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生活真的好过?国外的月亮真的会比家乡的圆吗?
“我不会喜欢上这个地方,现在依然非常想念香港。”这是一位已在英国生活三年的香港女性,在社交媒体上写下的心声。
![]()
她的感慨恰巧与另一位香港男性在Threads平台上的断言形成了奇妙的共鸣:“等待香港中产阶级的是地狱。”香港人移民英国真就这么不好过?
还想体面工作?先存活下去再说
那么多移英港人的声音背后,早已不是简单的水土不服。它揭示了一种更深层次的危机:当一个群体脱离了熟悉的社会土壤,那么他们曾经赖以自豪的身份将在异乡的现实冲击下,被一点点的剥离殆尽,最终陷入一种无所适从的迷茫状态。
![]()
对于那些在香港曾拥有稳定事业的中产而言,他们引以为傲的专业身份和经济基础,在英国的就业市场与税收体系面前,最先迎来严峻的考验。
以为凭借过去的资历能在伦敦的专业领域大展拳脚?现实却是这里的竞争与香港比起来,有过之而无不及。即便侥幸找到一份看似体面的工作,高昂的税率也会毫不留情地削去一大块收入,瞬间将其“打回原形”。
![]()
当专业道路被堵死,许多人不得不将目光投向那些低技术门槛的行业。
正如一位移英港人所观察到的,要不就像穷人一样,去咖啡馆里端盘子。这种职业降级的终点,可能是在一家鸡肉加工厂里拿着法定的最低时薪,从事着强度极大的体力劳动。
![]()
那里的环境极其恶劣同事大多是南亚裔,许多初来乍到的香港移民,根本无法适应这种落差,干不了多久就匆匆离职。
更令人窒息的,是劳动尊严的丧失。在蓝领岗位上,你不再是受人尊重的专业人士。雇主可以随意削减你的工时来变相逼你走人,而不是直接解雇。
他们会理所当然地指使你处理本职工作之外的杂务,比如搬运重物或倾倒垃圾。有些雇主甚至会刻意安排女性员工在深夜下班,丝毫不顾及安全问题。
经济上的预期也彻底破灭,一位移英三年的女性坦言,近年严重的通货膨胀让生活压力剧增,她从未想过自己会变得“这么穷”。即使是那些带着一定积蓄远渡重洋的家庭,也在冰冷的现实面前,感受到了财务上的窘迫。
![]()
连空气里都是陌生的味道
当职业身份变得模糊,日常生活的不易将他们与这片土地彻底隔离开来,催生出一种深刻的文化疏离感
![]()
这种疏离感,首先来自最基本的感官体验。味觉上的失落尤为致命,有人甚至发出了极端的评价:“就算在香港吃的是‘垃圾’,也比英国的食物好吃。”食物这个承载着文化记忆与身份认同的符号,在这里成了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
紧接着是体感上的不适,英国那终年阴沉多雨的天气,被一位回流的港女形容为“阴到绝望”。缺乏阳光不仅影响心情,更像一种驱赶的告示,上面写着:这里不是你的家。
![]()
公共服务体系的规则差异,则不断带来挫败感和无力感。在香港习惯了高效便捷的医疗,在这里却要面对漫长的预约,急诊形同虚设。医生对于一些轻症,往往采取听之任之的消极态度,开处方时也显得颇为随意,尽管药品管制本身很严格。
混乱的税务系统更是让人头疼,账单出错是家常便饭。一旦发现自己被错误扣款,想要申诉,那过程更是难于登天。这些都与香港那种有畅通投诉渠道、注重服务效率的文化形成了鲜明对比,让他们感觉自己作为消费者的权利被彻底漠视了。
![]()
当社会治安普遍恶化,特别是当“亚洲面孔”成为盗抢犯罪的主要目标时,这种基于种族的威胁,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他们“非我族类”的边缘地位。将这种“外人”身份烙印在了他们心上,最终安全感的也被彻底剥夺。
人际交往的壁垒更是无处不在,一位移英港人提到,自己根本无法融入当地,连一个本地朋友都没有。在日常沟通中,本地人对英语非母语者常常缺乏耐心,打个电话都可能被直接挂断。
讽刺的是,就连在香港同乡的圈子里,也很难寻觅到真诚的友谊,人情冷暖,体会得淋漓尽致。
![]()
为了下一代的明天,值得吗?
在许多移民故事中,“为下一代”是一个无比宏大且正确的想法。然而,这个想法往往掩盖了家庭内部的权力失衡与个体的情感耗竭。家不再是纯粹的避风港,反而成了一个承载着妥协、牺牲与身份矛盾的复杂场地。
那位移英三年的女性就揭示了这一点,当初移民的决定,其实更多是丈夫的意愿。为了维持婚姻的完整,她选择了妥协,将个人的不情愿深埋心底。也就是这个选择,从一开始就为她后来身份的败落埋下伏笔。
![]()
为了消解内心的痛苦,她将“看到子女开心”作为自己一切辛苦都值得的理由。这种自我说服,在某种程度上确实能提供精神支柱,但它同时也意味着个体需求的长期搁置与压抑。
![]()
她的情感历程清晰地反映了这一点,刚来的一年她几乎每日泪流满面极度抑郁,如今她对自己的要求已经低到“没有不开心就很好”了。快乐成了一种奢侈品,只能靠翻看过去在香港或旅行时的旧照片来短暂获取。
家庭作为一个共同体,其抗风险能力也变得异常脆弱。在鸡肉厂,一对中年夫妻的遭遇就是例证。丈夫因为工伤伤了腰椎,无法继续工作。整个家庭的经济支柱瞬间倒塌,妻子也不得不辞职来照顾他。
![]()
这些移英港人所经历的,远不止是生活质量的下降。究其根源在于职业、文化和家庭三个维度上深刻的身份失落。他们既无法真正融入新的社会体系,也彻底回不去曾经的自己,最终沦为了身份被悬置在半空的“异乡人”。
或许,一位网友的告诫最能引人深思:“人在拥有时不会珍惜。”这句话不仅是对那些看低香港的人说的,也是对每一个正在寻找“家”与“身份”意义的人说的。
![]()
信息来源: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