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想要把一件事做好,是需要专业的;我们需要把事业做好,是需要专业化的——我想这个逻辑是没有问题的。但现在的问题在于,我们到底应该怎样培养一件事的专业度和事业专业化?这其实既是一个理念问题,也是一个方法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实践问题。它不仅仅关乎认知,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实践去达成结果。
前几年,这个话题曾经比较流行。而近几年,随着全社会专业化程度的逐渐成熟,这个问题似乎变得没那么突出了。不过现在看来,对年轻人来说,对一些新的事业而言,它仍然是非常需要被重视的内容。因此,我们不妨把这个问题再明确一下:我们研究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通过专业化的培养,来促成事业的成功。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讨论几个方面:第一,在当今这个时代,“专业度”这个词应该怎样理解?第二,怎样去培养专业度?第三,事业的成功和专业度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第四,除了专业度之外,事业的成功还需要哪些因素?最后,结论和建议。
![]()
一、什么叫专业度?
“专业化”、“专业”这些都是大家常见的词。“专业”就是指在某个领域里面,要达到的一种能力要求。所以我们通常会说,在这个领域很专业,或者在这个领域不专业。“专业”往往指的是聚焦到什么程度、形成什么样的能力。它通常跟技能有关,跟工匠有关,比如说跟科研、跟职业有关系。比如说过去,凡是涉及到人的技能,都会谈专不专业。早期像是做钳工、做瓦工,这都是技能型的;后期也包括做科研、做设计。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当初林徽因和梁思成,他们两个搞建筑设计。本来梁思成是搞建筑史的,而林徽因是搞建筑设计的,因为她比较灵巧,又熟悉中国古建筑的特点,所以她的很多输出都强调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比如人民英雄纪念碑,就是她参与设计的。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梁思成的理论功底更深一些,林徽因的实践应用更深一些。所以梁思成是院士,我记得林徽因应该不是院士——这就是他们之间的差别。但是,他们两个都可以称为专业人士。
现在的“专业度”指的是什么?指的就是专业的程度。比如我们念书,有小学、初中、高中,我们称之为学历层次;高中之后是大学、研究生、博士,这是学历上的差别。其实专业度和这个很相似,就是要区分你在同一件事上达到什么程度。专业度我笼统来讲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个叫基本要求,就是合不合格;第二个是较高水平的要求。比如说我们过去讲,去找老师学徒,能不能出徒,那就是看能不能达到基础性要求。能达到技术要求,就出徒了;但如果连技术要求都达不到,那就不能出徒,说明专业度不够。当然,“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专业度在更高维度上,其实是强调个人的修为和个性——这是我们做的分析。
二、专业度和事业成功之间的关系
一般来说,专业度比较高,在竞争过程中会有竞争优势;专业度比较高,也容易促进事业成功——这个基本逻辑是能够看得到的。
比如说,在我国早期企业管理的过程中,大部分的企业家都是政府官员,他们是行政管理者,而不是专业度高的管理者。他们对市场机会的理解、对顾客的理解,达不到很高的专业程度,所以早期的企业做得都不太好。如果从专业度的角度讲,日本做产品的专业度就很高,他们用精益生产、4S管理、质量管理,使日本的产品做得很精致。正因为专业度高,日本的企业做得很好。但如果从企业发展角度、从战略角度讲,日本人在战略方面的专业度是不够的。比如他们对局势变化的把握,特别是对资源的掌控能力,日本是做得不够的。日本总体是一个战略失败的国家,它是技能型国家,而不是战略型国家。美国恰恰相反,它是一个创新型国家,但很难形成那种质量极致的东西。所以从这能看得出来:凡是需要精细活的,日本就做得很好。
从这也能看出,专业度需要区分不同的领域,不同领域有各自的专业水平。我们国家的专业度主要体现在数量大、规模大——凡是需要规模的地方,我们都能做得很好。把人组织起来,我们的组织专业度非常高;把产量做大,我们的规模专业度也很高。比如做咖啡,美国有星巴克,而我们有瑞幸咖啡、库迪咖啡,规模都很大。这说明我们是有做规模的专业度的。所以,事业成功跟专业度有关系,关键在于这个事业处于什么阶段:如果处于需要做精的阶段,那么精细化专业度就很重要;如果事业需要做大,那么规模化的专业度就非常关键。
因此,一个企业需要不同的专业人士,共同支撑企业的发展。这就是为什么企业到一定阶段以后,必须要有相应的人才匹配。比如说前两天小米开除了王腾,他就是品牌专业度很高,但保密专业度很低,最后就被开掉了——这就是他的问题。所以我们的结论就是:不同的事业需要不同的专业度,不同的阶段也需要不同的专业度。这就是我们的基本结论。
![]()
三、我们应当怎么培养专业度?
培养专业度,第一个是需要自己努力,长期在一个领域耕耘,熟悉各个细节和技能。比如说要练写作,就要大量阅读文章,才能有写作的专业度,得大量练习;要写书法,也必须经过大量书法练习,才能形成专业度。
我记得以前有个故事,讲的是要想成为钢琴家,得在琴凳上坐满3000个小时——这就是对专业度的时间要求。但专业度仅仅靠努力是不够的,还要有标准,要有老师的指导。因为老师能解决两个问题:第一,朝什么方向努力;第二,离最好的差距是什么?因为自己努力,往往是看不到差距的,只能知道自己每天怎么进步,但如果自己摸索,可能会走很多弯路。所以以前有本书叫《刻意练习》,它主要讲刻意练习是成功的法宝,提出了四个因素:第一个,一定要找一个可以持续练习的领域;第二,找一个好老师指导你练习;第三,在这个领域里不断地练习以提高能力;最后,还要有纠错机制。这就是专业度培养的几个方面。
因此,专业度没有努力不行,没有老师指点不行,没有高人指点也不行,必须得有一套评价体系,才能促使专业度不断提升。所以如果我们看一个组织的发展,有的是需要质量的专业度,有的是需要规模的专业度,还有的是需要顾客服务方面的专业度——这就需要去研究哪方面应该怎么做。我记得春秋战国的时候有很多公子,叫“四大公子”,比如孟尝君、春申君,还有信陵君、平原君,四大国魏国、楚国、赵国和齐国,他们都做到了养专业人士。但他们为什么做不成大事,比国王要差、比当时的秦国要弱?就是顶层的专业度不够——他们能把“士”养起来,但具体要干什么却不清楚,所以往往干的都是鸡鸣狗盗之类的事情。这是特别要注意的问题。
![]()
四、事业成功除了专业度还需要什么?
按照我们前面的分析,事业成功确实需要专业度,因为专业度能把每一件事做好。但我们更需要的,是把不同的专业度整合起来,形成综合性的专业度——这就是最近最流行的一个词,叫“体系化运作”。所谓体系化运作指的是要有不同方面的做法,把它们有机结合起来。这里面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中国在援助巴基斯坦时出售的歼-10C飞机。歼-10C从性能上讲属于三代半,而法国的阵风飞机属于四代半,但三代半的飞机最终却能够对抗四代半,靠的主要就是体系化作战——这就体现了顶层运作的重要性。
因此,要取得成果,首先需要专业度,需要整合不同的专业人士,所以人力资源非常重要。其次,还需要把不同的专业度整合在一起,形成体系化优势、集成优势——这就是我们要探讨的核心问题。懂得了这一点,事业才可能真正成功。所以我们至少可以说,能力是分层次的、分层面的,我们称之为“层面发展的理论”。这是我们首先应当看到的一点。懂得了这个以后,也许我们就能够把我们的事业越做越好。
五、结论和建议
通过我们对专业度和事业发展关系的分析,我们至少可以得出两个结论。
第一,专业度是人的立身之本,专业度是专业的评价标准,专业度对事业发展必不可少。
第二,事业成功需要不同的专业度集合在一起才能实现,单靠某一个专业度是不够的。因此,过分偏专的人往往很难做成事业,就是因为他缺乏开阔的视野和通盘考虑、顶层设计的能力——这就是对专业度的正确认识。
为此,我们提出两个建议。
第一个建议是给学生提的。我们以前有一个说法,就是要学会培养专业度。“一学为主,兼学别样”。“一学为主”就是一定要在某个地方有专长、有专业;“兼学别样”就是也要有周围相关专业度的考虑。所以我们提倡培养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其实就是把专业度的概念说清楚——既要培养孩子的专业能力,还要培养他们比较全面、整合不同专业的能力,这一点家长和老师必须注意到。
第二个建议是给企业家或其他领域人士。要想把事情做成,就必须学会使用专业人士,还要学会使用不同的专业人士,最终形成专业的组合,实现专业的集成,从而达到专业化的目的——这就是我们今天谈到的最主要的结论。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