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上海家长的朋友圈,不是在晒娃,是在晒“虫”。
起因是一顿本该平平无奇的校园午餐——虾仁炒蛋。结果菜还没上完,就被紧急撤下。
学生说:“有臭味。”家长一查:好家伙,解冻的虾泥里,爬着虫子!
这可不是什么“黑暗料理挑战”,这是上海上百所中小学的日常配餐。供应商叫“绿捷公司”,听着挺“绿”,挺“捷”,结果菜不新鲜,流程不干净,连检测都“自己查自己”。
最离谱的来了——负责检测这批食材安全的“品测公司”,居然和绿捷公司共用邮箱、共用电话、曾是投资与被投资关系!
![]()
好嘛,这哪是第三方检测?这是“父子局”啊!
相当于考试自己出题,自己改卷,还给自己打满分,诚信呢?底线呢?孩子的胃呢?
你说这虾仁吧,生产日期是3月20日,保质期两年,从时间上看是“合法”的。
可“合法”不等于“能吃”!放冰箱两年的冷冻虾泥,能没异味?能没虫?除非这虾是“钢铁侠”,冻不坏、虫不蛀、臭不散!
![]()
更讽刺的是,检测报告一出来,水分、防腐剂、农残,全“合格”。网友当场笑出声:“它检测的是虾仁,还是虾的简历?”
虫子爬了,臭味熏天,但“指标合格”——这不叫食品安全,这叫数据表演。
而这家“品测公司”,不止给午餐背书,还中标了上百所学校的校服检测。难怪有家长吐槽:“校服又贵又糙,原来检测是‘自己人’!”
![]()
合着孩子穿的、吃的,全被同一条利益链包圆了?这哪是后勤保障,这是“校园经济帝国”啊!
如今事情闹大了,三部门终于立案侦查,说要“零容忍”。
可早干嘛去了?孩子吃了多久的“问题餐”?多少次异味被轻描淡写带过?多少次家长反映被“正在调查”搪塞?
而涉事企业绿捷公司,事发后发了个50字声明:“深表歉意,全力配合。”
这态度,像极了学生写检讨:“我错了,下次还敢。”没解释、没追责、没整改方案,就一句“对不起”,就想平息百万家长的怒火?
![]()
“对不起”三个字,这么便宜,那建议你多打几个字!
有网友气得直拍桌子:“现在我宁可让孩子去吃西贝!”这话听着荒诞,细想却让人心酸。
西贝好歹是明码标价的餐厅,出了事全网曝光,公关都得连夜删稿。可校园配餐呢?封闭采购、缺乏监督、检测“内定”,孩子没得选,家长看不见,问题捂着盖着,直到虫子爬出来才被发现。
为什么大家怀念以前的学校食堂?不是因为饭多好吃,而是因为看得见、摸得着、闻得着。
记得老一辈学校的食堂,阿姨天不亮就去买菜,肉是现切的,菜是带泥的,豆浆是现磨的。虽然条件简陋,但新鲜。
而现在呢?中央厨房一锅炖,冷链配送一车拉,孩子吃的是“标准化”,可胃却成了“试验田”。
![]()
有人问:学校为啥不能自己办食堂?
这话问到点子上了。外包不是原罪,但缺乏监管的外包,就是灾难。当利润成了唯一指标,安全和营养就成了可压缩的成本。
虾仁可以是“泥”,蔬菜可以是“边角料”,检测可以是“走过场”——只要报告漂亮,谁管孩子吐不吐?
这起事件,暴露的不只是一个供应商的黑心,更是整个校园食品安全体系的系统性失守:采购不透明,检测不独立,监督不到位,问责不彻底。每一个环节都像在“盲盒”,开出来是安心,还是虫子,全凭运气。
孩子不是小白鼠,校园不该是试验场。要解决问题,光道歉没用,光立案也不够。
![]()
必须做到:采购公开招标,检测第三方盲评,食材全程溯源,家长随时可查。每一顿饭,都要经得起显微镜和良心的双重检验。
否则,下次爬出来的,可能就不是虫子,而是一代人对公共信任的彻底崩塌。
到那时,别说西贝了,恐怕连外卖,都比学生餐更让人放心。这,才是最大的悲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