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河南,读懂中国”。河南卫视图文新媒体特别推出“豫见名人·共游中原”专题策划,带你穿梭古今,探寻名人在河南留下的珍贵记忆。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东方智者”老子的世界,开启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准备好,精彩即将启程!
![]()
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
提起老子,多数人会想到“道可道,非常道” 的玄奥,想到《道德经》里的处世智慧。但这位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的思想家,一生究竟走过怎样的路?他从河南的一座小城出发,最终留下一部千古奇书,每一步都藏着东方哲学的源头。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dān),一般认为其生于春秋末期(约公元前571年—前471年),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人。据说他一生下来便须发皆白,故称“老子”。他曾任周朝守藏室之史,博览群书,深谙礼乐、天文、历史,却因目睹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最终选择西行隐居,留下千古之谜。
鹿邑:圣婴白发,涡水启蒙
公元前 571 年左右,老子出生在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 —— 也就是如今的河南周口鹿邑县太清宫镇。这里地处涡河岸边,水草丰美,自古便是孕育思想的沃土。
![]()
河南周口:老子故里鹿邑风光
关于老子的出生,当地流传着“玄妙玉女感流星而孕”的传说:玉女梦见流星入怀,怀胎八十一年后,在李树下剖左腋生下老子。虽为传说,却暗合了人们对这位“圣人”的敬畏——仿佛他的到来,本就带着超越凡俗的使命。
年少时的老子,便显露出对“万物规律”的好奇。他常坐在涡水边,看河水东流、草木枯荣,心里总在追问:“天地为何能长久?万物为何有生有灭?”当地的老人回忆,少年李耳(老子本名)不爱打闹,总爱蹲在田埂上看蚂蚁搬家,或是对着一棵老槐树发呆,仿佛能从自然中读出别人看不见的“道理”。
![]()
河南省鹿邑县涡河畔
鹿邑至今保留着与老子相关的印记,太清宫作为老子的诞生地,始建于东汉,现存明清时期的殿宇、碑刻,200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宫内的“先天太后之赞碑”,刻于唐开元年间,记载了老子的生平与功绩;而涡河边的“九龙井”,传说便是老子出生时,九条龙吐水为他沐浴的地方。
![]()
河南周口:鹿邑太清宫
洛阳:阅史知常,立教无为
成年后,老子因学识渊博,被周王室征召,前往东都洛阳担任“守藏室之史”。这份工作,让他得以接触到上古以来的典籍、礼制、天文历法,也让他亲眼见证了周王朝的衰落。
当时的洛阳,虽仍是王室都城,却早已没了“天下共主”的威严:诸侯争霸不断,王室内部争斗频发,礼崩乐坏的景象随处可见。老子看着贵族们沉迷享乐、争夺权力,看着百姓因战乱流离失所,心中充满忧虑。他在典籍中读到尧舜的“无为而治”,对比当下的混乱,渐渐形成了自己的思考:“统治者越是折腾,百姓越是困苦;唯有顺应自然,不强行干预,才能让天下安定。”
在洛阳的几十年里,老子不仅整理典籍,还常与学者、官员探讨治国之道。据《史记》等记载,孔子曾专程来到洛阳(一说为其他地点),向老子请教“礼”的问题。老子对孔子说:“君子当乘时则驾,无时而则蓬累而行。” 意思是,真正的智者会顺应时势,而非固守教条 —— 这番话,后来也影响了孔子的处世哲学。
![]()
孔子画像
如今的洛阳,虽已找不到当年老子任职的守藏室,但老城内仍矗立着后人所立的“孔子入周问礼碑”,其上“孔子入周问礼乐至此”的字样,默默纪念着两位圣人的思想碰撞。
函谷关:紫气东来,五千言惊世
到了晚年,老子见周王朝日益衰败,再也无力挽回,便决定离开洛阳,西出函谷关,去寻找一片清静之地。
函谷关位于如今的河南三门峡灵宝市,是当时的咽喉要道,山势险峻,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相传当老子骑着青牛来到关前时,关令尹喜一眼就看出这位老者非同寻常——因为他远远望见,函谷关的东方,有紫气横贯天空,绵延数里。尹喜知道,这是“圣人将至”的征兆,于是连忙上前迎接,恳请老子留下一部著作,再出关西行。
![]()
河南三门峡:函谷关
老子本不想著书,但被尹喜的诚意打动,便在函谷关的官舍里,用几天时间写下了一部五千字的书稿。这部书稿,便是后来影响世界的《道德经》。书中没有复杂的理论,只用“道”“德”两个核心概念,讲述了 “顺应自然”“无为而治”“柔弱胜刚强” 的道理:“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治大国若烹小鲜”“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些句子看似简单,却藏着为人处世、治国理政的大智慧。当然,现代学者也多认为,《道德经》的成书可能经历了弟子们的整理与完善。
写完《道德经》后,老子便骑着青牛,继续西行,从此消失在历史的记载中。有人说他去了流沙之西,有人说他隐居在终南山,但无论去向如何,他留下的这部书,却成了中国文化的“精神宝典”。
![]()
函谷关景区风景
如今的函谷关,早已不是当年的军事要塞,而是成了纪念老子的文化圣地:太初宫建在函谷关旁,相传就是老子著书的地方,宫内供奉着老子的塑像,墙上刻满《道德经》的全文;关楼前的“紫气东来”石匾,提醒着人们这里曾发生的传奇;而“老子著经处”的石碑,更是吸引着无数人前来探寻“道”的奥秘。
![]()
函谷关老子雕像
老君山:归隐化境,圣山名扬
根据道教传说和当地民间故事,老子在写完《道德经》、西出函谷关后,并没有消失于虚无,而是继续云游,最终选择了中原地区一座景色奇绝、云雾缭绕的山峰作为其归隐和修炼之所。这座山便是如今河南洛阳栾川县的“老君山”。
道教尊奉老子为“太上老君”,是至高无上的道教神祇。传说老子在此山修炼时,常常显现神迹,周围百姓感念其恩德,便将此山称为“老君山”,意为“太上老君居住的山”。
唐代,皇帝李世民信奉道教,尊奉老子为李姓皇室的祖先。在山顶修建了“老君庙”(即现在的老君庙主体),并正式赐名“老君山”,从此名扬天下。
![]()
河南洛阳老君山
在山腰处的老子文化苑中,矗立着一座高达59米的巨大老子铜像,曾在2014年被吉尼斯世界纪录认定为全球最高的老子塑像。铜像神情庄严睿智,俯瞰众生,形象地体现了老子作为道家思想始祖的崇高地位。
![]()
河南洛阳老君山景区老子雕像
位于山顶的金顶道观群,核心便是供奉太上老君的老君庙。旁边的道德府,其名直接源于《道德经》,象征着这里是老子思想和智慧的府库。香火鼎盛,是信徒朝拜的圣地。
![]()
河南洛阳老君山老君庙
登山途中,会经过名为“南天门”的牌坊,象征着从凡间进入仙境。山中还有许多象形石景,被赋予了与老子修道相关的名字,如“悟道石”,传说老子曾在此静坐悟道。
老君山以云海、奇峰、日出等自然景观闻名。这种雄浑壮丽、变幻莫测的自然之美,恰好完美地诠释了老子“道法自然”的核心思想。游客在登山过程中,不仅能欣赏风景,更能切身感受“天人合一”的道家境界。
![]()
河南洛阳老君山风景
思想传承:融入血脉的中国智慧
老子离开后,《道德经》渐渐流传开来,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战国时期,庄子继承并发展了他的思想,形成“老庄哲学”;汉代初年,统治者汲取秦朝严刑峻法而亡的教训,采用主张清静无为、与民休息的“黄老之术”治国,为后来的“文景之治”盛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到了唐代,老子被尊为“圣祖”,《道德经》成为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
即便到了今天,老子的思想依然渗透在我们的生活里:遇到困难时,我们会说“退一步海阔天空”,这是“柔弱胜刚强”的智慧;做事时,我们强调“循序渐进”,这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道理;面对自然,我们懂得“尊重规律”,这是“道法自然”的传承。
而在老子的故乡河南,这份传承更为鲜明:鹿邑的太清宫里,每年都会举办“老子诞辰祭祀大典”,海内外的华人前来祭拜,缅怀这位思想家;灵宝的函谷关,成了研学旅行的热门地,孩子们在这里诵读《道德经》,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就连河南人常说的“中”,也不妨看作是与老子“守中致和”思想的一种奇妙共鸣——不偏不倚,恰到好处。
![]()
河南鹿邑:纪念老子诞辰2596周年系列活动
老子的一生,没有轰轰烈烈的功业,没有叱咤风云的事迹,却用一部《道德经》,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他从河南鹿邑的涡水边走来,在洛阳的典籍中思考,在函谷关的油灯下著书,最终留下了一份属于中国人的精神遗产。
如今,当我们再次翻开《道德经》,读到 “道法自然”“上善若水” 时,或许能想起那个骑着青牛的老者——他走过的路,藏着中国人看待世界、对待生活的方式;他留下的智慧,早已融入我们的血脉,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底色。
![]()
部分观点参考自:
[1]三门峡市旅游发展委员会 | 搜狐网:“紫气东来”与老子著《道德经》
[2]康华兰家文化太学 | 微信公众号:老子:骑青牛西去的东方智圣,留下五千言照耀古今
图片来源于视觉中国。
你最喜欢《道德经》里的哪句话?
给你带来什么感悟?
快来评论区分享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