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丞相府的铜钟在公元 228 年春敲响时,诸葛亮握着《出师表》的手微微颤抖。白帝城托孤已过五年,南蛮平定,粮草初积,他终于踏上了北定中原的征途。 可谁也没料到,这场开局顺遂的北伐,最终会以 11 位大将的陨落收场。那些曾随他出生入死的名字,像流星般划过蜀汉的天空,只留下满地遗憾。 一、北伐前夜:微光里的希望
![]()
公元 226 年,魏文帝曹丕病逝,年轻的曹叡继位。曹魏关中防线因权力更迭出现松动,这成了诸葛亮眼中的战机。 此时的蜀汉,刚从夷陵之战的重创中缓过劲来。诸葛亮用五年时间修复水利,提拔蒋琬、费祎等新秀,又亲率大军平定南中,从南蛮获取了耕牛与兵源。 227 年冬,诸葛亮率十万大军进驻汉中。他任命魏延为丞相府司马,让这位熟悉汉中地形的猛将统筹军务。战略部署周密得近乎完美:赵云、邓芝率疑兵出褒斜道,佯攻郿县牵制曹真主力;自己亲率主力取祁山大道,直插陇右。 “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出师表》里的期许,似乎即将实现。 二、初战告捷:陇右的短暂曙光 北伐军刚入陇西,就掀起了连锁反应。天水太守马遵听闻蜀军来袭,吓得弃城逃往上邽,只留冀城孤军奋战。 城门很快被百姓打开,蜀军不费一兵一卒进驻冀城。在这里,诸葛亮见到了年仅二十七岁的姜维,惊叹其才 “过马良远矣”,力排众议将其纳入麾下。这成了北伐初期最耀眼的收获。 南安、安定二郡见天水归降,也相继开城。短短一月,陇右五郡已有三郡落入蜀汉手中。消息传到洛阳,曹叡急得亲自赶赴长安坐镇,派张郃率五万精兵驰援陇右。 胜利的曙光就在眼前,诸葛亮却深知关键在街亭。这座城池是陇右粮道咽喉,守住它,才能为收服剩余二郡争取时间。
![]()
三、街亭之失:命运的急转弯 选谁守街亭?诸葛亮最终拍板:马谡。这个决定,成了北伐失败的导火索。 马谡是 “马氏五常” 之一,自幼熟读兵书,常与诸葛亮彻夜论兵,被视作心腹。但刘备临终前曾告诫:“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 诸葛亮却没放在心上。 临行前,他反复叮嘱马谡沿水源扎营,可到了街亭,马谡却执意屯兵孤山。副将王平苦劝:“若魏兵断我水源,我军必乱!” 马谡却笑他 “不懂兵法”。 张郃赶到后,二话不说切断水源。山上蜀军无水可饮,不到三日便军心大乱。张郃趁机猛攻,蜀军溃不成军。马谡竟抛下部队,独自策马逃亡。 街亭失守的消息传到祁山,诸葛亮手中的茶杯 “哐当” 落地。他知道,一切都完了。 四、十一将陨:鲜血写就的遗憾 街亭一丢,蜀军后路暴露。曹魏援军源源不断涌入陇右,诸葛亮被迫下令撤军。撤退路上的伤亡与追责,让 11 位大将永远留在了这片土地。 被斩首的三人里,马谡的结局最令人唏嘘。他逃回汉中后,诸葛亮泪如雨下,最终以 “违令弃军” 罪将其处斩。一同被斩的,还有马谡的部将张休、李盛 —— 两人在街亭溃败时同样弃军而逃。 战死的七人,每一位都是蜀汉的中坚。阎芝曾任巴西太守,夷陵之战时曾连夜调兵补充刘备兵力,是蜀汉的 “兵源支柱”。阳群号称 “川中刀王”,曾与赵云大战数十回合不分胜负,被俘后宁死不降,归蜀后成了北伐先锋。 马玉、丁立、白寿、刘郃、邓铜五人,虽史书记载简略,但能与阳群、阎芝并列,可见皆是能征善战之辈。《后出师表》中诸葛亮特意提及他们,足见其损失之痛。 最后一位离去的,是五虎上将赵云。这位年过七旬的老将,率疑兵在箕谷死死拖住曹真大军。撤退时他亲自断后,蜀军虽败却未乱。但积劳成疾的他,回到汉中不久便病逝了,临终前仍喊着 “北伐!北伐!”。 五、惨败背后:国力的残酷差距
![]()
这场惨败,远不止 “马谡无能” 那么简单。蜀汉与曹魏的国力鸿沟,早已注定了悲剧的结局。 曹魏当时有 40 万大军,蜀汉仅有 9 万。诸葛亮北伐能动用的兵力不过 5 万,还得分兵驻守各地。而曹魏一边防着东吴,一边仍能调出 20 万大军应对陇右战事。 街亭之战,张郃带五万精兵来袭,马谡手下仅一万余人。兵力悬殊下,马谡想靠 “置之死地而后生” 的奇招取胜,终究是徒劳。 更要命的是后勤。蜀军翻越秦岭运粮,损耗极大;曹魏则依托关中平原,粮草随到随补。诸葛亮后来在《后出师表》中坦言:“军资所出,国以富饶,不如向时”,道尽了国力不足的无奈。 六、历史回响:遗憾中的启示 第一次北伐的惨败,成了蜀汉由盛转衰的转折点。11 位大将的损失,让本来就人才凋零的蜀汉雪上加霜。 陈寿在《三国志》中评价:“亮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 或许诸葛亮确实不擅长临机决断,但他的北伐并非穷兵黩武 —— 若不主动出击,曹魏迟早会举兵南下,蜀汉只能坐以待毙。 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说得更透彻:“街亭之败,罪在马谡,亦罪在亮。” 诸葛亮的错,在于高估了马谡,也低估了战场的残酷。但他挥泪斩马谡的决绝,又守住了蜀汉的军纪底线。 如今,汉中的武侯祠香火依旧。人们怀念诸葛亮,不仅因为他的忠诚,更因为他在绝境中仍敢亮剑的勇气。那 11 位无名或有名的大将,虽未见证北伐成功,却用生命书写了三国时代最悲壮的一页。 这场惨败告诉我们:历史从不同情 “可惜”,哪怕离胜利只有一步之遥,一个错误的选择,就能让所有努力付诸东流。而那些为理想献身的人,终究会被铭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