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从“白色沙漠”到“新粮仓”:大安盐碱地治理的“金色洪流”

0
分享至

“27个项目,19.57万亩盐碱地变良田!”

“1亩‘白色沙漠’水稻亩产从不足100公斤增产到600公斤!”

“3年新增耕地面积占吉林省‘千亿粮食’建设规划5.36%!”

“3年新增粮食产量占吉林省‘千亿粮食’建设规划5.56%!”

“年增产2.35亿斤粮食,55元一斤的9钱‘炮头’小龙虾上架即被秒空!”


大安市盐碱地水稻丰收喜人(于淼/摄)

吉林省白城市大安市位于松嫩平原西部,是世界三大苏打盐碱地集中分布区之一,这里的土壤具有“高碱、高盐、高板结”的三重特征,pH值普遍在9.5以上,部分地区甚至超过10.5。昔日的“不毛之地”正变成“吨粮田”。如今,通过“以水定地、集中连片、生态改良、良种自育、现代化生产经营”的“五位一体”大安模式,大安市累计新增耕地19.57万亩,年增粮食产能2.35亿斤,为全国盐碱地治理提供了“吉林方案”。

从“盐碱地”到“稻虾共作”

大安的盐碱地治理并非一蹴而就。早在2003年,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就在大安设立“大安碱地生态试验站”,开始系统研究苏打盐碱地的改良路径。团队提出“良田+良种+良法”的“三良一体化”理论,核心是通过“工程改良+生物改良+农艺改良”组合拳,快速创建“淡化表层”。

2018年,河北省硅谷农业科学研究院便联合吉林硅谷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组建科研团队,扎根白城市白茫茫的盐碱地,通过有机硅功能肥料改良土壤,当年实现“改良即种植”,亩产水稻达600公斤。这一技术随后被纳入“大安模式”的核心环节,解决了盐碱地“板结、贫瘠、返盐”三大难题。

2022年,大安获批国家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综合利用试点,治理进入规模化阶段。中化环境修复(吉林)有限公司提出“一年改良、三年管护”方针,通过淡化表层、熟化耕层等技术,使耕地质量在四年内提升至当地熟地水平。截至目前,大安已实施整治项目27个,吸引数十家头部企业参与,形成“政府主导、市场化实施”的治理格局。

值得关注的是,盐碱地治理与特色产业实现了深度融合。作为大安市唯一一家将小龙虾养殖与盐碱地稻田种植相结合的企业,力丰养殖家庭农场在改良后的盐碱地中推行“稻渔综合种养”,通过池塘与网箱互补养殖小龙虾,2025年销售额预计达1300万元,带动周边300户农户增收。盐碱地不仅长出弱碱大米,还养出了“炮头”小龙虾,形成“一水多用、一地多收”的循环农业样本。


昔日不毛之地 如今稻浪翻滚

(图片来源:白城市委宣传部)

从寻觅“良策”到开具“良方”

2022年,吉林省自然资源厅在大安市建立了盐碱地改良示范基地,邀请多家技术团队开展种植实验,共评选出“脱硫石膏改良”“酸性磷石膏改良”“硫酸铝改良”“有机硅改良”等一批可复制推广的成熟技术,为全省盐碱地治理提供了技术参考和依据。

中国科学院大安碱地生态试验站攻克了“以稻治碱”和“以草治碱”关键技术难题。创建以酸性磷石膏等长效缓释土壤改良剂构建良田为基础,选种耐盐碱、优质高产水稻良种为支撑,以密植栽培、侧条施肥等配套良法为保障的“良田+良种+良法”三良一体化盐碱地高效治理技术,只需一次改良即可使碱地变良田。重度盐碱地治理当年亩产可达300至400公斤,治理3至5年即可实现盐碱地由低产变中产,中产升高产,高产再高产的治理目标。

在大安市龙海片区万亩盐碱地水稻基地,农户们正进行最后一次飞防作业。这片曾经的不毛之地,通过使用有机硅新材料改良剂和抛洒有机肥等生物治理技术,实现了当年改良、当年种植的突破。

大安市龙海片区盐碱地水稻种植基地负责人表示:“这块地今年是第二年改良,第一年是当年改良,当年种植,采用有机硅新材料加上有机肥这种方式,第一年的亩产量是突破420公斤,今年目前看长势非常好,今年有望突破500公斤,能达到当地一个良田标准。”


整治后的盐碱地吸引鸟类驻足

(图片来源:白城市委宣传部)

生态治理结“硕果”

近年来,大安市紧抓吉林省实施河湖连通工程等机遇,遵循以水定地原则,积极探索盐碱地综合治理途径,累计投入资金29.41亿元,实施大安灌区重大水利工程,可保障31.25万亩水田用水需求,实施松原灌区大安龙海灌片水利骨干工程,可保障45.75万亩水田用水需求。因地制宜优化配置水土资源,科学确定水田开发比例,为新增耕地确保了充足的灌溉水源,实现了由水瓶颈向水支撑转变。

2022年,吉林省自然资源厅在大安市建立了盐碱地改良示范基地,邀请多家技术团队开展种植实验,共评选出“脱硫石膏改良”“酸性磷石膏改良”“硫酸铝改良”“有机硅改良”等一批可复制推广的成熟技术,为吉林省盐碱地治理提供了技术参考和依据。

经过多年探索,五位一体的“大安模式”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财税增长、生态增值的多赢目标,走出了一条从探索尝试到系统研究、再到成果集中展示的生态振兴新路径。


破“碱”生“金” (图片来源:大安融媒)

从“白色沙漠”到“新粮仓”,大安把盐碱地变成粮食安全的“压舱石”。从“白茫茫”再到“香喷喷”,一碗米饭的香气,正成为大安盐碱地变良田的“最新捷报”。

中国吉林网 吉刻新闻记者 张植塽

来源:中国吉林网

编辑:张楠

主编:曲翱   监制:陈尤欣

统筹:张燕




点喜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吉刻新闻 incentive-icons
吉刻新闻
吉林省第一权威新闻网站。
38226文章数 34174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