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巴西当地时间9月23日,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俞孔坚教授不幸遭遇坠机身亡,享年62岁。
本文字数:3115字
阅读时间:10分钟
![]()
深切
缅怀
![]()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创院院长、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杰出国际景观设计师、景观设计教育家俞孔坚,于当地时间2025年9月23日在巴西潘塔纳尔地区开展生态考察期间,因飞机失事不幸罹难,享年62岁。
最后的影像公布
多方发声缅怀
与俞教授同机的还有巴西电影导演路易斯·费雷斯,纪录片导演鲁本斯·克里斯平,以及飞行员马塞洛·佩雷拉·德·巴罗斯,他们乘坐的小型飞机在南马托格罗索州潘塔纳尔地区的阿基道阿纳市坠毁,无人生还。据悉,俞孔坚教授此行是在潘塔纳尔地区拍摄纪录片《海绵星球》。在俞孔坚教授离世当天,他个人的微信视频号发布了他最后的一段影像。视频中,身穿红色T恤背着斜挎包的俞孔坚出镜感叹:南美潘塔纳尔天然湿地正一步步被牧场吞噬。视频结尾,俞孔坚称“我的探秘,才刚刚开始。”
这段视频长度3分钟,是一段记录俞孔坚自己行程的Vlog。视频中,俞孔坚称在飞行20多个小时,驱车6个小时之后,踏入这个被称为地球上最后的伊甸园,探索海绵地球的真谛。这个伊甸园就是位于南美洲腹地的潘塔纳尔天然湿地。

视频通过航拍展示了湿地的美景,俞孔坚解释,潘塔纳尔天然湿地是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湿地,被誉为最后的伊甸园。它是地球之肺,像一块巨大的海绵储存洪水,滋养生命。

随着夕阳下牛仔驱赶上千头牛群的画面出现,俞孔坚解说到,牧场正一点点吞噬这片水乡。曾经是无数动物的天堂的湿地,如今已经被围栏切割,被牧场取代。这里表面宁静,却暗藏危机。“尘土与余晖交织成一幅壮丽而悲怆的画卷,这片乐园正悄然改变。”
3分钟的视频中,俞孔坚短暂自拍出镜,在牛群扬起的尘土中,他身穿红色T恤,跟在牛仔身后。视频最后,他与其他几名同行人员合影。并在视频中表示:“地球之肺在美洲深处,它的命运牵动着全球的生态平衡,而我的探秘才刚刚开始。当最后的伊甸园也在退缩时,人类还能从哪里获得生存的希望。”
![]()
视频最后和同行人员的合影,图源:视频截图
不少网友在这段视频的评论区悼念俞孔坚:“他的激情与无畏,曾给无数景观学子在迷茫道路中带来慰藉。”“生命定格在世界最大的天然湿地,海绵星球的先行者,一路走好。”
目前,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官网调整为黑白悼念俞孔坚教授。
![]()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官网
巴西总统卢拉24日在社交媒体发文悼念事故遇难者。卢拉表示在气候变化日益严峻的时代,俞孔坚提出的“海绵城市”理念已成为全球典范,这种理念兼顾生活质量与环境保护,正是人类未来所追求和需要的。
巴西副总统阿尔克明也在社交媒体上对遇难者表达深切哀悼,并说俞孔坚因提出“海绵城市”理念而闻名,为可持续城市化、保护生物多样性等作出卓越贡献,他的精神遗产将继续激励所有致力于环保事业的人们。
俞孔坚教授生平回顾
![]()
俞孔坚教授1963年4月出生于浙江金华。1980年进入北京林业大学园林系学习,先后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1987年毕业后留校任教,致力于园林设计人才培养。1992年赴美深造,1995年获哈佛大学设计学博士学位,随后在美国SWA集团从事设计实践。1997年,他毅然归国,投身祖国教育与科研事业,受聘为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归国后,他先后牵头创立北京大学景观规划设计研究中心、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与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创办《景观设计学》期刊,以毕生精力推动景观设计学科体系建设,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高素质专业人才。
俞孔坚教授始终将城市与景观设计视作“生存的艺术”,率先倡导回归自然生态的“大脚美学”理念,并从理论研究、教学及工程项目实践,全方位、系统性践行这一理念,为行业发展指明方向。俞孔坚教授先后受聘担任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自然资源部、水利部、国家文物局等中央政府机构及北京市等地方政府的专家顾问,中组部和国家劳动人事部聘“国家特聘专家”,同时兼任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海绵城市技术委员会副主任等重要职务,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与城市规划发展建言献策。先后被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中央统战部联合授予“留学回国人员成就奖”,被国务院侨办授予“首届华侨华人专业人士杰出创业奖”。
在学术与实践领域,俞孔坚教授开创性提出“生态安全格局” 理论与“逆向规划”方法,将生态基础设施概念引入景观和城乡区域规划,为协调生态环境保护与城市建设发展的矛盾提供了科学解决方案,为国土空间规划奠定了工作基础。他带领团队精心研发并设计了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的工程范例,这些成果已成功应用于全球十余个国家、200 多个城市的 1000 余项城市生态修复工程,为改善各地人居环境、修复生态系统作出卓越贡献。由他主持设计的众多建成项目,凭借生态性与艺术性的完美融合,在国际舞台上享有盛誉,为应对全球生态危机提供了具有前瞻性的中国方案与中国智慧。俞孔坚教授曾受邀在国际景观设计师联盟(IFLA)等全球顶级学术与专业大会上发表主旨报告逾 50 次,其学术影响力遍及世界。他先后斩获美国风景园林师协会(ASLA)奖项12项、世界建筑节全球最佳景观奖9 项、国际建筑奖3项、美国建筑奖2项,还荣获美国城市土地学会(ULI)全球杰出奖、第十届中国美展金奖等国内外重要奖项。2016年,当选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外籍院士;2017年,获授意大利罗马大学荣誉博士学位;2019年,获授挪威生命科学大学荣誉博士学位;2020年,斩获世界景观学和风景园林学术界终身成就奖——杰弗里・杰里科爵士奖(Sir Geoffrey Jellicoe Award),以表彰他“为改善人类社会与人居环境、提升人类福祉所作出的杰出且意义深远的贡献”;2021年,荣获“柯布共同福祉奖”(John Cobb Common Good Award);2023年,摘得美国国家景观设计与风景园林奖,同年从全球300余位提名者中脱颖而出,当选两年一度的奥伯兰德奖得主;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授予其“NbS全球领航者”称号;2025年9月,入选《福布斯》2025年全球可持续发展领航者榜单,其贡献获得国际社会广泛认可。
![]()
俞孔坚(右一)入选《福布斯》2025年全球可持续发展领航者榜单
2024年9月7日,在202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全体大会上,俞孔坚教授作题为《生态文明理念下的新桃源憧憬与实践——基于自然的中国模式》的报告。报告中,他表示,从构建海绵城市到构建海绵地球,基于自然的中国模式将为治愈地球提供新的路径,改善全球生态环境,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提供中国方案和中国模式,也为构建中国特色国土空间规划设计理论和方法做出贡献。
![]()
俞孔坚教授在202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全体大会上作报告
《城市规划》2015年第6期刊登的《“海绵城市”理论与实践》一文(作者俞孔坚,李迪华,袁弘,傅微,乔青,王思思),荣获了2018年度“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内学术论文”。同时,文章入选《城市规划》杂志“40篇影响中国城乡规划进程的优秀论文”,也是2015~2025年十年间《城市规划》杂志被引次数最高的一篇论文,被引1770次,下载72153次。
俞孔坚曾在首届全国青年城市规划论文竞赛上获奖。他还曾担任全国青年城市规划论文竞赛的评审,为发掘和培养规划领域的青年人才贡献了重要力量。
![]()
俞孔坚(后排左八)在全国青年城市规划论文评选会上的合影
永远深切怀念俞孔坚教授
俞孔坚教授出生于浙江金华东俞村,村中如今已不再的风水林与隔开临江村的白沙溪是孕育他生态理念的源泉,自幼深受中国传统生存智慧的滋养,使他一生怀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想,满腔热忱投身生态文明建设与“美丽中国”实践,始终为治愈面临危机的地球不懈奔走。在遇难前夕,他仍坚守在“地球之肺”巴西潘塔纳尔,发出振聋发聩的追问:“当最后的伊甸园也在退缩,人类还能从哪里得到生存的希望?”俞孔坚教授虽已远去,但他为治愈地球所开启的征程永不停歇,他所开拓的景观事业必将在后人的传承中继续前行!
本文内容综合自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官网、城市规划杂志、北京青年报、上观新闻等。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发布的内容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以任何形式进行牟利。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于第一时间协商版权问题或删除内容。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俞孔坚:生态文明理念下的新桃源憧憬与实践——基于自然的中国模式 | 规划年会大会报告
![]()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致敬改革开放40年 | 40篇“影响中国城乡规划进程学术论文”
![]()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要闻 | 住房城乡建设部印发海绵城市建设可复制政策机制清单
![]()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