠,国乒混双3:1夺冠

国乒二三事
2025-11-02 06:47:58
歌手黄安透露音乐人屠颖离世细节:在跑步机上跑步时摔跤致颅内出血

歌手黄安透露音乐人屠颖离世细节:在跑步机上跑步时摔跤致颅内出血

情感大头说说
2025-11-02 16:03:30
杨国福麻辣烫回应“1斤豆芽卖28元”

杨国福麻辣烫回应“1斤豆芽卖28元”

大象新闻
2025-11-01 18:26:07
俄军围攻红军城,泽连斯基:局势严峻

俄军围攻红军城,泽连斯基:局势严峻

环球时报新闻
2025-11-01 22:13:18
再一次受伤倒地!NBA最脆的超巨,5413万买7分钟

再一次受伤倒地!NBA最脆的超巨,5413万买7分钟

大眼瞄世界
2025-11-02 00:08:46
中方刚买美大豆,美代表却翻脸,将继续对华调查,外交部斩钉截铁

中方刚买美大豆,美代表却翻脸,将继续对华调查,外交部斩钉截铁

青橘罐头
2025-11-02 09:18:36
收手吧,群!成为今年最火网络热梗!

收手吧,群!成为今年最火网络热梗!

宏哥谈商道
2025-10-31 19:00:02
《澎湖海战》争议的不是历史

《澎湖海战》争议的不是历史

求实处
2025-11-01 21:15:02
“台独”沈伯洋被立案 郭正亮:全台几百万人鼓掌

“台独”沈伯洋被立案 郭正亮:全台几百万人鼓掌

看看新闻Knews
2025-11-02 00:17:04
天啦噜!深圳48岁女子怀孕7-8周了,24岁女儿坚决反对,引发争议

天啦噜!深圳48岁女子怀孕7-8周了,24岁女儿坚决反对,引发争议

火山诗话
2025-10-31 22:27:50
2天之后,中方将在北京以最高规格接待俄贵客,反击特朗普的阳谋

2天之后,中方将在北京以最高规格接待俄贵客,反击特朗普的阳谋

影孖看世界
2025-11-01 22:28:34
马卡:维尼修斯抢罚点球破坏了姆巴佩戴帽的机会,后者无表示

马卡:维尼修斯抢罚点球破坏了姆巴佩戴帽的机会,后者无表示

懂球帝
2025-11-02 09:26:05
2025-11-02 19:03:00
百恩心研社
百恩心研社
「科学心理知识 × 情绪自救工具 × 关系修复指南」
109文章数 0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教育要闻

沉浸式体验 周末没写作业上课现补!

头条要闻

媒体:被安世风波卡整月"脖子" 全球车企终于能缓口气

头条要闻

媒体:被安世风波卡整月"脖子" 全球车企终于能缓口气

体育要闻

这个日本人,凭啥值3.25亿美元?

娱乐要闻

陈道明被王家卫说他是阴阳同体的极品

财经要闻

段永平捐了1500万元茅台股票!本人回应

科技要闻

10月零跑突破7万辆,小鹏、蔚来超4万辆

汽车要闻

神龙汽车推出“发动机终身质保”政策

态度原创

健康
教育
数码
艺术
公开课

核磁VS肌骨超声,谁更胜一筹?

教育要闻

哈萨克女孩的中文第一课:对话杜尚别中文教师

数码要闻

64GB×4 6000CL30 套条 12999 元,Origin Code VORTEX 内存上架

艺术要闻

他是清华大学校名题写者,拒绝宋美龄求婚,被誉为“民国颜真卿”

公开课

李玫瑾:为什么性格比能力更重要?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