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村民一票票选出的县、镇两级人大代表,江西省南昌县广福镇木山村党总支书记龚文亮始终以“双重身份”扛牢“双重责任”—— 既以村书记的角色深耕乡村治理,又以人大代表的使命践行“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的铮铮誓言。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中,他既是“领航者”,锚定方向、谋定思路;又是“排头兵”,带头攻坚、破解难题;更是“贴心人”,扎根群众、纾困解难,在驻村工作队与上级党委、人大的支持下,以实干为木山村铺就了宜居宜业的幸福路。
一、“两整治一提升” 破局:以 “领头雁” 之姿,带村庄焕新、让民心聚暖
自 2020 年启动 “两整治一提升” 工作以来,龚文亮深知 “群众不参与,工作难落地”,更明白 “干部带好头,群众有劲头”,从目标谋划到具体执行,他始终站在最前线,以个人担当点燃全村参与的热情。
(一)标杆点建设:亲力亲为,把“民生愿景” 变成“实景画卷”
面对新农村建设初期村民的观望与顾虑,龚文亮没有“发号施令”,而是选择“上门倾听 + 现场算账”:
张家乡村振兴点:牵头筑就 “多功能幸福圈”得知张家小组长期缺乏集体活动场所,龚文亮第一时间对接上级部门争取支持,同时挨家挨户走访村民,收集 “希望有颐养之家”“想给孩子建乐园”“需要议事空间” 等诉求。他牵头设计方案,创新整合“上级政策补一点、村集体挤一点、乡贤爱心捐一点、村民自愿出一点”的四方筹资模式,全程盯守项目建设 —— 小到活动室的桌椅摆放,大到健康服务站的设备采购,都反复征求村民意见。最终,占地 5300 平方米的张家活动中心建成,不仅满足了“一老一小” 的需求,更创新设立“村民话事堂”;每半个月,龚文亮都会准时到场,带着村“两委”干部倾听村民关于生产、生活的诉求,能当场解决的绝不拖延,需协调上级的就记录在册、跟踪反馈,真正让活动中心变成了 “政策宣讲台、民意收集站、矛盾调解点”。
龚家共同富裕村点:率先拆房,以 “个人示范” 带动 “全员参与”龚家老村“巷道窄、房屋乱”是多年难题,改造需拆除多户旧房,不少村民心存顾虑。作为人大代表和村书记,龚文亮没有 “要求别人先拆”,而是率先亮出自家 180 平方米的老房、杂物间和围墙:“我是大家选的代表,先拆我家,大家看效果!” 他的举动打破了僵局,党员干部、人大代表纷纷跟进,村民也主动让出涉及建设的旧房屋、菜地。拆除过程中,龚文亮每天泡在现场,帮村民搬东西、协调临时安置;规划阶段,又带着设计图上门征求意见,最终建成 18 栋统一造型的连体别墅,“三横四纵” 黑化路通到家门口 —— 曾经 “走路拐弯抹角” 的老村,变成了 “开车能拐弯、休闲有场地” 的新农村。
(二)全域整治:攻坚破难,用“钉钉子精神” 啃下“硬骨头”
5 年全域整治,从拆违清乱到基础设施升级,龚文亮始终是 “第一个到现场、最后一个离开” 的人:
面对 “拆危旧房” 的阻力,他带着村 “两委” 干部逐户讲政策、算安全账,对生活困难的村民,主动帮忙联系临时住所;
推进道路硬化、绿化时,遇到部分村民担心占用自家土地,他就带着测量仪上门,现场划定边界,承诺 “不占一分不该占的地,同时保障大家的出行便利”;
建立“户集、村收、镇转运” 的保洁机制后,他每天清晨都会绕村巡查,发现卫生死角就及时督促整改,确保村庄环境长期整洁。
正是这份 “事事冲在前、件件抓到底” 的担当,木山村才能在 5 年内完成拆违清乱、道路升级、环境美化等一系列硬任务,让全村 7 个村小组的面貌焕然一新。
(三)民生关怀:用情用心,把“温暖服务” 送到群众心坎上
在龚文亮看来,“整治提升” 不仅是 “改环境”,更要 “暖人心”。他始终把 “一老一小”、困难群体的需求放在首位:
针对教育需求,他推动建立 “奖学助学” 机制,5 年来牵头发放教师节慰问金、六一儿童节礼品、大学生奖励金共 14.5 万元,鼓励村里孩子好好读书;
针对脱贫户、边缘易致贫户就业难题,他主动对接镇里和企业,设置公益性岗位 13 个,不仅发放工资 18 万元,更时常上门了解他们的工作情况,帮着解决实际困难;
每年重阳节,他都会提前筹备,为 80 岁以上老人安排聚餐、送上礼品,5 年投入 5 万余元,让老人们感受到 “村里的惦记”。
面对整治中出现的矛盾,龚文亮始终抱着 “换位思考” 的态度:“村民有意见,说明我们工作没做到位。” 他常说 “当干部不为民办事,不如回家种红薯”,遇到分歧就上门倾听,遇到误解就耐心解释,20 多次上门调解邻里纠纷、深夜电话沟通诉求是常事 —— 也正因如此,近年木山村没有一起上访事件,真正实现了 “矛盾化解在基层、民心凝聚在基层”。
二、壮大集体经济:以 “拓荒者” 之勇,让集体增收、促村民致富
“村里没钱,想为村民办事都是空谈。” 龚文亮深知集体经济是乡村振兴的 “底气”。作为人大代表,他多次在镇人代会上提出 “盘活村级资源、发展特色产业” 的建议;作为村书记,他更是带着村 “两委” 干部四处考察,探索 “既稳又实” 的增收路径。
(一)仁供冷链基地:精准招商,打造 “造血式” 增收项目
2022 年,木山村有 20 亩闲置建设用地,龚文亮没有 “简单发包”,而是考虑 “既要集体增收,又要带动就业”。他多次对接市城管局驻村工作队,争取到上级扶贫资金 520 万元,又主动联系本镇有实力、有责任心的老板,说服对方出资 600 万元,共同建设仁供冷链基地。项目建设中,他全程参与规划,确保基地符合环保、安全标准;运营后,他优先推荐脱贫户、监测户就业,最终解决 1 名脱贫户、1 名监测户稳定就业,每户年均增收 4 万元,还带动 30 名附近村民、司机就业,人均年均增收 6 万元。如今,基地每年为村集体缴纳租金 42.16 万元,占村集体年收入的一半以上,真正实现了 “集体有收益、村民有工作”。
(二)亿森苗木公司:牵线搭桥,实现 “土地流转 + 劳务增收” 双赢
2020 年,龚文亮了解到村民 “土地零散、收益不高” 的困扰,也知道不少 60 岁左右的老人 “想挣钱又走不开”。他想起曾有过交集的浙江金华苗木种植老板,主动多次上门拜访,带着木山村的土地资料、气候数据,说服对方来村发展。最终,亿森苗木公司注册成立,流转全村 630 亩土地 —— 为了让村民放心,龚文亮牵头签订规范合同,明确 “前 5 年每亩 700 元、后 5 年每亩 800 元” 的流转金,相比此前承包给种粮大户,租金直接翻番,160 余户村民累计增收 26 万余元。
更让村民满意的是,苗木种植需要大量人工,龚文亮协调公司优先聘用村里 60 岁左右的老人,从事翻耕、扦苗、移栽等工作。他还主动和老板协商 “按天结算工资、就近安排岗位”,让老人们 “既能顾家,又能挣钱”—— 女性年均增收 2 万余元,男性 3 万余元,公司年发放工资超 600 万元。看着老人们拿到工资时的笑容,龚文亮说:“不仅要让大家有钱赚,更要让老人们有尊严、家庭更和谐。”
(三)盘活闲置资源:精打细算,让 “沉睡资产” 变成 “增收活水”
除了重点项目,龚文亮还注重 “小处挖潜”:将村里废弃的养猪场清理改造后,发包给企业建设 “熊猫竹碳” 项目,每年为村集体增加租金 5 万元;对零散的闲置土地,统一整合后承包给种粮大户,既提升了土地利用率,又为集体增添了稳定收益。
初心如磐,以 “答卷人” 之责续写振兴新篇
如今的木山村,路宽了、景美了、集体富了、村民笑了,先后获得省、市、县、镇各级党委政府的表彰。面对荣誉,龚文亮始终保持清醒:“人大代表的身份不是‘光环’,而是‘沉甸甸的责任’; 村书记的岗位不是‘权力’,而是‘为民服务的平台’。” 未来,他仍将以“时时放心不下” 的责任感,扎根木山、服务村民,既当好乡村振兴的“领航者”,也当好群众利益的“代言人”,用更多实干实绩,为木山村的美好明天、为南昌县的乡村振兴事业,交出更优异的“民生答卷”。(华文高)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