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月笙的文人缘,黄炎培落魄到卖字画,杜月笙偷偷买下2000大洋

分享至

被称为“三百年帮会”第一人的杜月笙,做过绑架暗杀,开烟土行开赌场,欺行霸市的恶事做得不少,他虽生得文质彬彬,高瘦孱弱的模样,但那时候的旧上海,没人敢在他的慈眉善目之下撒野。

杜月笙刚进黑帮的时候,和其他的青帮兄弟一样爱穿着短打;和黄金荣、张啸林建立了三巨头之后,又开始用钻戒名表之类的奢侈品装饰自己;后来他的夫人姚玉兰道:“上流社会的人是不屑于戴这些东西的。”杜月笙终究还是将这些东西卸了下来,穿上了一身素布长衫。甚至在死前,他都对自己的儿子交代,给他穿上一件长衫即可。



杜月笙即便在大夏天都要穿着长衫,且每一粒扣子都要扣好,所有门徒都不允许衣冠不整。很多人都说杜月笙为了附庸风雅,夏天穿着长衫将自己地痞流氓时期的纹身给遮住。其实,仅仅从长衫一事,我们可以看出杜月笙的人生态度。

长衫不似西服,男人穿上之后行动并不便利,也迈不开大步子。看起来守规矩、斯文、有礼节,在那个时代便是文人的象征。这不仅让文化人和流氓地痞区别开来,也和种地干苦力的劳动者区分开来。

杜月笙出身贫寒,到了夏天玩伴们大多衣不蔽体,只有杜月笙一定要保证衣服整洁干净。后来到了上海,来到了黄公馆,杜月笙依旧保留着这种习惯。

这种对细节的较真,是杜月笙自律自强的象征,他需要别人的尊重,首先就要尊重自己,不让自己堕落。

文化人,就是杜月笙想要向外人展示的一面。

杜月笙文化程度到底有多高,反正刚刚开始,他确实大字不识一个,后来为了结交文人雅士,他逼迫自己学字,以听评书看戏剧的方式学习历史,坚持看报了解时事。

另外,无论杜月笙多忙,他每天都要抽出时间来练字作画。





杜月笙在书画上并没有多大的天赋,贵在天天苦练,有人说他附庸风雅,当风雅成为每天生活的一部分,其实就谈不上“附庸”了。

杜月笙不仅仅对于自己的外貌着装严格要求,也希望内外兼修,他做不到出口成章,就尽量少说话。就是这样,几十年如一日,杜月笙从大字不识一个的小混混到能和章太炎聊上几句的杜先生。

章太炎是民国初年的学术界大拿,他涉猎广泛,治学严谨,著作颇丰,是个正经的文化人。然而文化人也有办不了的事儿,出了文化圈子,章太炎不过是一个穷酸书生,买账章太炎的人就不多了。有一次章太炎的侄子在上海法租界和因房产问题和人起了纠纷,对方势力很大,蛮不讲理,章太炎的侄子被逼的没有办法只能请名气颇大的叔叔出面调解。狂傲的章太炎满口答应,心说自己一出面,对方肯定会知难而退,却没想到亲自来了上海,对方根本不买他的账,章太炎是碰了一鼻子灰,好不尴尬。这时有人对章太炎说:“上海滩法租界的华人没有不给杜月笙面子的,你为何不去找找他?”章太炎心说自己和杜月生素不相识,对方肯出面帮忙么?但骑虎难下,揽了这档子事儿,又不能打退堂鼓。于是章太炎写信给杜月笙,请求杜月生帮忙解决此事。

对于此事,章太炎本人是不抱有多大期望的,只是尽人事听天命。却没想到杜月笙接到了章太炎的书信,感到十分惊喜。他没想到像章太炎这样的学问大家也知道自己的名字。于是亲自出面,动用关系妥善解决了这一纠纷。办完了这事儿,杜月笙还亲自跑到苏州拜访章太炎,告知事情已经圆满解决,并感谢章太炎看得起自己。二人交谈甚欢,临别时,杜月笙偷偷的一张支票压在了茶杯下面,当作见面礼赠与章太炎。

章太炎这时候正是不如意的时候,兵荒马乱的时候文章著作并不值钱,搞学问的也离不开柴米油盐,杜月笙这笔资金来得好似雪中送炭,正是时候。从此章太炎就和杜月笙攀上了交情,两家人也有了往来。

杜月笙为何对章太炎高看一眼?

很多人可能不解,杜月笙为何如此高看章太炎,帮了忙后还亲自上门道谢,感谢对方看得起自己。这其实和杜月笙的出身有关。

杜月笙之自幼父母双亡,先后由继母和舅舅抚养长大。到了十四岁,就托关系进入了青帮,到黄金荣的公馆做小跟班。后来因为他机灵能干,逐步的成长为上海滩一手遮天的头面人物。可当杜月笙步入上流社会,他发现很多人私下仍然看不起自己这样的土包子。杜月笙深知自己的短板,十四岁就给人当跟班的杜月笙缺少的是文化底蕴。一个人越缺少什么,他就越在意什么。所以金钱、权利、地位他都有了,他缺少的就是人们对他的认可,一些艺术大家对他的认可。他希望人们叫他杜先生,而不是杜老大,他也渴望人们是从打心底尊敬自己,而不是表面。

所以当杜月笙接到章太炎的书信时,是十分欣喜的。帮忙后反而上门道谢,这事也就不难理解了。



章太炎和杜月笙的交情和杜月笙名字的由来

杜月笙和章太炎攀上交情后,机敏的杜月笙发现章太炎的生活并不如意。于是杜月笙总是找机会给章太炎送这送那,借此接济经济上不太宽裕的章太炎。而章太炎也投桃报李,给杜月笙在形象和学问上“包装”,将杜月笙打造成“文化人”。一次两人闲聊,谈到了杜月笙的名字。章太炎随口问道:“你起名月生两个字有什么特殊的含义么?。”杜月笙回答说:“出生时正值十五月圆,因此起名月生”章太炎思考了一下,说你这名字虽好,但太缺少内涵,又少了几分儒雅。不如改名“杜镛”,字“月笙”,这名字出自《周礼》:东方之乐谓笙,笙者生也;西方之乐为镛,镛者功也。故取名为镛,字月笙。改字不改音,你也不别扭。杜月笙虽然似懂非懂,但心知章太炎一定是为了自己好。于是满口答应,起身鞠躬行礼。从此改“月生”为“月笙”。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