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专访赵宏(上):法治的价值是在不确定中提供确定性

0
分享至



学人简介:赵宏,北京大学法学院宪法与行政法研究中心研究员,曾任中国政法大学行政法学教授,研究领域包括德国公法、行政法的基础理论、国家学、个人信息权的公法保护等。

采访人:刘颖,阎聪聪、魏思雨对此文亦有贡献。

01

用专业的方式去介入社会生活

学 人:罗翔老师说从您身上能看到一种“正直的愤怒”,这和您作为西北人的成长经历有关系吗?

赵 宏:大家自从被罗翔老师“误导”之后,觉得我每天都在“愤怒”。其实,这是带了“朋友滤镜”之后的观察和总结。每个人身上都有自己的烙印,说不好这是来自家乡还是专业。从他者视角来说,我在某些地方表现得很像一个憨直的西北人,这些表现都可能被归为“你是西北人”。但我自己说不太清楚这是不是属于西北人的反应。家乡肯定会给人留下烙印,但我觉得可能还是法学专业的影响更大。

从行政法角度来说,这个专业最核心的问题之一是要限制行政机关的权力,保护公民的权利——书中每篇文章基本都表达了这样的立场。为什么这两年大家对这个问题关注更多了?这本书出版前我没有意料到这个问题,后来明白,原来这是过去几年大家的直观体会,每个人都开始意识到权力就在身边,跟我们密不可分。


赵宏与好友合影,从左往右依次为李红勃、赵宏、陈碧和罗翔,四人均任教于中国政法大学

(转引自“南方人物周刊”公众号)

学 人:您提到,法治观念并不是坚不可摧的,自由落体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对您来说,写作是一种介入的手段吗?

赵 宏:对我个人而言,写作是一种手段。写作首先是一种观察的方式。开始写作之前,我跟现实生活之间没有特别的介入关系。虽然我是研究法律的,在课堂上也讲案例,但大部分案例其实都是法院判决,我们分析的都是其中的法律技术、技巧等。这些案例像是经过精心修剪的“景观盆栽”,不大能够让人了解社会真实的法治水平。


《权力的边界》云南人民出版社2023年11月版

当我开始进入公共写作,面对一大堆真实的案子,才了解到原来法治状况跟想象之间有很大的差距,专业法律人和普通大众之间,有很大的鸿沟。所以,我希望通过写作尽量弥合这样的鸿沟。

前不久,某电视台台长说,他对新闻的理解是:只能正面歌颂,不能做负面报道。在我看来,这是违背常识的。新闻的首要目的是监督而不是歌颂,类似,作为专业的法律人,如果不发声,法律观念的水位可能会不断降低。

前段时间,全国人大做了一个关于“全面禁燃烟花爆竹不合法”的备案审查。燃放烟花这件事肯定是有利有弊,但是要不要采取一刀切的方式禁止呢?我看到一个视频里,一个女孩在玩烟花,一名执法人员拿着灭火器对着烟花喷洒,这肯定是违法又违背常识的。

生活当中这种事情其实挺多。如果我们不去较真,不去持续关注,它没有被公众知悉或者媒体报道,没有被纠正,也许大家慢慢会觉得这类事稀松平常了。

学 人:在公共讨论里面,有专业人士介入是很重要的。作为一个受过法律训练的人,您认为专业人士在公共生活当中的角色和承担的责任是什么?

赵 宏:专业会带来理性和力量。比如我们写的法律评论,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说理的方式,把观念渗透下去,而不是只表达感受和情绪。一些案子,即使能明显看出违法,也还是有深究的空间。通过个案把专业的态度和法理传递下去,这才是法律专业人士要做的。

法律评论区别于表达情绪的文章。情绪表达当然是被允许的,但是表达完之后还要想:这个事情到底问题出在哪里?我觉得这就需要专业人士来分析。

我写过一篇文章评论邢台“城管不让摆广告牌被骂牲口”一事。我看到这个视频很生气,因为底层人民生活不容易,这种情况下,城管这种执法肯定是违法的。但对专业法律人来说,其实从中挖掘的东西要更多,比如说城管的执法依据到底是什么?

视频里面提到的整治市容市貌,但这种法律依据本身的设定就有问题。如果文明城市的唯一指标就是市容市貌,那么它的法律依据又是什么?是要保持街道特别干净,没有任何商业标识吗?这显然违背正常商业社会的逻辑,因为门店不可能没有商业标识,不然怎么经营呢?

这并不是孤例。比如海南某市一家新店开张,朋友送了两个花篮放在外面,该地城管就罚了店家200块钱;再比如一家小超市,由于门面比较闭塞,店主的孩子在超市门口摆了一张书桌做作业,就被认定为跨店经营。这种情况,大家都知道是有问题的。我们要做的就是分析法律依据的合法性,下次或许就可以要求对法律依据本身进行备案审查。如果作为僵化执法的法律依据被撤销的话,也许能够避免此类情况再度发生。

从这些个案中还要反思:制定市容市貌规范的时候,是不是仅仅考虑非常单一的市容市貌因素,而不考虑底层人的生存需要?现在各地都要求建立良好的营商环境,但一个城市的吸引力不仅在于多漂亮、多大气,更在于人们能够感觉到城市的宜居,感受到被尊重。从这些案例当中,法律人可以发现更多背后的法律问题,挖掘深入一点,大量类似的案子就能取得执法部门的关注,最终获得改变。从这个角度来看,专业介入与新闻报道还是有不太一样的地方。


“法治理想国”由中国政法大学教师陈碧、赵宏、李红勃、罗翔共同发起,系凤凰网评论部特约原创栏目。

学 人:新闻评论和专业的法律评论相比,法律评论会更加实际?

赵 宏:其实也不是,因为我们是互相合作的。我写公共评论,给我最大鼓励或者最大触动,甚至教会我如何去跟大众对话的都是新闻从业者。我从他们身上看到了新闻人战斗的姿态——只要有个“缝隙”,就一定要把这个事给干成。这点让我很钦佩。

另外,他们也教会了我怎么向受众表达。刚开始写评论文章时,我因为写惯了专业论文,写得太专业、太学术,所以他们经常让我降低专业深度。编辑让我了解了大众写作和专业写作是不一样的。

学术论文是“脑对脑”的过程,但写面向大众的文章要由心出发,先打动对方的内心,再用脑表现专业立场和分析。以前我写的评论文章像论文一样,面面俱到,争取逻辑滴水不漏,但这样会影响文章和观点的传播。编辑们的鼓励让我明白,评论不需要顾及全面,而应该突出重点,把核心观念传达出去。

写专栏之后,我结识了很多媒体朋友,看到在表达空间不是太大的情况下,媒体人还在坚持,这很不容易。有些案子从法理上几乎没有可写的,因为违法实在太显而易见,但是编辑认为还是应该写,写了之后才算守护了常识底线。

有时候编辑会把读者的评论发给我,刚开始会删掉一些负面的评论,怕我消化不了。但过一阵子,当我不是太在意的时候,就会把负面评论都放给我看。其实我自己倒觉得挺有意思,因为看了这些评论,就知道很多人的质疑点和分歧出现在哪儿,下次写的时候会比较有针对性。比如杭州地铁猥亵者信息公开案,杭州为推进信息公开,把地铁里的猥亵者的个人信息全部公开了。编辑向我约稿前做了问卷调查,让我想不到的是,超过90%的人是主张公开的,甚至还有人说“色狼十恶不赦,必须得枪毙”。

我认为不应该公开。法律上有“过罚相当”原则,即所受到的处罚要跟违法行为相当。猥亵行为的确不妥,给女性造成很大困扰,但法律对这类行为的处罚最多就是拘留15天。现在是数字时代,如果把个人信息全部公开,就会导致猥亵者的“社会性死亡”。道德上我们肯定是要谴责的,但是法律上不能这样做。

因为担心被骂,我在这篇文章里还特别指出作者是一名女性,而且也很讨厌这种行为。但作为专业人士,“过罚相当”这个原则还是要坚守的,不能过度惩罚一个人。文章发布后,我看到很多负面评论,但由此我大概知道大家关心的点到底在哪儿,下次从法律上会讲得更清楚一些。

塑造一个女性安全的环境,其实没必要通过让猥亵者“社会性死亡”的威慑方式来达到,还可以有其他方式。我还想要提醒的是,法律不是万能的。即便把所有犯错误的人全都杀了,乱七八糟的情况还是会层出不穷,因为人性本身就很复杂,所以还是要谨守“过罚相当”的原则。我担心的是这种处罚方式会被随意仿效。后来处罚决定公开个人信息的案子还有不少,比如同性恋聚众淫乱,被人举报处罚后,处罚决定也给曝光了。

在写作的过程中,我会看到很多不同的想法,针对这些问题我会做一些回应,这也是大众和法律专家良好的互动。

学 人:在开始公共写作之前,您还通过别的方式参与公共生活吗?

赵 宏:作为一个大学老师提出立法建议或者去行政机关、立法机关开会,跟相关部门探讨等等,都是我们比较常规地参与公共生活的方式,但这种方式也面临信息壁垒。我看到的其实也是准备好的现成信息,只能针对立法建议稿提出一些有限度的专业意见,和真实生活之间还是缺乏直接的连接。当然这种方式也是有价值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修订草案)》出来之后,我和立法机关沟通,就知道他们的考虑是什么,然后评估在法律上是否站得住脚。如果站得住脚,如何做合适的法律表达。这些都是践行法律人的基本责任。

02

透视网暴背后存在的“偏见”

学 人:专家的发言跟大众的想法发生正面冲突的时候,可能就会引发网暴,包括罗翔老师之前也被网暴过。您遇到过这种情况吗?

赵 宏:我一般都不怎么看评论,而且我也没有罗老师那么有名。恶评肯定是有的,但目前我没有遭遇过像他那样的网暴。我认为,如果完全看不到负面评价也容易就会活在自己的偏见当中。所以有时候从别人极端的言论当中,也会看到一些自己视角的局限。

罗老师近期被网暴,是他讨论了罪犯子女能否考公的话题。那篇稿子其实是我约他写的,我们都觉得罪犯子女不能考公是违背法理的。中国发展到这个阶段,不应该再搞连坐制度。大家觉得写这个话题没有任何问题,也没有风险,结果发现有一大群人都在骂,我们觉得非常震惊。

但是当我们查看那些评论时,会发现大家背后的想法。比如他们有一个非常典型的想法:犯罪分子等同于贪污犯罪分子。在法律上,犯罪种类特别多,贪污腐败只是其中很小的门类。大量犯罪是什么呢?比如酒驾和帮信。酒驾判刑后,子女都不能考公务员,实在有点过分了。有一个男孩给罗翔老师写信,说他爸爸家暴他妈妈,爸爸被判刑后,他终于从噩梦中解脱出来,可以和妈妈好好生活,所以特别努力读书,结果却因为爸爸是犯罪分子,不能考公务员。这是不是很荒谬?

还有个问题也是我们想象不到的,有很多法学老师在我们的朋友圈留言,说犯罪分子的子女可以干别的,比如开咖啡馆、送外卖,但不能当公务员。究其本质,在这些人的潜意识里,公务员是特权阶层,属于少数人享受的权利。但在我看来,公务员就是普通工作中的一种。

当我以为的常识居然还有那么多人反对时,我才能发现问题的根源。从这个角度看,那些负面评论还是挺有价值的,他们的意见也值得被认真对待。这些评论也在提示着我们,无论是谁,我们都活在自己的偏见当中。

学 人:您在书中提到自己的公众号文章被删除一事,文章被删的时候,写作的热情会被打击吗?

赵 宏:现在没有,刚开始反应比较激烈。因为你很想表达,所以写完之后就被删掉,心里肯定是很难受的,觉得做很多事情没有用,陷入虚无。以前写文章,编辑提醒我不能这么写,我都会很不爽,还是想按照自己的表达方式把意见传达出去。但现在我不会了,我会想想做这个事情的目的是什么,我会为了达成目的做一些退让和妥协。所以,当编辑让我改一个更温和的版本,我完全可以接受。因为最重要的还是把意见表达出去,把事儿做成。

另外,现在写东西比较快,都是被新闻人训练出来的。以前每次写完,我都要字斟句酌。编辑会建议我赶在窗口期发布,因为这样或许还可以推进事情的演变。有的时候修正一下尺度,意见也就传达出去了,但这个事也不是靠我一个人做到的。当你沉浸在一种特别不好的情绪当中,觉得写这么好怎么被删了,这在某种程度上是夸大了自己的作用,还是虚荣心作祟。

学 人:近年来网络犯罪也越来越成为学界讨论的一个热点,您也在书里面专门花一章讲网络秩序,但是您说现在给网暴专门立法的条件还不成熟,贸然出台容易造成以暴制暴的情况。您觉得成熟的条件应该是什么样的?

赵 宏:至少到目前为止,大家对于“网暴”没有明确的法律定义,要打击的范围和对象都不清楚。

对于网暴,每个人的体会都不一样。举个例子,我去参加凤凰卫视的活动谈到网暴时,有个传媒大学的学生表态赞成严厉制裁网暴。主持人问他有没有遭遇过网暴,他说有,在考大学之前,在微博上发布了个人照片等信息,很多人在下面嘲讽他的长相。他认为这就是对他的网暴。我认为如果把这个纳入网暴的范畴,很容易伤及无辜。因为很多人会不由自主地评价他人。这个事在道德上是有问题的,但是不一定要在法律上惩罚。一旦开启惩罚,它的范围就会越来越大。比如不仅要惩罚网暴发起者,还要惩罚推波助澜者、添砖加瓦者等等。

在网络世界当中,每个人掌握的信息都是不全的,很容易出现反转。例如山西大同女生的案子,我认为她勇敢表达了自己的声音,写了一大堆评论,对男性也进行了批评。假如事情往后反转,有人认为她之前写的内容是网暴,就很容易被划到打击范围之内。我们连网暴和正常言论自由的边界到底在哪都不是特别清楚,网暴到底要达到什么程度才应该惩罚,也不是特别清楚,这个时候把转发了500条、5000条等作为处罚的数量标准,很容易造成过度打击,压制个人言论自由,导致大家都不敢说话。

另外,大家不能对网络秩序抱有过高的期待。比如刘学州的例子,我也是很痛心的。刘学州从最初寻亲开始,其实就是依赖网络的,所以他把很多情感都投射到虚拟世界当中。当这些陌生人突然之间发生巨大反转,一面倒地去骂他的时候,他的精神就崩塌了。这个案子最后的结果是要追究那些网暴他的人的责任,但不应该因此就加大对所有网暴的处罚。因为并不是加大法律惩戒的力度,就能够遏制这类事情。无论刑法规定有多严厉,生活中的暴力还是层出不穷,这是人性的问题。何况在虚拟世界,我们不用现身,不用承担真实世界当中的道德负担。尤其是青少年,可能需要提醒的是,不能让他们过度依赖互联网,把所有情感寄托都放在互联网上。

法律总要在很多冲突的价值之间进行选择,既要看到网暴问题的泛滥程度,也要看到网络是一个意见表达的通道,很多事情的促成也是来自大家在网络上不断地发声。比如小花梅的案子,就是因为有那么多网友不断关注,最后才促成了这样的结果。再比如“北极鲶鱼案”,一个女生炫耀爷爷被一大堆人骂。对她个人来说,这是网暴,但如果要去打击的话,连公众监督的可能都没有了。

理论上,制止网暴最好的方式是让平台提前对所有用户的发言进行审查,但这样做的问题就是伤害言论自由。所以很多时候都需要平衡这些利益。现在既然法律概念都不是特别清楚,就不应该擅自扩大打击幅度和范围。

从2023年3月开始,各大平台出台了一个防网暴机制,有个一键报警功能,如果用户被投诉持续发出恶毒语言,可能会被禁言甚至彻底封禁,还可能采取其他技术性方式,比如拒绝陌生人跟你私信等。平台采取这些技术性手段都没有问题,但是法律强行介入的话,可能强度就会比较大。因为法律一旦进入,就会要求平台承担特别大的责任,比如提前审查等。平台不是执法人员,区分不了哪些是网暴语言,哪些是一般语言。审查的结果很可能把正常的文章给删掉。


赵宏在“一席”发表演讲(转载自“一席”公众号)

03

不能用法律强制拔高对人的道德要求

学 人:您在书里面提到要警戒司法的道德化倾向,避免道德成为司法判断的标准,能不能具体讲讲道德在法治当中的作用?

赵 宏:法律当然要符合大家对于道德的一般认识和判断。但是要注意,法律只是最低限度的道德。我们做普法工作时很多人会说,如果没有我们的宣导,自己差点就违法了。刚开始听到这个话,我会觉得还挺骄傲的,但回过头来想,如果法律和一般道德观念相违背的话,法律本身肯定是有问题的。如果一不留神就违法了,也许不是个人的问题,而是法律的问题。

法律要和一般人的道德意识匹配,但反过来讲,法律也不能无限度地拔高对大家的道德要求。如果法律无限度地拔高对每个普通人的道德要求,就突破了自己的边界。

最典型的是“江歌案”。这个案子判决出来后,每个人都觉得大快人心。刘鑫反锁了房门,导致江歌被杀,这里面涉及几个问题。第一,刘鑫要不要承担刑事责任?让她承担杀人的刑事责任,这个要求有点过高。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设想一下,外面有个人拿着刀追杀你,你先逃进去了,跟你一起的朋友可能慢了一点,这时你会不会锁上门?法律不能要求每个人都见义勇为,这在任何国家,刑事上可能都不构成犯罪。

反过来,既然你引入了危险,江歌是为你而死,至少要对江歌母亲承担一定的民事赔偿责任,这是没有问题的。但问题是,在司法判决当中,大量援引的不是法律,而是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道德,借此对刘鑫进行了很多道德批判,这已经超越了法律的边界。道德可以进入法律,但是必须经过法律规范的过滤和筛除,否则任何人都可以随便借法律对他人进行道德批判。

如果法律把每个人的道德标准都无限拔高的话,就会出现很多问题。我为什么特别反对对劣迹艺人进行终身禁业?因为吸毒嫖娼违反的是治安管理处罚法,而不是犯罪。公安机关已经进行了处罚,还要终身禁业,背后的理由是什么?其实更多的是道德理由,即作为一个公众人物,应该是德艺双馨的,做了违法的事情,就会给大众带来不良示范,因此要严厉处罚。这就是用法律的方式强制拔高了对人的道德要求,是要警惕的。

法律和道德之间的关系有两方面,一方面法律当然要符合一般公众的道德观念,但另外一方面,法律不能无限度地拔高道德要求。如果无限度地拔高,就超出了法律的边界,会对当事人形成二次判决。在刑事案件的判决当中,我们只能说此人有没有构成犯罪,要承担什么责任,而不是大量罗列此人道德上有多败坏——这不是法律要做的,如果那样的话,法律也丧失了本身的基本定位。否则,道德审判会走向人民审判,到最后专业机关会被消解掉,其实是很可怕的。

学 人:这是不是因为中国一直没有法治精神的历史或者传统?

赵 宏:历史上说伦理道德,要么说法家,要么说儒家,现在则强调法治精神。作为一个现代人,当这两种秩序发生冲突的时候,我们怎么面对他们的区别?不能说我们没有法治精神,而是说现代法治传统的时间没有那么长,很多人对法治的理解还停留在法家的理解,比如严刑峻法,追求重刑主义——这其实只是法律的一个方面。我们缺少的是另外一面:法律对个人权利和自由的保护,对国家权力的约束和限制,法治指向的是国家。这也是法律专业最重要的一个核心,法律不仅仅限制普通个人不能逾越边界侵犯他人,同样也限制国家权力不能随便逾越界限,侵犯个人权利。

有一次我去我儿子学校讲法治课,我说小朋友每次想到法律,都只能想到是有小偷或坏蛋,然后有警察抓他们,抓完了之后被判刑,这是片面的。还有另外一个方面,法律其实是保护大家的工具,即便你是社会当中的弱者,你的权利、自由还是要得到保护,受到尊重。对小朋友来说,谁是有权者?家长、老师绝对是有权者,所以《未成年人保护法》就是约束家长和老师不能随便侵犯孩子的。

我们做普法的时候,更希望尽可能传达法治的另一面,即便你有错误、道德上有亏、能力不行、是社会当中的弱者,也可以受到尊重,也可以有尊严地活着,这是法治的基本精神。我写了这么多的案子,其实都是想对抗法家重刑主义观念。社会生活中出现了这么多问题,处理的方式只有加大处罚力度,扩大处罚圈,但是这些手段没有办法被证明起到了治理效果,甚至很多时候会鼓励违法者去选择一个更恶劣的行为。

不断扩张处罚圈很容易让人一不小心就落入处罚圈当中。比如《治安管理处罚法(修订草案)一审稿》里面有一条,私拆他人快递包裹要被拘留5天,我看到这条的时候,刚好拆了邻居家的一个包裹。要知道拘留5天会产生终身影响,违法记录可能消除不了,考公、考研都会受到影响。但其实这种失误是很普遍的。很多人说,这里是不是还要分辨是不是故意的,但问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总则中没有规定处罚的时候必须要有主观故意。所以在立法时这一条应该加上故意作为限制要件。

处罚范围不断扩大,导致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违法分子,这不是现代法治社会要追求的一个状态。我们要克服自古以来法家非常严格的重刑主义——一个人犯罪,全家株连,或者一个人犯罪,株连三代的观念。这种观念在社会上产生了非常恶劣的影响。所以我们要回到法律本身的定位,要保障个人尊严和个人自由,让每个人都觉得在这个社会中是可以受到尊重,得到保障的,感受到这是一个很好的法治社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退休夫妇从32楼跃下,3年后房被贱卖,买主深夜竟听天花板有脚步声

退休夫妇从32楼跃下,3年后房被贱卖,买主深夜竟听天花板有脚步声

罪案洞察者
2025-09-23 14:37:35
王思聪近况有点惨:香港平价餐厅吃饭,一个人好落寞下巴后缩严重

王思聪近况有点惨:香港平价餐厅吃饭,一个人好落寞下巴后缩严重

小娱乐悠悠
2025-10-03 14:13:04
大力支持、持续布局!时隔一年,这一盛会启幕,省委书记出席

大力支持、持续布局!时隔一年,这一盛会启幕,省委书记出席

政知新媒体
2025-11-01 22:27:44
他是原云南省委副书记之子,干预了“孙小果案”,受党内严重警告

他是原云南省委副书记之子,干预了“孙小果案”,受党内严重警告

文史旺旺旺
2024-12-09 19:23:28
长沙一网红街区店铺外墙垮塌致4人被困,救出后2人死亡2人受伤

长沙一网红街区店铺外墙垮塌致4人被困,救出后2人死亡2人受伤

澎湃新闻
2025-11-01 20:48:28
“舅舅照顾3个外甥近10年”引关注,舅舅回应:20岁开始照顾,那时刚中专毕业

“舅舅照顾3个外甥近10年”引关注,舅舅回应:20岁开始照顾,那时刚中专毕业

红星新闻
2025-11-01 22:30:18
男子开车时怪声不断,送汽修店后老板懵了:里面怎么塞了两个女人

男子开车时怪声不断,送汽修店后老板懵了:里面怎么塞了两个女人

温情邮局
2025-04-25 09:57:03
52岁阿姨网恋小鲜肉,对方要求试婚,试婚当晚阿姨懵圈了

52岁阿姨网恋小鲜肉,对方要求试婚,试婚当晚阿姨懵圈了

清茶浅谈
2025-08-25 20:34:49
郑丽文就职演讲,马英九感动落泪;洪秀柱给出建议,两岸谋求统一

郑丽文就职演讲,马英九感动落泪;洪秀柱给出建议,两岸谋求统一

娱乐督察中
2025-11-01 12:35:36
最新!金股名单来了

最新!金股名单来了

中国基金报
2025-11-02 12:50:11
70岁父亲提出离婚后,老母亲无奈只能同意,离婚当天他痛哭流涕

70岁父亲提出离婚后,老母亲无奈只能同意,离婚当天他痛哭流涕

白云故事
2025-06-11 18:25:05
妹子“把胸放桌上休息”被拍走红!女菩萨们不服发照片PK:最后这波赢麻了

妹子“把胸放桌上休息”被拍走红!女菩萨们不服发照片PK:最后这波赢麻了

经典段子
2025-10-11 22:34:42
38岁上海男子备孕5年,吃药、试管都不行,去了趟沈阳终于生子

38岁上海男子备孕5年,吃药、试管都不行,去了趟沈阳终于生子

寒士之言本尊
2025-09-23 22:42:11
章泽天参加APEC峰会,换了造型胜似贵妇,跟大人物握手笑容灿烂!

章泽天参加APEC峰会,换了造型胜似贵妇,跟大人物握手笑容灿烂!

心静物娱
2025-11-02 15:42:14
随着切尔西1-0热刺,阿森纳2-0,英超最新积分榜:利物浦2-0升第3

随着切尔西1-0热刺,阿森纳2-0,英超最新积分榜:利物浦2-0升第3

侃球熊弟
2025-11-02 03:40:09
王家卫录音意外替刘诗诗“伸冤”,连卓伟都说她娱乐圈最干净

王家卫录音意外替刘诗诗“伸冤”,连卓伟都说她娱乐圈最干净

书咚咚
2025-11-01 19:24:55
段永平回应向江西一高校捐赠1万股茅台股票:他们每年花分红就好,市值只是暂时的

段永平回应向江西一高校捐赠1万股茅台股票:他们每年花分红就好,市值只是暂时的

澎湃新闻
2025-11-01 22:44:30
一场4-3,苏超大结局,奖金分配:第8名仅4万,网友:苏大强呢

一场4-3,苏超大结局,奖金分配:第8名仅4万,网友:苏大强呢

大秦壁虎白话体育
2025-11-01 23:18:21
千年谜案真相大白:隋炀帝真墓现身工地,一代帝王仅剩两颗牙齿

千年谜案真相大白:隋炀帝真墓现身工地,一代帝王仅剩两颗牙齿

兴趣知识
2025-11-01 14:34:28
冒充职业球员?皇马18岁天才90分钟5数据挂零 被批:有阿隆索裸照

冒充职业球员?皇马18岁天才90分钟5数据挂零 被批:有阿隆索裸照

风过乡
2025-11-02 07:37:18
2025-11-02 16:59:00
學人Scholar incentive-icons
學人Scholar
汇聚优秀学人,致力于构建面向大众的交流平台
1490文章数 272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头条要闻

小区因千万接口费欠款致600户居民3年未供暖 多方回应

头条要闻

小区因千万接口费欠款致600户居民3年未供暖 多方回应

体育要闻

这个日本人,凭啥值3.25亿美元?

娱乐要闻

陈道明被王家卫说他是阴阳同体的极品

财经要闻

段永平捐了1500万元茅台股票!本人回应

科技要闻

10月零跑突破7万辆,小鹏、蔚来超4万辆

汽车要闻

神龙汽车推出“发动机终身质保”政策

态度原创

本地
艺术
时尚
手机
军事航空

本地新闻

全网围观,到底多少人被这个野人大学生笑疯了

艺术要闻

他是清华大学校名题写者,拒绝宋美龄求婚,被誉为“民国颜真卿”

推广|| 每天都在穿!这件外套,轻松搞定秋冬所有搭配

手机要闻

iQOO 15 手机“均衡器”功能测试中,后续版本上线

军事要闻

俄在日本海演习击沉假想敌潜艇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