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同样是历史悠久的亚洲文明大国,同样拥有庞大的人口基数,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建设质量以及城市环境整洁度都明显优于印度,但长期以来,西方舆论却总是对印度青睐有加。这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难道他们真的沉醉于恒河沿岸的独特气息,或是热衷于挑战印度街头饮食对肠胃的极限考验?其实,这种现象远非表面那么简单,其背后的逻辑错综复杂。
2. 首先不得不提的是西方社会根深蒂固的猎奇心理,那种态度就像旅游者打卡异域风情一样,只关注视觉冲击力强的画面,而无视现实中的深层问题。大约十年前,一些外国媒体捕捉到中国部分地区仍保留着渔民驱使鸬鹚捕鱼的传统场景,立刻大肆渲染,称这是东方古老智慧的体现,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典范,同时还借机批评中国工业化进程破坏了“诗意的生活方式”。
![]()
3. 然而这些报道从不提及一个基本事实:中国有十四亿人口,若全民依赖如此低效的生产方式维生,别说实现全面小康,恐怕连基本温饱都无法保障。可西方不在乎这些,他们追求的是一种被精心包装过的“原始美学”,用来满足自身对东方世界的浪漫化想象。相比之下,印度则成了这种幻想的最佳投射对象——它几乎把“异域感”和“落后美”发挥到了极致。
4. 直至今日,在印度的大街小巷仍频繁可见伸手乞讨的儿童,许多西方游客踏上这片土地时,会不自觉地感受到一种久违的“优越地位”,仿佛回到了殖民时代那种清晰分明的社会等级结构中。这种“高人一等”的心理体验,在中国是完全找不到的。试想一下,当欧美人来到中国,看到的是比本国更快的高铁网络、更现代化的城市天际线、年轻人穿着打扮丝毫不逊于国际潮流,他们的文化优越感瞬间瓦解,自然觉得这里“缺乏新鲜感”,不再具有吸引力。
![]()
5. 不过近年来局势正在发生变化。2025年印度启动新一轮全国性种姓普查,这一举措本意为展示社会治理决心,却不经意间揭开了其社会肌理中最顽固的伤疤。数据显示,目前仍有高达24%的达利特群体每日收入不足两美元,长期挣扎在饥饿与贫困之间。这种根植于历史深处的阶层固化,并非表演性质的“文化特色”,而是真实存在的结构性压迫。
6. 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源于历史殖民关系所带来的制度亲近性。印度曾是大英帝国的核心殖民地,历经百余年的系统性改造,在人种认知、政治体制、法律框架乃至教育模式上都被深度西化。最具象征意义的一幕发生在2022年——印度裔的里希·苏纳克当选英国首相,整个西方社会对此表现出惊人的接纳度,几乎没有引发大规模争议。
![]()
7. 这种接受程度的背后,反映出印度精英阶层早已融入西方主流体系的事实。无论是语言使用还是价值取向,印度上层社会与欧美之间的文化隔阂极小。全国87%的学校以英语作为主要教学语言,政府运作机制也高度模仿西方民主模式。即便未来印度实现经济腾飞,西方也可以轻易宣称:“看,这是我们制度输出的成功案例。”
8. 而中国的发展路径完全不同。我们依靠独立自主的制度设计打赢脱贫攻坚战,建成全球覆盖最广的高速铁路网,创造出举世瞩目的经济增长奇迹。这些成就直接动摇了西方长期以来宣扬的“自由市场+多党选举=必然成功”的理论根基。就连越南也在借鉴中国模式后迅速崛起,成为东南亚增长最快的经济体之一。面对这样的现实,西方怎能不感到焦虑?一旦中国GDP超越美国,就意味着全球将广泛认可:除了西方道路之外,还有另一条通往繁荣的可行之路。正因如此,他们宁愿看到印度“成功”,也不愿承认中国的全面崛起。
![]()
9. 讽刺的是,印度所谓的“西化”仅停留在表层。2025年莫迪政府推动的种姓普查原希望展现治理能力,结果反而暴露了深层次的社会断裂。统计显示,全国约93%的劳动者被困在非正规经济部门,从事临时工或自我雇佣,缺乏基本社会保障;仅有不到7%的人口能够进入正规就业体系。更严重的是,优质岗位几乎被高种姓群体垄断,底层民众即使付出再多努力,也难以突破命运天花板。这样的社会结构,哪里谈得上真正的“现代性”?
10. 至于舆论宣传方面,西方媒体的操作堪称“双面戏法”。上世纪80年代中美关系缓和时期,西方报刊对中国充满赞美之词,许多年轻人将中国视为最具神秘魅力的旅行目的地。然而到了80年代末期,双边关系转冷,媒体报道风格立即转向负面筛选,刻意放大个别社会问题,忽略整体发展态势。
![]()
11. 结果直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夕,不少西方青年仍误以为中国处于几十年前的落后状态。正是这场盛大的国际赛事,配合互联网信息传播的加速,才逐步扭转了外界的刻板印象。如今,西方对华态度已悄然转变,从过去的片面贬低,逐渐过渡到“不得不正视”的复杂心态——毕竟实力摆在那里,再怎么回避也无法否认。
12. 值得注意的是,西方对印度的滤镜早在2010年就经历了一次重大破裂。当时中国刚刚成功举办奥运会,国际声望达到顶峰,印度不甘示弱,豪言要举办一届更加震撼的英联邦运动会,激起欧美国家的高度期待。可在赛事开幕前一个月,多个代表团前往实地考察,现场景象令他们目瞪口呆。
![]()
13. 比赛场馆尚未完工,入口处竟公然有人兜售爆炸物,安全管控形同虚设。更令人震惊的是运动员宿舍状况:污水横流、墙面霉变,地板上甚至残留排泄物。注重卫生习惯的欧美人士难以忍受,愤怒离场时留下一句尖锐评价:“这里肮脏得不适合人类居住。”这次事件之后,西方对印度的热情大幅降温。
14. 2017年,印度尝试通过一次性发射104颗卫星来重塑科技形象,本想赢得掌声,却被西方媒体嘲讽为“往太空倾倒一堆土豆,制造轨道垃圾”,毫不留情地泼了一盆冷水。由此可见,所谓的“偏爱”从来都不牢固,一旦触及底线,立刻原形毕露。
![]()
15. 回望当下印度的真实面貌,更能看清西方那份“宠爱”的虚伪本质。2025年开启的全国种姓普查,原本计划于2021年实施,因疫情推迟至今,部分地区如印控克什米尔要等到2026年才开始,其余区域预计2027年才能完成。这项调查最终揭示了一个残酷真相:延续三千年的种姓制度绝非短期政策所能撼动,达利特人群体仍在生存线上苦苦挣扎,社会矛盾随时可能爆发。
16. 同时,印度的劳动力市场也陷入严重困境。实际工资年均增长率仅为1.03%,青年失业率居高不下,高等教育毕业生面临“毕业即失业”的窘境。所谓“人口红利”并未转化为发展动能,反而被僵化的制度锁死,成为拖累经济的沉重负担。
![]()
17. 如今西方对印度的态度已明显转变,从早年的盲目吹捧演变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甚至流露出些许嫌弃。归根结底,他们从未真正希望印度强大起来,只是需要一个既能体现“制度优越性”又不会构成实质挑战的对照样本。而中国的持续崛起,恰恰戳破了他们关于“唯一正确发展模式”的迷思。
18. 最终还是要回归那句老话:打铁还需自身硬。如果印度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种姓歧视与土地分配等核心问题,哪怕再过二十年,也难实现真正的跨越式发展,西方的溢美之词终究只是空洞回响。反观中国,始终坚持走自己的路,用实实在在的成果打破偏见与围堵,这才是最坚实的信心来源。
![]()
19. 或许未来的某一天,当印度的种姓普查终于呈现出实质性平等进展,或者中国的发展迈入全新阶段之时,西方那些隐藏在“偏爱”背后的算计与执念,终将在事实面前彻底暴露无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