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山西长治:和美乡村织锦绣

0
分享至

来源:长治日报

“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是引领中国乡村深刻变革的伟大实践。它从群众最切身的环境问题入手,由点及面、迭代深化,铺就了迈向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康庄大道。

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核心在于把握其理念与方法,关键在于找到符合自身实际的发展路径。

山西省长治市三个村庄,三种不同的切入点和奋斗轨迹,共同印证了“千万工程”经验的强大生命力。这是长治市广大乡村在振兴路上奋勇前行的缩影,为不同基础、不同类型的乡村提供了可推广、可借鉴的发展方案。

长子县鲍店镇西马村 绘就村强民富美画卷

发展快不快,全靠车头带。

位于长子县城北约7公里的西马村,交通便捷,绿意环绕,全村161户508人,耕地千余亩,80余座蔬菜大棚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它是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也是山西省卫生村。然而数年前,这里却是另一番景象:基层组织薄弱,发展动力不足,村庄面貌陈旧。转变的契机,源于村“两委”班子的焕新与强化——“头雁”振翅,带领西马村走出生态塑形、产业强骨、治理铸魂的振兴新路。

群雁高飞头雁领。西马村坚持以学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把建强班子作为破局的关键。新班子立足“绿意满园,智赛胜地”总体定位,以“清拆改种建”为抓手,推动村庄旧貌换新颜。党员干部带头,清理垃圾8吨,拆除废旧大棚改建休闲广场,改造飞线1890米,种植绿植30万棵,新建日间照料中心、儿童乐园和污水处理站……短短几年,西马村变得干净、整齐、漂亮、和美,成为一个真正宜居宜业的新乡村。

产业振翅乡村兴。有了坚强的组织堡垒,西马村坚持把产业兴旺作为重中之重,推动农旅双链融合发展,让“田园美”“生态美”转化为“发展美”。村里巩固蔬菜大棚种植,带动就业30余人,村集体年增收19万元,同时积极引进脱水蔬菜厂、玉米烘干厂、环保砖厂等项目,通过土地流转、折股分红、租赁经营等方式,拓宽增收渠道。更引入赛事经济和休闲观光产业,打造樱桃采摘园、生态池塘、露营基地,购置观光小火车,改造民宿庭院,实现“以赛养赛、以旅促农”。2025年,村集体经济收入预计达71万元,股民分红人均140元,村民收入持续增长,“头雁”引领下的产业引擎全速运转。

治理凝心民风淳。西马村以治理创新铸魂,聚焦“人”的改变,推动乡村善治。新班子推行党员包联到户机制,强化政策宣传、民情收集与困难帮扶,让党组织成为治理核心;提供免费缝补、维修等志愿服务,温暖人心;通过“两员三平台”强化“三资”管理,实现阳光运作;创新积分制管理,引导村民参与公共事务,以文明换积分、以积分换物品,树立“争当先进”新风尚;完善文化设施,组建文艺队伍,丰富群众精神生活……治理活了,人心齐了,西马村在“头雁”带领下实现了从传统村落向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精彩蝶变。

长子县宋村镇东郭村 托起聚“椒”兴业致富梦

基础联通城乡融,特色产业聚动能。

东郭村,位于长子县城东4公里,全村539户1621人,是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这里不仅是“长子青椒第一村”,更是产业振兴的生动样本——800余座蔬菜大棚连绵成片,全县最大的蔬菜交易市场车辆川流不息,醋香与肉香在食品加工车间交织飘荡。202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22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达2.8万元。东郭村以党建为引领,深入践行“千万工程”经验,坚持“五个立足”、锚定“五增目标”,走出一条以特色产业集聚发展动能、强村富民的振兴新路。

产业筑基,沃野生金。东郭村紧紧抓住产业兴旺这个“牛鼻子”,将特色农业作为乡村振兴的核心引擎,大力发展设施蔬菜产业,建设蔬菜大棚800余座,面积2500余亩,蔬菜年产量超1万吨。通过“合作社+农户”模式,实现种植、技术、销售“三统一”,亩均增收1200元。不仅如此,东郭村还建成全县最大的蔬菜交易市场和保鲜冷库,日交易量超400吨,并引进丹城醋业、有来头食品等企业,发展陈醋、猪头肉等深加工产品,每年为村集体创收23万元。从田间到车间,从生产到加工,东郭村构建起完整的产业链条,让“青椒绿”成为致富“金招牌”。

市场引领,枢纽赋能。产业振兴的关键在于畅通产销链条、提升产品价值。东郭村以超前眼光打造总投资1600万元的蔬菜交易市场,占地23亩,设置5个标准化交易档口和1座容量15000立方米的大型保鲜冷库,实现交易、分拣、保鲜、物流一体化。创新采用“村集体+专业公司”运营模式,由村集体持有资产并监督,引入专业团队市场化运营,每年为村集体带来稳定收入45万元。市场日交易量稳定在400吨左右,有效解决了周边40公里内菜农“卖菜难”“保鲜难”问题,每斤蔬菜综合成本降低0.15元,为农户年均节省超百万元。产销旺季还可提供就业岗位400余个,人均月收入3000元以上,真正实现了“建一个市场、活一片产业、富一方百姓”。

生态宜居,治理增效。坚持产业与环境、治理协同推进,东郭村以生态塑形、以治理铸魂。村庄累计种植各类苗木2000余棵、花草5300余平方米,建成6个节点公园和2个生态停车场,绿化覆盖率超过35%。完成立面改造3.2万余平方米,绘制青椒主题墙绘2292平方米,彰显“长子青椒第一村”独特风貌。同时创新治理机制,推行党员包片联户和村规民约积分制,实施“三资”管理“两员三平台”机制,开展“最美庭院”“东郭好人”评选,让文明乡风浸润人心。投资100万元建成综合颐养中心,精准服务“一老一小”,村集体每年列支70万元用于村民福利与公益事业,让发展成果实实在在惠及每位村民。

潞州区堠北庄街道下秦村 打造全面振兴新样板

城与乡,曾经那么远。

潞州区西南,接上党区处,有一个名叫“下秦”的村庄。临浊漳河,靠高速口,别墅林立,风光淳朴,城的繁华与乡的和美在这里交汇相融。

下秦村是采煤沉陷搬迁村,如何让村民真正融入城市、融入新生活,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和服务水平成为重中之重。在学用“千万工程”经验中,下秦村聚焦精准治理,以做好“人”的文章为重点,织密网格圈、做优服务圈,以“圈”破局,实现乡村治理“社区化”,成为自治、法治和德治相结合基层治理模式的典范。

“一网一格”,多元善治聚合力。统筹任务进“网”、办事落实在“格”。下秦村建起“1个村级综合服务平台+5个网格+25个微网格”三级网格构架,将村级服务事项全面纳入网格管理,定人定责定任务,集中力量办实事。从整治环境入手,修缮硬化道路,绿化美化村容,升级自来水管网,建起生活污水处理站、垃圾中转站,还将村西杂草丛生的水沟打造成水上公园,融合休闲、露营、垂钓等业态,年增收50余万元,既涵养生态,又能赚钱,村民们获得感满满,直夸“就像生活在城里,环境好,日子甜”。

“一老一少”,幸福家园绽活力。“一老一小”有保障,千家万户才安心。下秦村紧贴村民“老有所养、幼有所育”需求,建强家门口的养老院、幼儿园、小学等公共场所,提供差异化、个性化服务。日间照料中心功能完善,为高龄、独居老人提供助餐、医疗、休闲等“一站式”服务。幼儿园让家长“安心托幼”,解后顾之忧,并外聘教师开设编程、围棋等兴趣课程,提供优质学前教育。以爱之名,以孝之心,托起全村人稳稳的幸福。

“一星一户”,乡风文明增动力。房新,生活也要新。下秦村广泛收集村民意见,制定村规民约,对婚丧嫁娶、邻里相处等作了详细规定。尤其以创评“星级文明户”为载体,引导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提升,大家以“星”为荣,争“星”进步,参与公共事务热情高涨。村里同时升级农民书屋,开展“四季村晚”、广场舞赛等活动,村民文化生活丰富,村庄和谐稳定。“乡风好着呢,口角都很少。”村民们一脸自豪。(冯波、牛惠、赵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金台资讯 incentive-icons
金台资讯
报道全球 传播中国 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
1459248文章数 200739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