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资料来源:《坛经》
图片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内容来源于佛经记载与传统典籍,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烧香拜佛,朝山礼拜,这是寻常信众最常做的事。
可有位禅师却说,真正得道的人从不烧香拜佛。
这话听起来离经叛道,难道修行人连基本的礼敬都不需要了?
其实这位禅师道出的,正是佛门最深的奥义。
世人只知外求,不知内修,只晓得在佛前磕头,却不明白佛在心中。
烧的香再多,磕的头再勤,若心不正、行不端,也只是徒增执念。
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修行?禅师说有六件事,日日去做,比朝山礼佛的功德还要大。
![]()
这六件事看似平常,却蕴含着修行的根本。想知道是哪六件事吗?得从一位禅师与求道者的对话说起。
这事要从唐朝说起。当时有位云居禅师,在江西云居山弘法,四方僧俗慕名而来。这云居禅师本是马祖道一的弟子,深得禅宗心法,平日言行却与常人无异,不见半点高僧架子。
有一年春天,山下来了位秀才,姓张,在京城考了几次都没中举。他听人说云居山上有位得道高僧,能指点迷津,就决定上山求教。这张秀才心里想着,定要见到禅师,好好请教一番,如何才能功名有成。
他一路爬山,到了寺前,却见一个老和尚正在扫地。张秀才也没在意,上前就问:"请问云居禅师在哪里?"
那老和尚抬起头,笑眯眯地说:"找他做什么?"
张秀才说:"我有要事请教。"
老和尚说:"那你先帮我扫会儿地吧。"
张秀才心里不乐意,觉得这老和尚多管闲事,但想着来都来了,就拿起扫帚扫了起来。扫了半天,他越想越不对劲,就问:"你到底是谁?"
老和尚放下扫帚,说:"我就是你要找的云居。"
张秀才愣住了,赶紧跪下:"弟子有眼不识泰山,还请禅师恕罪。"
云居禅师扶起他,说:"你心里想着要见高僧,却没想过什么才是真正的高僧。我问你,你来找我,是想求什么?"
张秀才说:"弟子多年求功名不得,听闻禅师得道,想请教如何才能心想事成。"
云居禅师笑了:"你以为得道就是能让人心想事成?"
张秀才说:"难道不是吗?我见那些香客,都说拜佛能得福报,求什么得什么。"
禅师摇摇头:"你这就错了。真正得道的人,从不烧香拜佛。"
这话一出,张秀才更糊涂了:"禅师此话怎讲?不烧香拜佛,那还算修行人吗?"
云居禅师指着寺院里来来往往的香客说:"你看他们,每天烧多少香,磕多少头?可心里求的是什么?求升官发财,求儿孙满堂,求病好灾消。这些人把佛菩萨当成了有求必应的神仙,以为多烧点香就能换来好处。"
"这难道不对吗?"张秀才问。
禅师说:"对,也不对。佛门讲因果,种什么因得什么果。你若心存善念,行善积德,自然会有福报。但这福报不是佛菩萨给你的,而是你自己修来的。烧香拜佛只是一种形式,若心不诚,行不善,烧再多香也没用。"
![]()
张秀才若有所思:"那依禅师之见,该如何修行?"
云居禅师说:"修行在日常,不在寺庙。有六件事,你日日去做,比朝山礼佛的功德还要大。"
"哪六件事?"张秀才急切地问。
禅师竖起一根指头:"第一件事,口不说恶。"
张秀才说:"这个我懂,就是不说坏话。"
"不只是不说坏话。"禅师说,"还包括不妄语、不绮语、不两舌、不恶口。世人的嘴,是最容易造业的地方。一句话能成就人,也能毁掉人。你说话之前,要想想这话该不该说,会不会伤人,是真是假。"
张秀才点点头:"弟子记下了。第二件事呢?"
"第二件事,身不作恶。"禅师说,"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这身体是父母给的,也是修行的工具。你用它做什么,就会得什么果报。"
"第三件事,意不思恶。"禅师继续说,"这个最难。嘴能管住,手能管住,但心里的念头却最难控制。看见别人好,就生嫉妒;看见别人不好,就生欢喜。这些恶念,都是造业的种子。"
张秀才听得入神,问:"那如何才能不起恶念?"
云居禅师说:"这就涉及第四件事了——常生善念。心里不想坏的,就要多想好的。见人有难,想着去帮;见人有错,想着去劝。时时刻刻,都要保持一颗善心。"
"第五件事呢?"
"第五件事,恒行善事。"禅师说,"光想不做,那是空想。要把善念化为善行。能帮人的时候就帮一把,能施舍的时候就施舍一点。不要以为善事一定要做大的,扶老人过马路,给乞丐一碗饭,这都是善事。"
张秀才问:"那第六件事是什么?"
云居禅师看着他,缓缓说道:"第六件事,最关键。"
禅师说完这话,却停了下来,看着远处的云彩出神。张秀才等了半天,忍不住问:"禅师,第六件事到底是什么?"
云居禅师转过头来,眼中闪过一丝深意:"这第六件事,说来简单,做起来却最难。历代祖师都在讲这件事,可真正能做到的人,少之又少。就连当年释迦牟尼佛在灵山会上,也只是拈花示众,唯有迦叶尊者破颜微笑,得了心印。"
张秀才听得心痒难耐,这第六件事到底是什么,竟能让禅师如此推崇?他正要开口追问,禅师却说:"这事说出来容易,你未必能懂。
![]()
不如你先按前五件事去做,等做好了,自然就明白第六件事是什么了。"
这张秀才一听,心里更着急了。
但禅师已经转身要走,他只好跪下恳求:"禅师慈悲,还请明示!"
云居禅师停下脚步,回头看着他,说:"你真想知道?"
"弟子真心求教。"
禅师叹了口气:"也罢,看你诚心,就告诉你吧。这第六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