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我要离婚!”
陈丽华猛地将结婚照摔在地上,玻璃碎片四处飞溅。
林志强呆立在原地,额头上的青筋突突直跳。
“你别冲动,60万不是我们全部身家,我们还有其他积蓄。”
陈丽华声音颤抖,眼泪夺眶而出。
“还有什么?你知不知道这是我们全家的血汗钱!”
“你背着我买了两千瓶酒?你疯了吗?”
五岁的儿子林浩然被吵醒,揉着眼睛站在卧室门口,怯生生地看着争吵的父母。
这是1995年的江西,一对普通夫妻因为一次冒险的投资,掀起了一场持续二十年的家庭风波。
没人知道,这些堆放在阴暗库房里的茅台酒,将如何改变他们的命运。
01
1995年的江西,春风和煦,游人如织。
32岁的林志强和30岁的妻子陈丽华,过着令人称羡的小康生活。
林志强在江西机械厂任销售经理,每月工资加奖金近三千元,在当时属于高收入水平。
陈丽华在市第二人民医院担任护士长,工作稳定。
夫妻二人月收入合计接近五千元,在九十年代中期的江西,生活已足够体面。
他们有个五岁的儿子林浩然,乖巧懂事。
一家人住在一套八十平米的单位分房里,住所虽简朴,却温馨舒适。
每到周末,林志强会带妻儿去西湖边散步,或去新华书店给林浩然买几本连环画,日子过得充实而平静。
这天,林志强在单位接到一个意外来电。
“老林,我到江西出差了,晚上有空吗?咱哥几个聚聚。”
电话那头传来许久未见的大学同学王建明爽朗的声音。
王建明从北京来江西出差,两人大学时关系要好,毕业后各奔东西,已有几年没见面。
当晚,林志强与王建明在西湖边一家餐馆叙旧,几杯酒下肚,两人打开了话匣子。
“老林,这些年过得咋样?还在那个厂子里吗?”王建明拍着林志强的肩膀问道。
林志强点点头:“还行,工作稳定,家里有个小子,五岁了,挺聪明。”
王建明一脸羡慕:“你小子福气不错!”
“我这些年在北京换了好几家企业,现在在一家进出口公司做业务经理,整天东奔西跑。”
“那收入肯定不错吧?”林志强笑着问。
王建明神秘地压低声音:“工资一般,但我找到了一条财路。”
“啥财路?”林志强好奇心被勾起。
王建明环顾四周,从公文包里掏出一张照片,上面是整齐码放的几十瓶茅台酒。
“看看,这是我去年开始收藏的茅台酒,现在已经有一百多瓶了。”王建明得意地说。
林志强不解地皱眉:“收藏酒?有啥用?”
王建明神色忽然严肃起来:“老林,你想过没有,茅台酒以后能值多少钱?”
“不就二百多块一瓶吗?”林志强有些困惑。
王建明摇摇头,眼中闪过狡黠的光芒:“现在是二百多,但你想想,茅台是什么?国酒!
产量有限,需求却只增不减,再过十年二十年,哪还能是这个价?”
林志强来了兴趣:“那你觉得能涨到多少?”
王建明抿了一口酒:“三千?五千?甚至更多,谁能说得准!
我认识北京一个收藏家,他说翻个十倍八倍不成问题。”
林志强心头一震,脑海中浮现一串数字:二百多一瓶,十倍就是两千多,一百瓶就是二十万…要是收藏更多呢?
回家路上,林志强满脑子都是茅台酒和数字。
夜深人静,躺在床上的他依然辗转反侧。
“怎么了?”陈丽华被他的动静吵醒,迷迷糊糊地问。
“没事,你睡吧。”林志强轻声回应,心底的念头却愈发清晰。
次日清晨,林志强握着计算器坐在饭桌前,口中喃喃自语。
“爸爸在算什么呀?”林浩然好奇地发问。
![]()
“爸爸在算一笔重要的账。”林志强摸了摸儿子的头,眼中闪过异样的光芒。
陈丽华端着早饭从厨房走出:“什么账算得这么认真?”
林志强深吸一口气,决定和妻子坦诚想法:“丽华,我昨天见了大学同学王建明,他给我提了个投资建议。”
“什么投资?”陈丽华警觉起来,放下手中的碗筷。
“茅台酒。”林志强简短作答。
“茅台酒?那不是喝的酒吗?”陈丽华面露疑惑。
林志强兴奋地解释:“不只是饮品,更是收藏品,价值会持续上涨的收藏品!
建明说,现在一瓶才二百多,以后可能涨到几千块!
要是现在投资一些,十年后说不定能增值十倍!”
陈丽华脸色逐渐阴沉:“你是说,要拿钱去买酒?”
“对!咱们家现在有六十多万存款,拿出四十万,能买两千瓶左右。
十年后要是每瓶涨到两千,就是四百万!净赚三百六十万!”
林志强激动地说着,眼里满是憧憬的光亮。
陈丽华脸色一沉:“你疯了?那是咱们全家的积蓄!
准备换大房子的钱,浩然上学的钱,你要全拿去买酒?”
“不是买酒,是投资!这机会太难得了!”林志强强调。
陈丽华提高了嗓门:“什么机会不机会的,太冒险了!
这些钱都是咱们一分一厘攒下来的,你凭什么说用就用?”
“我没说用掉,是投资!以后会有回报的!”林志强也急了。
“回报?万一酒贬值了呢?万一保存坏了呢?你怎么谁的话都信!”陈丽华气得胸口起伏。
夫妻俩的争吵声越来越大,林浩然吓得躲到一旁,眼中噙着泪水。
陈丽华最后警告:“你别擅自做主!钱得用在正道上,不准胡来!”
林志强虽闭上了嘴,眼神里的坚定却未消退。
他表面上默许了妻子的决定,心里却早已打定了主意。
接下来的几天,林志强显得异常平静,好似已将茅台酒的事抛诸脑后。
但实际上,他每天下班后都奔走于江西各大酒行和批发商之间,暗中打听茅台酒的价格和货源。
他发现,当年的茅台酒市场零售价约240元一瓶,若大批量采购,价格可压至200元一瓶。
难点在于找到稳定的货源,能提供几千瓶现货的渠道并不多见。
一周后,林志强在江西西郊寻得一家国营酒厂直销处,那里茅台酒供应充足,价格比市场价略低。
眼看计划即将落实,他开始等待行动时机。
机会很快来临:一个月后,陈丽华要带林浩然回老家探望父母,计划停留一周。
送走妻子和儿子的当天下午,林志强立即付诸行动——
他前往银行,从夫妻共同账户中取出了60万元现金。
02
那一刻,他的手止不住轻颤,额头沁出细密汗珠。
银行工作人员投来诧异目光,不解普通客户为何提取如此大额现金。
“做生意用。”林志强简短应答,随即将现金分装进几个旅行包,匆匆离开银行。
接下来三天,林志强像被注入兴奋剂般连轴转。
他数次往返酒厂直销处,分批完成茅台酒采购。
每次交易都令他心跳如鼓,紧张与兴奋在胸腔里剧烈翻涌。
第四天傍晚,两千瓶茅台酒全部入库,整齐码放在提前租好的小库房内。
那是西湖区一处老旧小区的地下室,十平米左右空间,月租五十元。
虽不算宽敞,却干燥阴凉,正是存放酒类的理想之所。
林志强伫立库房中央,望着堆至天花板的酒箱,内心翻涌着复杂滋味。
他清楚这是一场惊天豪赌,却又坚信时光会证明选择的正确性。
“十年,只需等十年。”他喃喃自语,锁好库房门,将钥匙郑重揣入衣兜。
第六日,陈丽华携林浩然返家。
一踏进门,她便察觉丈夫神情有异。
“怎么了?这几天是不是出事了?”她敏锐追问。
林志强欲言又止,决定先按下此事,等妻子情绪缓和再寻机坦白。
然而变故突至,隐瞒计划迅速落空。
次日清晨,陈丽华前往银行取钱购物,赫然发现账户内60万元不翼而飞。
她惊慌失措冲回家中,厉声质问丈夫。
在妻子惊恐震怒的目光下,林志强终于坦言:
“我用那笔钱买了茅台酒,两千瓶,全存在租来的库房里。”
陈丽华如遭电击,脸色瞬间惨白。
“你说什么?你真把全家的血汗钱都换成了酒?”
林志强忙解释:“没全用,还剩十几万……
丽华,你听我讲,这是个难得的投资机会,十年后肯定能翻好几倍。”
“我不想听!”陈丽华尖叫着打断,“你背着我干这种事,心里还有我们母子吗?
那是买房的钱、浩然的学费、全家的生活费!”
林志强试图劝慰:“我们还年轻,就算从头再来也来得及,十年后这笔投资能让咱们彻底财务自由。”
陈丽华泪如雨下:“简直胡扯!我要跟你离婚!”
她抓起结婚照砸向地面,玻璃碎片四散飞溅。
被惊醒的林浩然站在卧室门口,怯生生望着激烈争吵的父母。
林志强呆立当场,额角青筋突突直跳。
“别冲动,这不是全部家当,咱们还有其他积蓄……”
“还有什么?”陈丽华声音发颤,泪水夺眶而出,
“你难道不清楚?这是咱们这辈子攒下的全部心血!
你居然一声不吭买两千瓶酒?你是不是疯了?”
争吵持续整整一日,最终以陈丽华带儿子回娘家暂居收场。
独守空屋的林志强瘫坐在沙发上,生平第一次对自己的抉择产生了动摇。
次日,林志强的父母与岳父母同时赶到江西。
四位老人得知真相后,震惊得久久说不出话。
“志强啊,你怎么能这么冲动?”林父语气沉重,“那么多钱,可不是小数目!”
岳父怒不可遏:“你这是拿全家的未来开玩笑!我女儿嫁给你容易吗?你就这么糟蹋她的心血?”
“儿啊,赶紧把那些酒卖了吧,能收回多少是多少。”林母流着泪劝说。
面对长辈们的指责,林志强低头不语,心中的信念却丝毫未动摇:“我不会卖的,这是我们家未来的希望。”
在双方父母的调解下,陈丽华最终同意回家,但提出了条件:
林志强必须承诺,若一年内茅台酒未升值就全部卖掉;
且今后不得擅自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家庭事务必须共同商议。
林志强勉强答应,内心却清楚,自己绝不会在一年内放弃这个梦想。
茅台酒一事从此成为家中禁忌。
陈丽华不许任何人提及那些酒,林志强也不敢再在家中谈论投资。
表面上,生活似乎回归平静,但两人之间的隔阂已然形成,往日的亲密无间荡然无存。
林浩然成了这场风波的无辜受害者。
他不明白为何爸爸妈妈突然变得陌生,为何家里的气氛总是紧张压抑。
曾经的欢声笑语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漫长的沉默与偶尔爆发的争吵。
夜深人静时,林志强常独自前往存放茅台酒的库房。
他打着手电筒,一瓶瓶检查这些被他寄予厚望的酒。
在狭小昏暗的空间里,他仿佛看见自己憧憬的光明未来:“等着吧,总有一天我会证明自己是对的。”他在心底默念,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席卷整个东南亚。
香港金融市场剧烈动荡,中国大陆虽未直接受冲击,但经济增速放缓,不少企业经营困难。
林志强所在的江西机械厂效益下滑,订单减少,奖金大幅缩水——
原本每月能拿一千多元奖金的他,如今仅能拿到三四百元,家庭收入骤减。
陈丽华的工作相对稳定,但医院也开始控制成本,加班费减少,工资停滞不前。
经济压力让家庭氛围愈发紧张。每到月底盘点家用,陈丽华总会意有所指:
“要是那60万还在,咱们也不至于过得这么紧巴。”
林志强唯有沉默以对。他知道,在妻子心中,那60万早已成为一道无法愈合的伤口。
林浩然上了幼儿园,各项费用接连支出。
虽说单笔费用不算高,但在家庭收入下滑的情况下,仍成了负担。
深夜,林志强辗转难眠,起身轻手轻脚走到客厅。
窗外,江西的夜色静谧深沉。他拿出账本,仔细核算家庭收支,眉头越皱越紧。
“若没把钱投在那些茅台酒上,眼下的日子或许会轻松不少。”
这个想法刚冒出来,就被他硬生生压了回去:“不,我的决定没错,只是需要时间来证明。”他在心里默默给自己鼓劲儿。
第二天一早,陈丽华起床后发现林志强已经出门,桌上留着一张字条:“有事外出,晚上回。”
她眉头微皱——最近几个月,林志强变得越来越沉默,经常早出晚归,有时深夜才回家,身上还带着浓浓的烟酒味。
她不知道丈夫每天去了哪里、做了什么,却隐约感觉到他正在经历某种煎熬。
傍晚,林志强回来了,脸上写满疲惫,却又带着一丝如释重负的神情。
“你去哪了?”陈丽华的语气里既有关切,又有不满。
“找了份兼职,晚上和周末去开出租车。”他简短地回答,“多挣份收入,家里能宽裕些。”
陈丽华愣住了,一时不知道该说什么——她没想到丈夫会做这样的选择。
一方面,她为林志强愿意为家庭付出更多而感动;另一方面,心里那个疙瘩依然存在:如果不是那60万,他根本不用这么拼命。
“你这样会累垮的。”最终,她只轻轻说了一句。
林志强笑了笑:“没事,我身体好,能扛得住。”
03
就这样,林志强过上了“白天上班、晚上跑车”的双重生活。
每天工作十六七个小时,只睡四五个小时。
他的身体迅速消瘦,眼里布满血丝,却从不抱怨一句。
陈丽华看在眼里,疼在心上,渐渐不再频繁抱怨茅台酒的事,有时还会特意做些林志强爱吃的菜,用行动默默支持着他。
家庭氛围稍有缓和,但经济压力依然沉重。
1999年,互联网浪潮在中国兴起,江西作为新兴科技城市,吸引了许多IT企业入驻。
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悄然改变。
林志强的朋友们有的辞职下海经商,有的转行进入互联网行业,只有他还坚守在效益不佳的国企,兼职开着出租车。
一天晚上,林志强接到一位特殊的乘客——大学同学王建明,也就是当年建议他投资茅台酒的人。
王建明一上车就认出了他,惊讶地喊道:“老林?真的是你!你怎么开起出租车了?”
林志强苦笑道:“兼职赚点外快。你呢?来江西出差?”
“是啊,公司在江西开了分部,我过来帮忙。”王建明顿了顿,压低声音问,“对了,你当年听我的建议买茅台了吗?”
林志强握方向盘的手不自觉地紧了紧:“买了,两千瓶。”
王建明倒吸一口凉气:“两千瓶!老林,你太有魄力了!我才买了两百瓶,现在涨到三百多一瓶了,已经小赚了一笔。”
林志强的心猛地跳了一下:“现在市场价多少?”
“三百五左右吧,比95年涨了四五十块。”王建明说,“不过涨得比我预期的慢,我本来以为这会儿能到四百多呢。”
林志强的心猛地沉下去,这样的增长速度,离他预期的翻倍增值目标相差甚远。
他不禁想起家里捉襟见肘的经济状况,还有妻子那双常因操劳而红肿的眼睛。
“建明,你说茅台真能涨到咱们当初想的那个价吗?”他语气里满是焦虑。
王建明沉吟片刻:“从理论上讲没问题,茅台的品质和文化价值摆在那儿。
但市场变幻莫测,得有长期持有的心理准备。你该不会动了卖酒的念头吧?”
林志强赶忙摇头:“没,就是有点担心。”
王建明拍拍他的肩膀:“别慌,这不是短跑冲刺,而是一场马拉松。坚持下去,总会有回报的。”
送走王建明后,林志强在车里静坐良久,思绪杂乱如麻。
茅台酒的增值速度远远不及预期,可家里的经济状况却一天比一天紧迫。
他开始质疑,自己当初的选择究竟是对是错。
深夜回到家,屋内一片昏暗。
林志强轻手轻脚进门,本以为妻儿早已入睡,却看见陈丽华坐在客厅沙发上,手中捏着一份文件。
“还没睡?”他轻声询问。
陈丽华抬起头,眼底尽是疲惫:“刚给浩然辅导完作业。”
她顿了顿,将文件递过去:“你看看这个。”
林志强接过一看,是份医院的体检报告。
他快速扫了一眼,脸色瞬间凝重:“血压怎么这么高?什么时候查的?”
“今天下午,医生说是长期劳累和精神压力大导致的,让我注意休息、减轻压力。”陈丽华语气平静。
林志强心口一阵刺痛:“那你请几天假休息一下吧,家里有我呢。”
陈丽华打断他,声音里满是无奈:“怎么休息?你的工资加上我的收入,刚够维持日常开销。
浩然的学费、书费、补习班费用怎么办?
你白天上班晚上开出租车已经累成这样,我实在不忍心再给你添负担。”
林志强伸手想握住妻子的手,却被她轻轻避开。
“别说对不起了,没什么用。我去睡了,明天还要上班。”她起身走向卧室。
望着妻子疲惫的背影,林志强心中像扎了根刺般难受。
他清楚,是自己的决定让这个家承受了太多压力,让妻子吃了太多本不该吃的苦。
当晚,林志强又一次来到存放茅台酒的库房。
在手电筒昏暗的光线下,他一瓶瓶抚摸着酒箱,内心挣扎不已。
“到底该坚持,还是该放弃?”他低声自语。
这些茅台酒早已成了他的信仰与希望,却也成了压在他肩头的重担、束缚他的枷锁。
突然,一个念头在他脑海中闪现:卖掉一部分酒,缓解家里的经济压力。
这个想法一旦出现,便如燎原之火般在他心底蔓延,再也无法遏制。
第二天一早,林志强悄悄联系了一位酒商,以每瓶310元的价格卖出100瓶茅台,换得3.1万元。
虽然每瓶比买入时赚了100多元,但离他期望的翻倍收益还相差甚远。
他没敢告诉陈丽华卖酒的事,只谎称自己做点小生意赚了点钱。
陈丽华半信半疑,但看到银行账户里多出的三万元,还是松了一口气,按照医生的建议休息了一周。
这一次小小的背叛之后,林志强愈发对自己的决定产生了怀疑。
茅台酒真的会如预期那样大幅增值吗?他真的能等到那一天吗?
家庭能承受这么长时间的经济压力吗?
2000年,新世纪的钟声敲响,中国加入WTO在即,经济改革进入深水区。
国企改革是其中的重头戏,大量效益不佳的国企开始裁员或重组。
林志强所在的江西机械厂也未能幸免。
一天,厂长召开全厂大会,宣布工厂将与一家民营企业合并,需要精简人员,鼓励内部退养和自愿离职。
听到这个消息,林志强心中一沉,以他的年龄和职位,很可能会被裁掉。
果不其然,一周后,人事部门找他谈话,委婉地表示希望他能自愿离职,工厂会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
林志强回到家,将这个消息告诉了陈丽华。
补偿多少?陈丽华问道,语气出奇地平静。
林志强回答,十八万,按工作年限算的。
陈丽华沉默了一会儿,然后说,接受吧,反正你在那个厂子也没多大发展了。
林志强有些意外,你不担心我失业后的生活?
04
陈丽华苦笑一下,有什么好担心的?这些年你晚上开出租车,我不是照样过来了吗?
再说,十八万补偿金,够我们缓一阵子的。
林志强握住妻子的手,丽华,你受苦了。
陈丽华没有抽回手,轻声说,我们都不容易。
就这样,林志强接受了工厂的补偿金,结束了在国企的工作生涯。
他原本打算找一份新工作,但江西的就业形势并不乐观,很多企业都在裁员,而不是招人。
无奈之下,他决定全职开出租车,虽然收入不稳定,但也能维持基本生活。
陈丽华继续在医院工作,两人的收入勉强够支付林浩然的学费和家庭开销。
2001年,是林志强人生中最艰难的一 year。
全职开出租车的工作比他想象的要辛苦得多。
每天十几个小时坐在车里,腰酸背痛是家常便饭。
江西的夏天酷热难耐,冬天又湿冷刺骨,车厢成了他的牢笼。
最痛苦的不是身体上的疲惫,而是精神上的煎熬。
他曾经是风光的国企销售经理,如今却成了一名出租车司机,社会地位的落差让他难以接受。
每次遇到老同事或老朋友,他都会下意识地避开,不愿让人看到自己的窘境。
一天晚上,林志强在西湖边停车休息,望着月色下的湖水,不由得陷入深深的自责和苦闷。
如果当初没有投资那些茅台酒,现在的生活会不会完全不同?
都是我的错。他自言自语道,眼中噙着泪水,我害了这个家。
不知过了多久,手机铃声将他拉回现实。
是陈丽华打来的,询问他什么时候回家吃饭。
马上回去。林志强简短地回答,然后发动车子,驶离西湖。
回到家,餐桌上早已摆好了饭菜,都是他爱吃的家常菜。
林浩然坐在餐桌前,正在写作业。
爸爸回来啦!林浩然抬头喊道,脸上露出天真的笑容。
嗯,爸爸回来了。林志强挤出一丝笑容,心中却充满了愧疚。
![]()
孩子还小,不知道父亲的挣扎和痛苦,不知道家庭正在经历怎样的艰难时刻。
陈丽华从厨房出来,将最后一道菜端上桌,快洗手吃饭吧,今天做了你爱吃的红烧肉。
林志强看着妻子疲惫但坚强的面庞,突然感到一阵心痛。
这些年,她承受了太多,却从未彻底放弃过这个家,这段婚姻。
丽华,我……林志强想说些什么,却又不知从何说起。
陈丽华似乎明白他的心思,轻轻摇摇头,别多想,吃饭吧。
饭桌上,林浩然兴高采烈地讲述着学校里发生的趣事,稚嫩的笑声让沉重的家庭气氛稍稍缓和。
林志强和陈丽华相视一笑,眼中都闪烁着对儿子的爱和骄傲。
就在这一刻,林志强下定决心,无论前路多么艰难,他都要坚持下去,为了这个家,为了妻子和儿子。
2002年初,林志强决定改变现状,仅靠开出租车,他看不到未来。
经过深思熟虑,他决定动用一部分积蓄,开一家小型建材店。
江西的房地产市场正在升温,建材行业有不错的前景。
他选择了一个新开发的住宅区附近,租下一间小店面,投入十万元开始创业。
陈丽华对这个决定持保留态度,你懂建材吗?万一赔了怎么办?
林志强安慰她,我在机械厂做销售多年,和不少建筑商有联系。
再说,现在开出租车也挣不了多少钱,总要尝试一下。
就这样,林志强的建材店开业了。
开始的几个月异常艰难,客源稀少,销售惨淡。
他不得不继续开出租车补贴店面的开支。
每天早上去店里,下午关店后开出租车到深夜,几乎没有休息时间。
半年后,情况才开始好转。
通过老客户介绍和自己的努力营销,建材店逐渐有了固定客源,每月能有三四千元的收入。
虽然不多,但比开出租车稳定得多。
就在生活刚有起色时,一场突如其来的危机再次打乱了一切。
2003年春,非典疫情席卷中国,各地采取严格的防控措施。
江西也不例外,大量商店关闭,交通受限,经济活动几乎停滞。
林志强的建材店被迫暂停营业,出租车也因为乘客锐减而无法维持。
家庭收入骤减,只剩下陈丽华的医院工资。
作为医护人员,她被调去支援发热门诊,工作更加辛苦,风险也更大。
每天看着妻子穿着厚重的防护服去上班,林志强心中充满了愧疚和担忧。
他想帮忙,却什么也做不了。
林浩然也被要求居家上课,整天憋在家里,情绪低落。
一天,他突然问道,爸爸,为什么周子轩家能住那么大的房子,我们却只有这么小的房子?
林志强一时语塞,周子轩是林浩然的同学,家里条件优渥,住在新开发的大户型公寓里。
林浩然,每个家庭的情况不一样。林志强试图解释,我们以后也会有大房子的。
林浩然低声说,眼中含着泪水,可是马丽萍老师说我们是实验小学最穷的学生之一。
其他同学都笑话我……
林志强心如刀割,蹲下来抱住儿子,林浩然,爸爸保证,以后我们的生活会变好的,你要相信爸爸。
看着儿子失落的表情,林志强下定决心,要改变家庭的经济状况。
非典疫情期间,他偷偷去了茅台酒库房,拿出100瓶茅台酒,找到一位收藏家出售。
此时的茅台酒市场价已经涨到了约450元一瓶,林志强以420元的价格卖掉了这批酒,套现42000元。
这笔钱帮助家庭度过了疫情最艰难的时期。
但他没有告诉陈丽华和任何人,在所有人的认知里,这些钱来自于他多年的积蓄。
只有他自己知道,那些被他寄予厚望的茅台酒,正在一瓶一瓶地减少,而增值的幅度远不如预期。
非典疫情过后,江西经济逐渐恢复。
林志强重新开张建材店,并扩大了经营范围,增加了一些装修材料和服务。
生意慢慢好转,家庭收入也稳定下来。
2005年,林志强的建材店已经小有规模,每月能有七八千元的纯收入。
加上陈丽华在医院的工资,家庭经济状况显著改善。
他们开始考虑换一套大一点的房子,林浩然也即将升入初中。
一切似乎在向好的方向发展,直到一个噩耗从天而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