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南开封,生活着一个特殊的群体——被称为"开封犹太人"的后裔。他们的祖先早在千年前的宋朝时期就沿着丝绸之路来到中国,在这片东方土地上扎根繁衍,如今已超过四千人。这些犹太后裔虽然在外貌、语言和生活习惯上与周围的河南人几乎没有区别,却能说一口地道的河南话,吃着烩面喝着胡辣汤,过着典型的中国生活。然而令人不解的是,尽管在中国生活了千年,他们中的许多人却坚持认为自己是以色列人的后代,一心想要"回归"以色列,即使面临重重困难也不放弃。
![]()
这些犹太人的祖先最初是来自波斯和中亚地区的犹太商人。北宋时期,繁华的开封作为东方大都市吸引了许多外国商人,犹太人也随着丝绸之路的商队来到这座城市。当时的宋朝皇帝以开放包容的态度接纳了他们,还下诏书明确表示:"归我华夏,遵守祖风,留遗汴梁"。这意味着他们既可以保持自己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也能在开封合法定居。
在接下来的几个世纪里,开封犹太人建立了自己的社区,建造了犹太会堂,保持着犹太教的信仰传统。他们被称为"一赐乐业"人(即"以色列"的音译),也被当地人称作"挑筋教"或"蓝帽回回",因为他们宰杀牲畜时会挑除脚筋,并且头戴蓝色小帽。元朝时期,他们被归为色目人,社会地位高于汉人,这使他们能够在商业领域获得更多发展机会。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开封犹太人不可避免地经历了中国文化的同化过程。他们开始使用汉语汉字,采用李、赵、艾、石、金等汉姓,穿着中国服饰,甚至参加科举考试进入仕途。明永乐年间,一位叫俺三的开封犹太人因向皇帝举报周王朱橚谋反有功,被赐名赵诚,官至锦衣卫指挥佥事,成为正三品大员。
到了清朝,由于政府实行排外政策且闭关锁国,开封犹太社区与外界犹太世界的联系几乎断绝,宗教活动逐渐衰落。1642年李自成攻打开封时决黄河堤,洪水淹没了城市,犹太会堂被毁,社区遭受重创。1850年,最后一位犹太拉比去世,标志着开封犹太教传承的断层。
如今的开封犹太人已经深度汉化,他们外表与汉族人无异,说汉语写汉字,过春节贴春联,吃猪肉(虽然一些家庭仍保留不吃猪肉的习惯),生活方式与当地中国人几乎没有差别。然而1948年以色列建国后,许多开封犹太后裔的民族意识被重新唤醒,他们开始寻求回归以色列。
回归之路并不顺畅。根据以色列的《回归法》,只有能证明母系犹太血统的人才有资格获得以色列国籍。而开封犹太人经过千年的通婚融合,大多只能追溯父系犹太血统,不符合以色列的认定标准。此外,回归还需要接受犹太教皈依程序,男性必须行割礼,所有人都要学习希伯来语和犹太教规。对于已经中国化的开封犹太人来说,这些都是巨大的身心挑战。
尽管困难重重,仍有一些开封犹太人坚持不懈地争取回归。他们学习希伯来语,研究犹太经典,参加宗教培训,甚至变卖房产筹集资金。到目前为止,大约有500人成功移民以色列,不到总人口的10%。这些移民在以色列的生活也并不轻松,他们面临语言障碍、文化差异和就业困难,常常被视为"外来者"而难以完全融入当地社会。
为什么这些在中国生活了千年的犹太人仍然坚持要回归以色列?原因复杂多样。一方面是对民族根源的追寻和宗教情感的召唤,许多开封犹太人虽然外表汉化,但内心仍保持着对犹太身份的认同。另一方面也有现实利益的考虑,以色列为新移民提供安家费、免费教育和医疗等福利,对一些人来说具有吸引力。此外,全球化背景下犹太组织的宣传和推动也起了重要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开封犹太人都选择回归。大多数人仍然留在中国,过着普通中国人的生活,他们在各行各业工作,与中国社会深度融合。对于他们来说,中国是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而以色列只是一个遥远而陌生的"祖籍地"。
开封犹太人的历史是中国文化包容性的生动体现。千百年来,中华文明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接纳了这个外来群体,让他们在这片土地上休养生息、繁衍发展。虽然他们始终保持着某种程度的身份独特性,但已经深深烙上了中国文化的印记。
![]()
无论选择留下还是回归,开封犹太人的故事都是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珍贵案例,展现了文化认同和民族归属的复杂性。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他们的经历也提醒我们:身份认同不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而可以是一种兼容并蓄的多元存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