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给牙冠穿上“隐形内衣”——基底表面的精细处理
当医生告诉我,我的牙冠金属内冠已经做好,准备开始上瓷时,我原以为会直接往上涂瓷粉。但技师告诉我,第一步,是要让金属和瓷这两种完全不同的材料,在未来几十年里紧紧抱在一起,绝不分离。
1. 深度清洁:“洗个澡,去去油”
技师打了个有趣的比方:“这就像我们要在钢铁上刷油漆,首先得把上面的油污、灰尘都洗干净。” 他说的“除油脱脂”,就是用特殊的清洁剂给金属内冠洗个澡,确保表面绝对干净,没有任何影响粘合的杂质。我想,这就像我贴手机膜前,一定要把屏幕擦得一尘不染,是一个道理。
![]()
2. 表面粗化:“做个‘拉毛’处理,增加摩擦力”
接下来是“喷砂”。听着名字挺吓人,其实就是用非常细微的砂粒,高速喷在金属表面。技师解释说:“光滑的金属表面挂不住瓷。我们通过喷砂,让表面变得像毛玻璃一样有无数微小的凹凸。” 他让我想象一下,在光滑的玻璃上糊水泥,一碰就掉;但如果在粗糙的砖墙上糊,就能粘得非常牢固。这个“拉毛”处理,就是为了让后续的瓷粉有巨大的表面积可以牢牢抓住,这是保证瓷层永不剥落的核心秘诀。
![]()
3. 遮色:“给金属穿上一件‘隐形内衣’”
我的牙冠是金属的,颜色发暗,如果不处理,透出来的瓷牙会显得发青、发灰,很不自然。所以,技师要先涂一层“遮色瓷”。这层瓷粉是白色的,质地非常细腻,它的使命就是完美遮盖住底层的金属色。
“这就好比在一张深色的纸上画画,我们先铺一层白底,后面的颜色才会鲜艳逼真。” 涂好遮色层后,经过高温烧结,金属内冠就变成了一只均匀的、温和的乳白色“基胚”,为后面塑造逼真的牙色打下了完美的基础。
第二部分:精准的“空中对接”——咬合与模型的校准
地基打好了,但牙冠最终是要严丝合缝地戴进我嘴里的。这一步,关乎舒适和功能,丝毫不能马虎。
1. 依“图”施工:咬合记录就是导航图
我之前在诊所取好的“咬合记录”(通常是一小块软硅胶),在这里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技师会把这个记录,连同我的石膏模型,一起精确地安装在一个叫“颌架”的特殊仪器上。这个颌架,就能完美模拟我本人嘴巴张开、闭合、以及左右咀嚼的所有动作。
“您的咬合记录,就是我们最准确的导航图。没有它,我们就像在黑暗中做鞋,不知道合不合脚。” 技师一边调整颌架一边说。这让我明白了,之前医生让我反复咬合那个软软的材料,原来是为了复制我独一无二的咬合关系。
![]()
2. 动态校准:确保每一下咀嚼都舒服
在颌架上,技师会反复模拟我的咬合,仔细检查牙冠的每一个尖、每一个窝,是否都能和对面的牙完美嵌合。他不仅要看上下牙咬紧的静态关系,更要看我在咀嚼运动中,这颗牙会不会过早接触,或者产生不正常的干扰。
“我们的目标,是让这颗新牙融入您的牙列,就像它原本就在那里一样。不能太高,顶得您难受;也不能太低,使不上劲。邻接关系也要松紧合适,既不会塞牙,也不会让您感觉胀胀的。” 听到这里,我恍然大悟,原来一颗好牙冠,不仅是看着好看,更是要能无缝融入整个口腔的生态系统。
总结来说,在上那些漂亮的牙釉质色、透明瓷之前,这些看似枯燥、隐藏在背后的“基础保障”工作,才是真正决定牙冠寿命和舒适度的灵魂。当技师们耐心地完成这些步骤时,我感觉他们不像是在做一颗假牙,更像是一位工程师和艺术家的合体,在为一件即将陪伴我多年的艺术品,打下最可靠、最精密的基础。有了这个坚实的基础,我对后面“颜值”的塑造,充满了信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