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月又少发了八千块。”28 岁的陈宇盯着便利店微波炉里转动的泡面,手机弹出银行扣款提醒 —— 房贷 3.2 万,信用卡账单 1.8 万,扣除 “无薪假” 后的薪资仅剩 2.9 万。他扒拉着面条苦笑,“以前说‘台劳’是玩笑,现在自己成了笑话。”
这不是个例。9 月最新数据显示,台湾实施 “无薪假” 的企业已达 333 家,7334 人被迫减班休息,其中近九成是被美国关税砸中的制造业从业者。彰化一家五金厂的工人阿明更惨:“老板说先做三休四,下个月可能直接停班,全家老小等着吃饭呢。”
这场 “休假潮” 早已从传统产业烧到民生领域。台中工具机巨头百德机械率先启动无薪假后,同行程泰机械紧跟着宣布 “做四休三”,机械公会理事长庄大立急得跳脚:“再这样下去,裁员潮就来了!”
更令人揪心的是汽机车行业。一家车灯厂 412 名工人集体进入 “半失业” 状态,老板在车间里鞠躬道歉:“美国订单掉了七成,关税加了 20%,实在撑不住了。” 有工人在 PTT 上吐槽:“以前加班到凌晨,现在闲到在家数地板缝,房贷都快断供了。”
年轻人成了重灾区。25 岁的设计系毕业生林晓琪投了 87 份简历,只收到两个面试通知,其中一家还明确说 “前三个月先做半薪试用”。“我妈总说他们当年毕业包分配,现在我们毕业包失业。” 她翻着手机里的招聘信息,指尖划过 “35 岁以下”“接受无薪培训” 的字眼,突然红了眼眶。
如果说无薪假是 “钝刀子割肉”,高房价就是 “一锤定音” 的绝望。台北市中心房价已突破每平 80 万新台币,刚入职的公务员月薪 4 万,不吃不喝攒 40 年才能凑够首付。
29 岁的公务员张晴住在新北市的出租屋,每天通勤两小时去台北上班。“我爷爷退休前是科长,20 年前花 200 万买了台北的房子,现在值 2000 万;我月薪 4 万,连郊区的老破小都摸不着边。” 她刷着房产 APP 自嘲,“以前说‘努力就有未来’,现在才知道,出生在哪个年代比努力重要多了。”
这种落差催生了代际矛盾。有年轻人在论坛发帖:“军公教退休金每月十万,我们月薪两万八,凭什么?” 下面立刻有人回怼:“当年我们加班建设的时候,你们还没出生。” 争执到最后,往往变成互相谩骂的闹剧。
就在年轻人为生计发愁时,被视作 “经济靠山” 的台积电也传来坏消息。受美国政策变动影响,这家 “护国神山” 股价一天暴跌 4.22%,市值蒸发上千亿。有股民在脸书哭诉:“把养老钱都投进去了,现在每天睁眼就亏两万。”
更让人不安的是产业链风险。学者警告,美国可能要求半导体企业重组供应链,一旦台积电外迁,上下游数万岗位将受影响。“就像家里的顶梁柱突然腿软了,谁能不慌?” 从事半导体封装的工程师李哲说,他最近总刷到裁员传闻,夜里常从噩梦中惊醒。
经济压力像一根导火索,点燃了社会的情绪炸药桶。朋友聚餐时聊到房价会吵架,家族群里说工作会翻脸,连情侣都可能因为支持不同阵营闹分手。
27 岁的陈昊就因为在聚会上说 “大陆移动支付很方便”,被朋友骂 “胳膊肘往外拐”。“现在说话要小心翼翼,生怕哪句话不对就被贴标签。” 他无奈地说,打开手机想刷点轻松内容,却全是 “蓝绿互撕” 的新闻,“连上网都找不到清静”。
网络上的戾气更重。PTT 论坛里,“年轻人躺平有错吗”“老一辈占着资源不放” 的帖子总能引发上千条争论,有人骂 “年轻人不努力”,有人骂 “老一辈太自私”,最后往往变成人身攻击。
面对困境,有人选择离开。26 岁的程序员王凯去年搬到上海,现在月薪 3 万人民币,“比在台湾多赚一倍,房价反而便宜一半”。他给台湾的朋友发微信:“以前听家里说大陆不好,来了才知道,这里的机会比想象中多太多。”
也有人选择坚守。30 岁的烘焙师林美玲在台南开了家小店,虽然生意一般,但她每天坚持研发新品。“我爷爷当年开米店,也是从苦日子熬过来的。” 她擦着橱窗里的蛋糕模型,眼里闪着光,“说不定熬过去,就会好起来呢?”
只是更多年轻人仍在迷茫。就像陈宇在便利店写下的朋友圈:“泡面快凉了,房贷还没还,明天还要去面试一家可能开不出工资的公司。台湾的秋天来了,我的春天什么时候到?” 这条动态下,有 200 多人点了赞,其中一半都留了同样的评论:“我也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