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力轻重不看功名看因果!真正积德之人身形有“四分正”,骗不了人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本文资料来源:《相经》《大智度论》《麻衣相法》和《柳庄相法》
图片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纯属虚构,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古语有云:"相由心生,境随心转。"一个人的内心修为如何,往往会在外在形象上有所体现。然而,世人多被表面的功名利禄所迷惑,却不知真正的业力轻重,从来不看官位高低,只看因果善恶。

《大智度论》中记载,佛陀具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并非天生如此,而是累世修行的功德所感。同样,在我们凡夫俗子中,真正积德行善之人,身形也会显现出特殊的征象,古人称之为"四分正"。

何谓"四分正"?为何说真正有德之人骗不了人?这其中蕴含着怎样深刻的因果道理?是否功名显赫者就一定业力深厚?抑或是位卑言轻者反而德行更胜一筹?

《相经》云:"骨格清奇者,必有异禀;神光内敛者,定有深修。"可见,外在的形象确实能反映内在的修为。但这种判断绝非简单的以貌取人,而是有着深刻的哲理根基。



明代万历年间,京城有一位名叫赵观澜的相师,精通《麻衣相法》和《柳庄相法》,在达官贵人中颇有名声。这日,礼部尚书王大人特意请他到府中,为一件要事相人。

王尚书引着赵观澜来到花厅,只见厅中已坐着两个人。一位身穿华服,头戴纱帽,正是新科进士刘文渊,年不过二十五,一表人才,谈吐不凡。另一位衣着朴素,面容黝黑,是个叫做张木匠的工匠,约莫四十多岁,坐在那里显得有些拘谨。

王尚书对赵观澜说:"赵先生,我想为我女儿选婿,这两人都是候选人。刘进士出身书香门第,新科及第,前程似锦;张木匠虽然出身卑微,但为人朴实,手艺精湛。我拿不定主意,想请您看看他们的面相,谁更适合做我女儿的夫婿?"

赵观澜点点头,先打量起刘文渊来。只见此人面如冠玉,目光有神,额头饱满,下巴方正,一副富贵相。按照相书所言,这是"贵格"无疑。

再看张木匠,皮肤粗糙,双手满是老茧,衣着简陋,从表面看来,实在算不上什么好相貌。

按常理,赵观澜应该推荐刘进士才对。可是,他却没有急于下结论,而是仔细观察起两人的神态举止来。

这时,正巧有个小厮端着茶水进来,不小心绊了一跤,茶水洒了一地。刘文渊见状,眉头一皱,嘴里嘟囔道:"这些下人,真是笨手笨脚的。"小厮吓得连忙跪地请罪。

张木匠见了,连忙起身扶起小厮,还从怀里掏出手帕帮忙擦拭地面,温和地说:"没关系,没关系,谁还没有个失手的时候。"

这一个细节,被赵观澜尽收眼底。他心中暗暗点头,继续观察。

过了一会儿,王尚书提到了聘礼的事。刘文渊立即说道:"王大人,我虽然新科及第,但家中并不富裕,聘礼恐怕......"言下之意,是希望王家能够体谅,少收些聘礼。

张木匠却说:"王大人,小人自知出身低微,若能高攀府上,实乃三生有幸。小人这些年做工攒下的银两,全部拿出来做聘礼,绝无二话。"

赵观澜听了,心中更有了数。他又观察了一个时辰,才对王尚书说:"王大人,可否让我单独和这两位聊聊?"

王尚书点头同意,先让刘文渊过来。

赵观澜问道:"刘公子,请问你平日里最喜欢做什么?"

刘文渊得意地说:"自然是读书做学问了。我志在青云,将来要做大官,光宗耀祖。"

"那你可曾做过善事?"

刘文渊想了想:"善事嘛,也做过一些,不过都是些小事。前些日子施粥给乞丐,还捐了一些银子给寺庙。"

"为何要做这些善事?"



"当然是为了积阴德,求功名顺遂了。"刘文渊说得理所当然。

赵观澜点点头,让他退下,又叫来张木匠。

"张师傅,你平日除了做工,还做些什么?"

张木匠憨厚地笑了笑:"没什么特别的,就是见到有人需要帮忙,就帮一把。比如邻居家的老人生病了,我会帮忙请大夫;街上有孤儿没地方住,我就让他们在我工坊里过夜。"

"这些事情你做了多久了?"

"也没记过,大概十几年了吧。从我学手艺开始就这样,我师父说,做人要有良心。"

"那你想过这样做能得到什么好处吗?"

张木匠摇摇头:"从没想过。看到别人有困难,能帮就帮,这不是很自然的事吗?"

问话结束后,赵观澜仔细打量着两人的面相。刘文渊虽然五官端正,但仔细看去,眼神中透着一股精明算计的味道,嘴角微微下撇,显露出一丝刻薄之相。

再看张木匠,虽然相貌平平,但眼神清澈,面带和善,整个人散发着一种朴实的气质。最关键的是,赵观澜发现张木匠身上有着传说中的"四分正"。

所谓"四分正",指的是:面正、身正、心正、行正。面正者,五官端正,不邪不佞;身正者,站如松,坐如钟,举止得体;心正者,内心坦荡,无愧于心;行正者,行为端正,不做损人利己之事。

张木匠虽然容貌普通,但他的五官透着正气,没有一丝邪佞之相,这是面正;他坐立行走都很端正,虽然拘谨但不失庄重,这是身正;从他刚才的话语可以看出,他内心坦荡,做善事不求回报,这是心正;十几年如一日地帮助他人,这是行正。

反观刘文渊,虽然相貌堂堂,但眼神中的精明算计,说话时的势利态度,以及做善事只为求功名的心思,都表明他缺少"四分正"的品格。

王尚书见赵观澜沉思良久,忍不住问道:"赵先生,您看出什么了?"

赵观澜深深叹了一口气:"王大人,我要说的话,您可能不太爱听。"

"无妨,您直说便是。"

"从面相上看,刘公子确实是富贵之相,将来定能飞黄腾达。但是......"赵观澜顿了一下,"相书有云:'贵而不仁者,贵不能久;富而不义者,富不能长。'刘公子虽有富贵相,但缺少仁德之气,恐怕这富贵来得快,去得也快。"

王尚书皱眉道:"此话怎讲?"

"刚才小厮失手,刘公子的反应您也看到了。这说明他内心缺少慈悲心,只关心自己的感受,不体恤他人的难处。这样的人,即使一时富贵,也难以长久。"

"那张木匠呢?"

"张师傅虽然相貌平常,但他身上有着真正积德之人才具备的'四分正'。这种人,即使目前地位卑微,但他的善行会为他积累深厚的福德,将来必有厚报。"

王尚书听了,陷入了沉思。

正在这时,外面忽然传来一阵喧哗声。王尚书派人去打听,原来是街上出了事故,一辆马车撞倒了一个小孩,孩子受伤严重,围观的人很多,但都不敢轻举妄动。

刘文渊听说后,皱眉道:"真是晦气,出门就遇到这种事。"说完,便要绕道而走。



张木匠却二话不说,冲了出去。只见他熟练地检查孩子的伤势,然后小心翼翼地将孩子抱起,急忙送往附近的医馆。

赵观澜看着张木匠的背影,若有所思。他转头对王尚书说:"王大人,您刚才看到的,便是真正的'四分正'与缺失'四分正'的区别。但关于'四分正'的真正奥秘,以及它如何影响一个人的业力因果......"

话还没说完,赵观澜忽然停住了,因为他想起了师父当年的告诫:天机不可轻泄,真正的相术奥秘,只能传给有缘之人......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