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北京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听取市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北京市生态涵养区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条例》实施情况的报告。
报告披露,2024年生态涵养区PM2.5浓度27.4微克/立方米,比全市低3.1微克/立方米,较2021年降低3.4微克/立方米。生态涵养区森林覆盖率提升到66.7%,森林蓄积量和碳汇能力持续增强。
组织代表51人次赴全部7个生态涵养区34个点位开展检查
《北京市生态涵养区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自2021年颁布实施已经第五年了,市人大代表高度关注《条例》实施效果,在今年市人代会上,2个代表团和63名代表联名提出关于开展《条例》执法检查的议案,经大会主席团审议批准,将其定为五项监督议案之一,列入常委会监督工作计划。
此次执法检查,逐条对照法规条文,针对代表提出的议案,在预调研基础上,明确5个方面检查重点。结合统筹城乡发展监督、森林立法等项目融合开展调研,邀请各级人大代表就地就近参加检查,共组织代表51人次赴全部7个生态涵养区34个点位开展检查,做到检查范围全覆盖。
执法检查聚焦点状供地和生态保护补偿等群众普遍关注的重点问题,列出问题清单24项,会同市农研中心研究形成专题调研报告,提升执法检查实效,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此外,此次执法检查坚持协同联动,汇聚监督工作合力。委托生态涵养区各区人大常委会同步开展执法检查,市区两级人大在监督方式、监督步骤、调研安排上始终保持同频互动。市政府相关部门同步开展自查,即查即改、立行立改,修订完善政策,更新备案配套规范性文件,形成工作合力。
2021-2024年,生态涵养区GDP占全市比重从4%提升到4.3%
报告介绍,北京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深入推进。2024年生态涵养区PM2.5浓度27.4微克/立方米,比全市低3.1微克/立方米,较2021年降低3.4微克/立方米。五大河流实现全线贯通入海,密云水库、怀柔水库水质稳定保持在II类,健康河湖比例达到85%以上。主要河流跨境断面全部达标,地下水严重超采区全部清零,黑臭水体、劣V类水体动态消除。土壤农膜回收率稳步提升,2024年达到93%以上。
制定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2021年-2035年)》,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均得到有效保护。生态涵养区森林覆盖率提升到66.7%,森林蓄积量和碳汇能力持续增强。持续开展见缝插绿、留白增绿,2021-2024年,生态涵养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从25.9平方米提升到26.2平方米,生态共享空间稳步扩大。
2021-2024年,生态涵养区GDP占全市比重从4%提升到4.3%。一批符合功能定位的农业科技、生命健康、人工智能等重大产业项目落地投产。“妫水农耕”“蜂盛蜜匀”等绿色农业新品牌脱颖而出。截至2024年,生态涵养区农村劳动力就业参保率达到80.5%,比2021年提高11.6个百分点。
市级财政不断向生态涵养区倾斜财力,转移支付资金由2021年的696.8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985.5亿元。生态涵养区综合性生态保护补偿资金规模达到每年40亿。
建议高质量编制“十五五”时期生态涵养区发展规划
报告也指出了执法检查中发现的主要问题,如生态环境质量仍需提升,绿色发展动能有待加强,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仍不完善,应对极端天气韧性还有不足,土地资金等政策保障还不够到位等。
报告建议,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统筹推动“两山三库五河”系统保护。持续强化密云水库等重点水库网格化管理,加大水源地保护力度。
报告还建议,高质量编制“十五五”时期生态涵养区发展规划,谋划生态涵养区高质量发展目标和实施路径。加快推进怀柔科学城、中关村产业园分园等产业园区建设,发挥引擎作用,带动生命健康、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在生态涵养区集聚发展,提升各区新城的承载力。
深入挖掘优秀历史文化,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建设一批花园特色村庄,推出高品质乡村消费新场景;培育开发一批生态康养基地、研学精品线路,吸引“一老一小”来到生态涵养区,推动生态势能向发展动能转化。
报告还建议,优化完善乡村产业用地政策,在建设用地指标分配上向生态涵养区倾斜,鼓励各区盘活存量建设用地,探索乡村建设用地兼容和复合利用。加快改革完善点状供地政策,适度扩大支持范围、放宽限制条件,进一步细化正面清单、简化审批流程;加强基层政策培训;指导各区预留一定的城乡建设用地机动指标用于点状配套设施用地,以点带面提升周边非建设空间生态文旅资源利用,助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新京报记者 吴为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李立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