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9月24日讯(记者 裴小阁)日前,记者在广西百色采访时了解到,靖西市通过资源整合与线路优化,将世界级自然景观通灵大峡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绣球之乡”旧州古镇,及新兴文旅综合体锦绣古镇有机串联,形成了一条融合自然奇观与人文底蕴的特色旅游带,构建起了“以自然为骨、以人文为魂”的全域旅游新格局。
通灵大峡谷:探秘“地球裂缝”中的生态宝库
![]()
通灵大峡谷瀑布。中国经济网记者裴小阁 摄
通灵大峡谷以其188米的单级落差瀑布、茂密的原始森林和蜿蜒的地下暗河闻名遐迩。峡谷内植被覆盖率极高,生长着包括桫椤、观音莲座蕨等在内的上千种珍稀植物,被誉为“天然植物基因库”和“绿色药谷”,不少当地草木兼具观赏与药用价值,传承着壮族民间医药智慧。置身其中,蕨类植物攀附绝壁,瀑布轰鸣、水雾氤氲,如入秘境;行走其间,时而穿越千年溶洞,时而踏过悬空栈桥,在感受地质演变亿年痕迹的同时,还能体验到一场兼具科普与疗愈的自然探索之旅。
在这里,自然不再是静态的背景,而是可触可感的生命体系。瀑布奔涌而下,不仅洗去尘嚣,更唤起人们对天地造化与生态保护的敬畏之心。
旧州古镇:转动绣球产业,织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
媒体采访团代表体验绣球制作。中国经济网记者裴小阁 摄
作为“中国绣球之乡”,旧州古镇将六百年的绣球制作技艺完整保留并注入新活力。绣球产业已然成为当地文旅融合的龙头,带动就业超过两千人,年产值显著提升,成为乡村振兴的亮眼载体。青石巷陌间,随处可见壮族手艺人飞针走线,十二瓣绣球寓意月月圆满,也缝制出百姓的生活希望。古镇不仅保留绣球工坊、土司旧宅、文昌阁等历史建筑,通过“非遗+体验+文创”模式,吸引游客动手参与绣球制作,聆听每一针一线背后的文化叙事。
媒体采访团的覃艳艳在传承人的指导下参与了绣球制作全过程后,不禁感叹道:“绣球不仅是情感的象征,更是壮家文化的活态传承。在这里,我们不仅能触摸到传统技艺的温度,也亲眼见证了绣球如何带动一个乡镇的焕发新生。”
锦绣古镇:古今交融,点亮壮乡文旅新场景
![]()
繁华的锦绣古镇。中国经济网记者裴小阁 摄
新打造的锦绣古镇以壮族干栏式建筑为整体风格,融入民俗展演、地道美食和非遗市集等多元业态。刚入夜,随着街道排排灯笼次第亮起,位于广场中央的大屏幕上《壮锦·秘境》的宣传片引来诸多游客驻足观看。四周文创店里绣球元素与门店时尚设计的碰撞,则让传统手工艺走进现代生活……随着宏亮的壮歌响起,寻歌望去,不远处,通红的篝火开始熊熊燃烧,当地的村民也穿上了特色的民族服装,与游客手拉手,踩着富有节奏的鼓舞乐点,正一起载歌载舞。
“锦绣古镇不仅是游客休闲消费的聚集地,更是文化创新和年轻力量融入传统的重要平台。”靖西市文旅部门负责人向记者介绍说,通过完善交通接驳、推出联票机制与主题化线路设计,靖西文旅三大景区“一小时旅游圈”联动体系已经基本形成。游客可上午探秘通灵大峡谷的自然奇观,下午在旧州体验绣球非遗,夜晚漫步锦绣古镇欣赏民俗演出,真正实现了“自然—文化—休闲”的全链条体验。
记者手记:
当通灵大峡谷的水声与旧州的绣球彩线交织,当锦绣古镇的灯火映照壮乡之夜,靖西正以“山水为纸、文化为墨”,绘就一幅动静相宜、产旅融合的全域旅游新画卷。这不仅是景点的串联,更是一场自然与人文的深度对话,向世界讲述着一个更加鲜活、更有温度的壮乡故事。靖西的实践突破了景区单打独斗的旧模式,以文化赋能自然,以产业激活传统,不仅推动了边疆地区文旅深度融合,也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借鉴的样本。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