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航空科技这几年发展得飞快,特别是无人机领域,GJ-11利剑隐形无人机就是个典型例子。这东西不是科幻电影里的道具,而是实打实的军用装备,设计出来就是为了改变海空作战的格局。简单说,它是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和洪都航空工业集团联手搞出来的,采用飞翼布局,隐身能力强,能执行精确打击和空中侦察任务。最高时速能达到1111公里左右,这速度在亚音速范围内算得上顶尖了,相当于690英里每小时,够它在战场上快速机动。重点是它的舰载版本,正在朝实际部署方向推进,这可能让中国成为全球第一个把这种隐形无人机放到航母上的国家。别觉得这只是吹牛,基于公开资料和卫星观察,这事儿已经从概念阶段走到测试尾声了。
GJ-11项目起步于2010年代初,沈阳所负责设计,洪都集团管生产。2013年11月,原型机第一次试飞,飞了20分钟,从洪都机场起飞,当时网上就传出照片。早期版本发动机喷口暴露,隐身效果一般,后来改进了后机身形状和锯齿状武器舱门,隐身性能大幅提升。2019年国庆阅兵上,它第一次公开亮相,2021年珠海航展又展出,展示出能从076型两栖攻击舰上自主起飞的能力。到了2024年,卫星照片显示多架GJ-11出现在马兰空军基地,这是解放军空军测试无人平台的重点地方。那里不光测试单机性能,还在搞有人机和无人机的协同作战,就是所谓的有人-无人编队。2025年9月,最新报道指出,中国可能很快部署舰载版,这跟海军航母群建设步调一致。
规格方面,GJ-11机身长12.2米,翼展14.4米,高2.7米,看起来像个大三角形,没尾翼,全靠电脑飞控系统和气动设计维持稳定。动力来自一台贵州产的涡扇发动机,推力够用,能让它飞出4000公里航程,作战半径1500公里以上。这意味着从航母起飞,能覆盖西太平洋大片区域,包括台湾海峡到第一岛链。载荷能力2000公斤,内部有两个武器舱,能装精确制导炸弹或导弹,比如飞腾-5或飞腾-2系列。最多能带八枚小导弹或两枚大炸弹,执行点打击或区域压制。隐身设计是关键,雷达反射截面小,敌方防空系统难发现。它还能投放蜂群诱饵或电子战设备,干扰对手雷达。
海军版叫GJ-11J或GJ-21,专门为076型两栖攻击舰优化,能自主起降,不需要太多人工干预。这舰是两栖舰,但甲板大,能当轻型航母用。相比传统航母,无人机起降更灵活,占用空间小,一艘舰能带多架。2022年概念图显示,三架GJ-11能由一架双座歼-20控制,像美国忠诚僚机计划那样。实际测试中,它跟歼-20联合飞行,验证传感器共享和任务分配。2024年长兴岛基地出现模型,进一步证明舰载版在加速测试。上海那个地方是海军训练基地,模拟航母环境,检查折叠翼和起落架耐用性。
![]()
战略意义上,GJ-11不是孤立的玩具,而是中国海军力量的一部分。随着山东舰、辽宁舰服役,福建舰即将入列,多航母战斗群成型。加进隐形无人机,能当力量倍增器,有人机负责指挥,无人机冲锋陷阵,降低飞行员风险。在高强度对抗中,这套组合能提供远程侦察、电子压制和精确打击。西太平洋地区,军事平衡可能因此倾斜,中国投送能力增强。国际智库像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分析,中国在舰载无人机上走在前头,美国MQ-25黄貂鱼主要是加油机,攻击型滞后。法国神经元和英国暴风雨项目有无人元素,但离实战部署还远。
![]()
发展过程不是一帆风顺,早年原型机隐身不足,改了好几轮。2013年首飞后,持续迭代,融入新航电系统。2021年视频显示,它从076舰甲板起飞,投放诱饵攻击模拟敌舰。这不光是技术演示,还反映海军战略调整。2024年马兰基地多机出现,表明批量生产在路上。海军版针对盐雾和颠簸环境优化,折叠铰链让它在有限空间存储。
对比国外,美国X-47B是早期舰载无人机,但项目停了,转向MQ-25。俄罗斯苏霍伊S-70猎人是类似飞翼设计,但进度慢。欧洲项目多在概念阶段。中国优势在于速度快,从2013首飞到2025部署准备,用了12年,效率高。智库报告说,这会逼美国调整海军无人系统策略,目前美国重点在后勤支援,攻击型缺口大。GJ-11利剑代表中国航空工业跃升,从跟随到领先。舰载版最高时速1111公里,隐身多任务能力强,部署后海军实力上台阶。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