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晨风走了,带着他的短视频,和视频里那副总似笑非笑的神情,终于走了。
九月里头,热搜上飘着的让无数人破防的“安卓人”那股酸涩的气息还未散去,一夜之间,你就这么从这喧闹的网络上销声匿迹了。没有正式的告别,也没有隆重的审判,只有一阵风过后的寂静,仿佛他从未用那些精心剪辑的日常,戳破过某些光鲜亮丽的泡沫。微博上,抖音里,B站那数百万粉丝的页面,像被大风卷过似的,空荡荡的,只剩个“账号异常”的冷脸。
封杀?哈,这词儿听着多耳熟,像极了从前那些说真话的家伙,嘴上刚张开,就被一记闷棍敲回去。记得他早年街头采访底层,揭开人民币购买力那层纱,火了;后来转战阶级对立,苹果安卓一刀切两半,火得更旺。不是你制造对立,是它本就横在那儿,你只是在众人面前“明火执仗”地把隐藏在皮肤下面生脓的毒疮刺破了...结果呢?平台一夜之间,全网清空,你那几百万粉丝,醒来只剩个热搜话题:“户晨风被封”。从养老金107块,到安卓人底层论,到底戳破了谁的肺管子?
![]()
美国的司徒雷登,当年是带着他那套“西方文明”的愿景,想要在中国留下点印记,最终却只能挟起皮包走路。如今的户晨风,自然算不上什么大使,他顶多算是个游荡在数字街巷里的“个体户”,贩卖的不是商品,而是一种视角,一种将镜头刻意对准菜市场里几块钱一斤的猪肉、算着微薄养老金如何度日的视角。他试图让人们看见,在宏大叙事的光谱之外,还存在着一些被忽略的、略显粗粝的底色。这种视角,在有些人看来,是“真实”,是“接地气”;在另一些人看来,却成了“片面”,是“别有用心”的渲染。
![]()
司徒雷登的离开,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终结,是两种道路、两种命运的最终抉择。户晨风的“离开”,或许没那么重的历史分量,但它同样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当下舆论场的某些生态。我们这里,向来是主张“团结”“正能量”的,喜欢看高楼林立、高铁飞驰,喜欢听捷报频传、国势日隆,这是主流。然而,户晨风们偏偏要去拍那些犄角旮旯,去记录那些“沉默的大多数”的日常琐碎,这就像在一场盛大的交响乐中,不合时宜地插入了一段街头巷尾的嘈杂市声。主旋律自然是悦耳的,但那些市井声,哪怕再微弱,难道就全然没有存在的价值么?有人说是噪音,有人却听出了烟火人间。
当然,平台有平台的规矩,管理者有管理者的考量。既然认定那视角是“片面”的,是可能“误导”公众的,那么为了“清朗空间”的大局,请君闭嘴,便是最直接有效的办法。这让人想起一种园丁的哲学:为了让花园整齐划一,开出最艳丽的花朵,就必须毫不犹豫地拔除那些不合规格的杂草,无论它本身是否也算一种生命。户晨风,就这样被当作了需要拔除的“杂草”。别了,户晨风!我们这里,以后大概会只剩下经过“科学规划”的、整齐悦目的“景观”了。
其实,户晨风本人如何,倒并不十分重要。他或许是为了流量,或许还带有几分书生和年轻理想主义者的迂腐和天真,这都无关宏旨。重要的是,他的出现和消失,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究竟有多大的容量,去容纳那些与主旋律不尽一致,但源自真实生活的“杂音”?一个健康而自信的肌体,应当是不惧怕一点点“病菌”的,因为它有强大的免疫力。唯有当自信不那么足的时候,才会对任何一点异样的声音都如临大敌,必欲除之而后快。封杀一个户晨风容易,但能封杀掉所有对于“真实”不同层面的追问吗?
别了,户晨风,让那些喜欢只看鲜花的人继续看鲜花吧,但正常人都知道,泥土之下,还有许多根须在默默生长...没有了你,我们这里应该的确会显得更加“整齐”,更加“和谐”了吧?只是不知,在这片整齐与和谐之下,是否还有人,会在某个深夜,想起菜市场里底层打工人或失业者几分几毛的计较,并觉得那也是一种不容抹杀的真实。(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