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昭这个人,在曹操的谋士里面似乎并不出名,但他却对曹操非常重要。每到关键节点,董昭就会在幕后伸出手“推”曹操一把,帮助他一步一步走向权力巅峰。
![]()
帮助曹操“挟天子”
曹操迎汉献帝都许,绝对是他能够在汉末群雄中脱颖而出的重要一环。但历来提起曹操“挟天子”的功臣,人们会想起毛玠,因为是他最早建议曹操“奉天子”;会想起荀彧,因为是荀彧坚定了曹操迎献帝的决心。
![]()
然而,董昭在曹操迎汉献帝都许的过程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董昭年轻时被举为孝廉,后担任袁绍帐下参军。多有战功,但是袁绍听信谗言,于是董昭要求去觐见汉献帝,借机脱离袁绍,半路上却被张杨扣留在了河内郡。
193年,曹操派使者借道去朝见汉献帝,张杨起初不肯,董昭劝说张杨与曹操结好。张杨这才向朝廷通报曹操的情况,又上表荐举曹操。董昭又替曹操写信给长安的李傕、郭汜等人,表示殷勤友好。张杨也派遣使者去见曹操。曹操赠给张杨犬马金帛,从此曹操与汉献帝取得了联系。
![]()
195年,汉献帝东归,董昭随张杨前往迎接,被拜为议郎。董昭以曹操的名义写信给杨奉,说服杨奉与曹操联合,曹操带兵到洛阳。当时洛阳残破,杨奉、韩暹、董承等人明争暗斗,董昭建议曹操把汉献帝迁到许县,曹操这才能够完成“挟天子”。
建议恢复“九州制”
九年,操拔邺,自领冀州牧。有说操宜复置九州者,以为冀部所统既广,则天下易服。操将从之。——《三国志·荀彧传》
据《三国志》记载,公元204年曹操攻下邺城,领冀州牧,有人建议曹操恢复古九州制,曹操准备听从,但因为荀彧的反对而搁置。虽然史书没有说是谁建议,只是说“有人”,但结合之后董昭建议恢复“五等爵位”,这个人大概率就是董昭。
![]()
恢复九州制的意图很好理解,东汉本来是十三州,如果恢复古九州,那么目的就是为了增加冀州的地盘,让曹操成为合理合法的天下最强者,为后续称公、称王打好基础。我们看看荀彧劝曹操时所说的话就很明白:
“若依照九州制,则河东、冯翊、扶风、西河以及幽州、并州之地全部并入冀州,所夺占囊括的地方众多。之前您击破袁尚,擒审配,海内震动,人人害怕不能保住自己的地盘和兵众。现在把这些地方并入冀州,就会导致人心更紧张。”
![]()
荀彧认为如果这时候恢复九州制,会让其他割据势力对曹操产生极端的恐惧和不信任,反而不利于消灭袁尚、袁谭,可能导致关中各路诸侯的叛乱,所以建议等天下平定之后,再讨论恢复九州制。曹操认为有道理,暂时搁置了,但几年后还是实施了。
建议恢复“五等爵位”
后昭建议:"宜脩古建封五等。"太祖曰:"建设五等者,圣人也,又非人臣所制,吾何以堪之?"昭曰:"自古以来,人臣匡世,未有今日之功。有今日之功,未有久处人臣之势者也……后太祖遂受魏公、魏王之号,皆昭所创。——《三国志·董昭传》
207年,曹操北征乌桓,基本统一北方之后,董昭建议曹操恢复以前五等爵位的制度。所谓“五等爵”,是指周代的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秦汉都没有施行这种制度。现在董昭建议恢复五等爵,背后有很深的政治含义。
![]()
刘邦建立西汉后,曾白马盟誓“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所以不是宗室不能封王,臣子功劳再大,也最多封个列侯。东汉的爵位制度大体沿袭西汉,但等级增多,设有王、公、侯三等,王、公只有汉室宗亲可以受封,外姓没资格享受。
知道了这个背景知识,再回过头来看董昭建议恢复“五等爵位”制度的政治深意了。按照东汉当时的爵位制度,曹操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被封公、封王,所以只有恢复五等爵位,曹操才能称公称王,进而才能接受禅让。
![]()
曹操当时没有采纳董昭的建议,自谦推脱了,但到了213年曹操称魏公,216年称魏王,其实都是按照董昭所设定的路线在实施。所以史书中“后太祖遂受魏公、魏王之号,皆昭所创”这句话的,实在是大有深意,这是说曹操一步一步走向权力巅峰,董昭是重要推手。
参考资料:《三国志》裴松之注、卢弼《三国志集解》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