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那句调侃吗?开零食超市倒闭了还有零食吃,开药店倒闭了只能吃药。
这话听着扎心,却道破了当下药店行业的残酷现实,那就是这行早已不是闭眼赚钱的蓝海,反倒成了巨头围剿、新手慎入的红海。
![]()
先看一组扎眼的数据,全国持有药品经营许可证的药店总数已超63万家。
但是截至到2023年8月,全中国奶茶店才51.5万家,也就是说,只要你不在深山老林,哪怕是18线小城,500米内可能没有奶茶店,但一定有药店。
可按理说,随着老龄化加剧、年轻人亚健康增多,现如今应该是药店的“黄金时代”。
可现实却是,这个行业早已挤得水泄不通,有将近一半的药店都在亏损。
![]()
常山药业的财报显示,公司1—6月亏损2909万元,二季度单季毛利率仅5%逼近红线。
早年开药店确实能赚钱,但是要办的证件一长串,像是营业执照、药品经营许可证、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等,还要接入医保系统,非常的麻烦。
并且不同级别的药店,必须配备的执业药师数量也不同,仅这层门槛就劝退了不少人。
![]()
不过因为药店赚钱,所以很多人都想横插一脚,所以从那个是时候开始,“共享执业药师”的乱象就已经存在了。
2015年全国有17万注册执业药师,在药店登记的仅13万,而当时全国已有43万家药店,平均每家分到0.31个药师,这很明显是有问题的。
直到2019年3・15晚会的曝光,和2020年调整报考资格、取消中专学历报考,这乱象才稍有收敛。
![]()
除此之外,药店真正的利润密码,就是那些“不起眼的小牌子”。
那些知名药利润只有5%~15%,真正赚钱的是没名气的贴牌药,像是XX银翘片、XX阿莫西林、XX妇科洗液,甚至专利到期后的伟哥仿制药。
这些药在起名上基本就是在仿照那些大牌子。
![]()
这类药的利润能高达30%~50%,这就是为什么店员总推荐你没听过的牌子,却又是熟悉的药名。
就比如布洛芬,光厂家就有几十个,成分都达到国家标准但工艺上有明显差别。
这些小品牌一般都很少打广告,而是和药店达成共识,也就是说,药店将这些药卖出去,他们也有钱拿。
这也是这些药店主要利润来源。
![]()
比贴牌药更暴利的是滋补品和保健品。
像我们常见的鹿茸、阿胶、鱼油、钙片等保健品利润能冲到70%。
还记得早年还能打擦边球刷医保,这样就导致这些保健品商家和药店更加肆无忌惮,一个劲的给消费者推荐。
不过这些药店的的好日子在2017年结束了,国家取消药品加成、设立医师服务费,处方开始外流。
到了2021年“双通道政策”落地,也就是说药店能享医院同款报销,但这本来应该是药店的机遇,却成了更激烈竞争的开端。
![]()
首先是“数量爆炸”,多地取消药店500米、350米距离限制,2018年起每年新增3万多家药店,年增速达5%。
其次是“利润腰斩”,国家集采让刚需药价格大跳水,政府整合用量跟厂商谈判,曾经的利润药成了“平价货”。
最致命的是“连锁围剿”,这行早已不是单体店的战场。
现在的零售药店,早已是上市连锁的天下,像是国控大药房、一心堂、老百姓大药房、益丰大药房等等。
![]()
在药店行业的生死战里,连锁巨头的“价格战”从来不是简单的“比谁卖得便宜”,而是一套精准设计的“绞杀组合拳”。
这套打法的本质,是用规模化优势撕开缺口,再以全维度的系统能力完成对单体店的降维打击,前者让单体店“赚不到钱”,后者让单体店“活不下去”。
连锁药店的价格战,根基是“规模化采购”带来的成本碾压,这是单体店永远跨不过的鸿沟。
![]()
以最常见的999感冒颗粒为例,单体店从区域经销商拿货,一箱120盒,拿货价约120元,单盒成本1元,售价通常1.8-2元,毛利44%-55%。
但连锁巨头通过全国统一采购,直接对接厂家,一箱拿货价能压到84元,单盒成本仅0.7元,比单体店的拿货价还低30%。
![]()
有了成本优势,连锁的价格战打法堪称“精准狙击”,他们从不盲目全品类降价,而是瞄准“流量型刚需药”下狠手,像是感冒灵、布洛芬、创可贴这类消费者熟知价格的商品,直接按“微利甚至亏本”定价。
比如某上市连锁在华东地区的门店,把20片装的布洛芬片卖到1.9元,算上人工、房租成本,每盒净亏0.3元。
但这亏本的买卖藏着算计,消费者看到便宜的布洛芬进店,大概率会顺带买些咳嗽糖浆、润喉糖,而这些“顺带买”的商品,正是利润高达30%-50%的贴牌药。
![]()
更狠的是“赠品战术”,连锁摸清了中老年核心客群的需求,推出“满38元送鸡蛋、满88元送大豆油”的活动。
要知道,单体店根本扛不住这种成本,一箱鸡蛋成本50元,送出去10箱就亏500元,而连锁能通过厂家返点覆盖赠品成本,甚至还能赚吆喝。
![]()
有开药店的网友表示,“以前我家店门口每天有二十几个老阿姨买药,对面开了益丰大药房后,她们全去领鸡蛋了。我总不能也送鸡蛋吧?卖三天药赚的钱,不够送一天鸡蛋的。”
由此可以看出,这样的活动对一些药店的冲击有多大。
![]()
更雪上加霜的是电商冲击,京东健康、阿里健康能买药还能刷医保,年轻人线上购药成习惯,线下门店的客流被进一步分流。
说到底,中国没有永远的蓝海。药店从“高门槛红利行业”变成“内卷红海”,不过十来年。政策收紧、连锁围剿、电商分流、利润压缩,每一道坎都能绊倒新手。
![]()
因此不少在行业内的人都给大家忠告,如果家里没人懂医药,没行业资源,别碰这行。
与其冒着“倒闭只能吃药”的风险,不如做点更实在的生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