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图片来源/新华社
■李海楠
今后,更多民众可在“家门口”“家周边”一站式实现养老托育、休闲娱乐等“离家不离社区”的优质便民服务,由此带来的万亿级市场,正意图让社区焕发全新活力。
10月1日起,商务部将组织开展为期一个月的第三届“全国一刻钟便民生活服务月”。从本届开始,该活动名称也由“便民生活节”更新为“便民生活服务月”。
这背后折射出城市治理理念的深刻转变,即力促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从节点性活动升维成常态化民生工程。
根据商务部通知,组织开展第三届“全国一刻钟便民生活服务月”活动,旨在健全加快生活性服务业多样化发展机制,畅通经济微循环,实现惠民生和促消费。
一方面,该活动将助力商务部等13部门于2023年7月11日印发的《全面推进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做好收官;另一方面,为开启今后五年新一轮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积累更多有益经验。
自2021年起,商务部等多部门就已经在联合推动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在居民“家门口”(步行5—10分钟范围内),优先配齐购物、餐饮、家政、快递、维修等基本保障类业态,引进智能零售终端,让消费更便捷。在居民“家周边”(步行15分钟范围内),因地制宜发展文化、娱乐、休闲、社交、康养、健身等品质提升类业态,让消费更舒心。
随着《全面推进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的全面实施,便民生活圈建设进一步提速。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7月底,210个试点地区共建成便民生活圈6255个,涉及商业网点150.3万个,服务居民1.29亿人。
这背后不仅事关民生改善,更昭示着一个即将爆发的万亿级市场机会降临眼前,从而借由一再升级的政策部署,重新勾勒人们所熟悉的社区商业生态,让传统街巷焕发全新活力。
即将启动的第三届“全国一刻钟便民生活服务月”,商务部将动员全国210个试点地区,以中秋、国庆、重阳等节假日和时令节气为契机,开展形式多样的服务活动,围绕推动消费品以旧换新进社区、推动“一老一小”服务进社区、推动老字号进社区、推动餐饮服务进社区、推动促销活动进社区、推动便民服务和公益宣传进社区等六个方面,确定了36项重点配套活动。
需要提醒的是,第三届“全国一刻钟便民生活服务月”活动绝非单兵作战,其还肩负激发新一轮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全面提速迈向下一个五年目标的前哨引领作用。
9月19日,商务部等9部门共同发布了《关于加力推动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扩围升级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以“扩围”与“升级”双轮驱动,为激活社区消费潜能进一步绘制了精准路线图。
按照“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因城施策、一圈一策”“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通知》提出了新目标:扎实推进便民生活圈建设。到2030年实现“百城万圈”目标,即确定100个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全域推进先行区试点城市,建成1万个布局合理、业态齐全,功能完善、服务优质,智慧高效、快捷便利,规范有序、商居和谐的便民生活圈,打造500条“银发金街”、500个“童趣乐园”,推动一批基础型、提升型便民生活圈转变为品质型,居民满意度达到90%以上,商业网点连锁化率达到30%以上。
随着“百城万圈”新目标明确,未来五年,便民服务圈划定的一刻钟“幸福半径”将酝酿更加巨大的市场空间,进而为充分挖潜万亿级消费市场新蓝海带来充足底气。
毕竟,依托于“百城万圈”建设目标,银发经济、托育产业、社区商业、城市更新等系列部署,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不仅将带来巨大的投资、消费需求,更会为关联产业发展和就业规模增长创造更多市场载体和增量空间。
根据统计,现有的6255个便民生活圈已经创造了732.4万个就业岗位。按照建设规划,到2030年要建成1万个便民生活圈,或将带来超过千万个就业机会。
可以预见,未来,一刻钟便民生活圈会如同城市的“根系”网络,将民生所需的养分输送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每个角落。由政策推动的社区商业“毛细血管”亦将由此与国民经济的“主动脉”同频共振,让便利可触达、让服务有温度、让消费有活力,让“一刻钟”成为丈量民生“幸福半径”的精准刻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