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岛市博物馆,有一块看着像“蓝色石头”的文物,去逛的时候要有运气,因为不经常展出来。
就这么一块带着些坑洼,毫不起眼的物件,扔在地上大概都不会有人捡,却是国家一级文物。
![]()
图片来源青岛博物馆和官网
馆方的柜子里标注的是“玻璃”,但我查官网却是“琉璃”,这就要了解真正的古代玻璃制造工艺了。
它出土于山东即墨古城,是仅次于江都王刘非墓出土的大型玻璃制品。更重要的,是它来自战国时代!
战国时期的中国玻璃,一个最鲜明的技术特征就是“铅钡材质”,这与同时期地中海地区流行的钠钙玻璃,走了完全不同的技术路线。
它的特点是色彩绚丽,有蓝、绿、黄等多种颜色,但缺点是质地比较脆,耐热性差,所以多用来制作珠子、壁、剑饰等装饰品和礼器。
![]()
而“琉璃”这个词,在古汉语里很多时候指的就人造的、有光彩的宝石替代品,也是一个统称,意义比现代的“玻璃”更宽泛也更高贵。
把这件磬称为“玻璃磬”,恰恰点明了它作为礼器而非普通器物的崇高地位。
它长33厘米、宽14.5厘米,经科学检测显示,其二氧化硅含量达37%、氧化铅含量31%、氧化钡含量19%!
这是典型的高铅钡硅酸盐体系,也证明了战国时期已经具备成熟的玻璃制造技艺了。
![]()
我之前也犯过同样的错误,深感惭愧!
那时候以为,玻璃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从西方大量传入中国的,现在明白那是钠钙玻璃,而本土早就有另一种技术了,当然称为“琉璃”也行。
而所谓的磬,很多人都在书上或电视里看过,就是一种古代的打击乐器,风格各异,大多是连成一排组成各种音律。
常见的磬是石头做的,声音清脆。而更讲究的就用玉石或青铜,那不仅是乐器,更代表着身份和权力。
可眼前这件偏偏是玻璃所做,那可真是闻所未闻,难怪定为国宝!
![]()
此文物的颜色是一种幽幽的天蓝,不像现代玻璃那么透亮,反而有点朦胧感,但看起来更有感觉。
表面还能看到一些小小的气泡,不规则地分布,这正是它古老身份的证明。
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烧造这么大一块完整的玻璃,技术难度高得吓人。那时候可比美玉还要稀罕,绝对是顶级奢侈品,只有诸侯王那一级别的人物才用得起。
它说明古人已经不满足于天然的材料,开始探索和创造新的人工材料,并且敢于把这些用在最重要的礼仪活动上。
![]()
其实越是了解我们的古文化,就越会觉得它深不可测,常常打破我们固有的想象。
很多我们以为是近代才有,或者是西方传入的概念和技术,仔细一翻老底,会发现祖先们早已有了自己的探索和答案。
比如宋代的“双动式风箱”,掌握热效率的原理,比西方工业革命还要早了几百年。还有大量青铜器使用的“铸焊法”,其实就是高温熔化金属然后浇注对接的焊接技术。
![]()
被中香炉
再比如西汉时期的“被中香炉”,不管怎么转动都不会翻,其实就是陀螺仪原理。
所以,中华文明的深度不只体现在诗词书画里,过去我们因为种种因素没有珍惜那些大量失传的技术。
而现在,这种情况再也不会发生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