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此乃定数,古今皆然!
从哲学的角度来说,任何一种事物总是有对立面存在;如果消灭了对立面,这种事物就会自动地分裂成互相对立的两面。
这就如同条形磁铁,您锯掉了一极,剩余的磁铁仍然存在着互相对立的两极。任何一种事物,它是不可能独立存在的!
![]()
1390年,77岁的李善长退休后在家种地。
没想到,仅仅过了数年的时间,李善长就大祸临头,全族七十余人要被处死。当他拿出免死金牌时,朱元璋却矢口否认,并不认可,执意要杀光他和他的家人。
而这一切,都是因为一个重要的男人。为了这个男人,朱元璋操碎了心,恨不得倾其所有,拿出所有的顶级资源为他铺路。
那些有可能成为他今后障碍的人,朱元璋毫不犹豫地挥起屠刀,为他清除干净。
这个男人就是朱元璋的嫡长子,太子朱标,朱元璋寄予厚望的大明王朝未来的接班人。
而李善长,就是朱元璋认为有可能会对朱标造成困扰的“障碍”。李善长是大明朝开国功劳最大的六个功臣之首,也是其中唯一的文臣。
朱元璋将他封为文官中的最高职位。授予他丹书铁券,可以免死2次,儿子也可以免死1次。
朱元璋曾经说过: “善长虽无汗马劳,然事朕久,给军食,功甚大,宜进封大国。”
可是李善长却在年事已高的时候,面临了全家被诛杀殆尽的悲惨命运。他到底做了什么,将一手好牌打烂呢?
![]()
李善长的功与过
1354年,朱元璋在平定滁州的路上,李善长前来拜见。两人一见如故,李善长用刘邦的例子来鼓励朱元璋,相谈甚欢。
此后李善长就追随朱元璋左右,跟着他南征北战。他为朱元璋的重大事务出谋划策,还主管军队的物资供应,为朱元璋招贤纳士。
李善长虽然是个文臣,却在行军打仗上颇有心得,朱元璋多次率军征讨,都命李善长留守。
他不仅能将国家管理得井井有条,还多次成功抵御前来偷袭的敌军。同时他还能为前线将士运输物资,从未耽误过朱元璋行军打仗。
朱元璋登基后,将李善长封为太子少师,上柱国,参与决定军国大事。无论是册封后妃诸王,封赏功臣,事无巨细,朱元璋都委托李善长执行。并将监修《元史》,编写《太祖训录》《大明集礼》等书的重任交给李善长。
可以说,李善长劳苦功高,而且对朱元璋忠心耿耿,曾经是朱元璋最为信任和倚重的臣子。
在公事上,朱元璋对李善长非常器重。在私人关系上,朱元璋将自己的长女临安公主许配给李善长的儿子李祺,结成儿女亲家。
可是,随着年纪的增长和地位的提高,李善长忘记了为人臣子应该谨小慎微,开始傲慢跋扈起来。
他常常因为一点小事,在朝廷上攻击同僚。
![]()
引用《明史》中的记载,李善长乃“外宽和,内多忮刻”之人,而“忮刻”就是心胸狭隘的意思。
当然,这句话并不激进。有一个例子就能说明,李善长的一个亲信名叫李彬,他因为贪污最终被治了罪,而当时调查处理这件事的人正是刘基。
然而,这个时候李善长为了满足一己私利,漠视了明朝的法度,多次为李彬洗脱罪名,给刘基带来了不小的阻碍和压力。无可奈何的刘基只能请奏朱元璋,最终才把李彬处决。
可事情并没有完结,刘基的做法让李善长怀恨在心,想要找机会对刘基进行报复,而刘基也知道自己得罪了李善长,无奈之下只好回家避祸。
这样的事情发生多了,朱元璋对李善长逐渐反感起来。
1380年,胡惟庸案爆发。
此案前前后后历时十多年,诛杀三万多人,李善长全族七十余人之死就是因为被此案牵连。
胡惟庸的罪名是谋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