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时我们想写个文章时,会不会习惯性觉得需要一个题材。要是脑子里没有现成的题材,就会想去找一个题材。但有时候因为变通能力不够,所以即使看到题材、面前堆满题材也会忽略或无法下手。
那么这样的情况时,可以试着换个方式。即先确定一个想法,也就是你的一个观点。根据我自己一直写下来的经验看,大多类型的文章其实都可以先有一个观点。只是这个观点的说法不同,或展现方式不同。也可能把这观点说成是文章要表达的用意、主题、中心,或是某类情感等。
![]()
你可以随便想一些有印象的文章,不论是亲情,随笔,小说,是不是觉得看完后,都能从中找到作者试图表达的一个或多个用意。
这个用意也可以理解为作者试图要表达的一个观点,那么我们写前,也可以先去确定这个观点。当文章第一步有了观点,接着就只是叙事方式、修辞语言和细节之类的问题。
有时候你不知道要写什么,觉得脑子空荡荡的,或是看到一个题材一个现象想要写点什么,却不知如何下手,脑子混乱,理不清头绪来。这原因就说明你在总结、分析、提炼观点上还欠缺。
这观点,有时会成为文章的一个起点。先确定下来,就能有后续的行动。分清了这个,以后想到或看到什么题材却不知怎么写时,就集中思考,去从中提炼一个有价值或有意思的观点出来。如果你觉得观点这个说法太空泛或不够准确,那就想出一个你要表达的用意。
拿随笔来说,看起来写得随心所欲,其实你回头去翻,也会发现有一个观点在其中。例如我的《不晚,在老去之前》,是随意写一个朋友想自考又嫌自己三十多岁不年轻了而犹豫不决的事。
本来,这只是个“事”,就事写事就行了。但先确定为什么要写这个事,这个事能体现个什么东西出来?于是,也就是先确定了观点。我对这件事的观点是“不晚,在老去之前你想做任何事都可以去做。”
确定了这个要表达的东西,于是先讲事,再总结完善自己这个观点,一个小稿就轻松成型了。例文如下:
不晚,在老去之前
文/萱小蕾
朋友人到中年,想去考个学历证书。他问我:“30多岁是不是太晚了?即使考过有文凭了,这把年纪再去找工作,文凭好像也帮不上什么忙……”我说那就不考呗。朋友纠结:“可是那个考的过程能学到东西。就算对工作没用,也能提升自己。”我说那就去考呗。朋友不乐意了,说你这不等于没建议吗?
其实,我想说的是,你那么想做的事,为什么要先考虑做了是否有用呢?既然你都认为结果不重要,过程更享受,那说明是真的想做这件事。如果这样,就不用计较是不是晚了是不是有用。
我们经常做很多无用的事,但做这事的过程中,我们是愉快的,做完后也是不后悔的,这样就行了。
想来,我们多数人都是这样的。年轻时没做的事,不年轻时还在耿耿于怀或是醒悟后想做,却又觉得有点晚。于是犹豫不决,左右为难。
这样的时候,我们也许可以反省一下:这么想做的事,只因为自己不年轻了就放弃、会不会遗憾终生?
比如,想重新去爱一个为自己付出过很多的人,就不能只是猜测她现在可能不爱自己了就不去表白。有些话想说了一定要说出来,有些想找的人、想爱的人也一定要去行动。虽然结果不一定如愿,但至少行动过,老去时才不会太遗憾。
那么,当你发现有一件事一直想要去做,就暂时忘记自己多少岁,无论明天会发生什么,无论是否有把握,都需要去试一试,并且马上行动。
其实很多事情,只要做过,或多或少都会有成绩或收获。某天你也许会被人问:“你这么有天分,为什么不早一点开始做?如果早一点开始你现在一定更厉害!”你听了,的确会后悔没有早点开始。但是退一步想,你好在还是行动了,在那个你觉得有些晚的时候行动了。如果那时觉得晚了就放弃,你肯定没有后来的收获。
所以,只要我们还活着,还有下一刻,就应该想到就去做。
只要开始,一切都不晚。去爱一个想爱不敢爱的人;向一个暗恋很久但迟迟没表白的人袒露心声;向父母当面表达爱意;完成一个耿耿于怀的梦想;学一项全新的技能;去一个一直想去的地方;吃一种一直想尝试的食物;买一件梦寐以求的物品……
是的,就是这样。此时改过不晚,此时道歉不晚,此时出发不晚,此时努力不晚,此时思考不晚,此时行动不晚。
也许行动了也是没有收获的,但是不行动是百分之百没收获的。所以,行动永远是王道。一切都不晚,在我们老去之前。【完】
因为现在是示范确定观点即可成文,所以关于这个文章的成稿具体分析,暂时不提。可以我贴得比较快,可以只看个大概,也可以下去了再看。
你只需明白这个方式是先确定观点,然后就可以以这个观点来添加事件血肉。写的过程中,无论是有事例,还是没事例,都是围绕着表达这个观点就成。
亲情文也一样,也可以先确定一个观点。比如我写的亲情文:《妈,抱一下》,看这个标题,是不是没什么观点的样子。但写之前,其实心里也有意图,也可以说是观点。要表达的观点就是“多跟亲朋好友来点身体接触亲密接触,也是沟通联络和表达感情的好方法。”
例文如下:
妈,抱一下
文/萱小蕾
我是个不会撒娇的人,从小就口舌笨拙,不懂得如何跟人亲近。亲朋好友见面,大家在拥抱、拉手寒喧热烈温情时,我只是怯怯地或是尴尬地站在一边。
除了恋爱对像,我也本就不习惯和人拥抱。再亲近的闺蜜女伴,也不习惯跟她们拉手搂肩。仿佛天生跟人带有一种疏离感,有情有义也都只是在心里或是话语间。即便是话语,我也法不喜欢讲的太深情和感人。幸运的是,这样的我,还是拥有爱我的亲人、亲如姐妹的挚友。
回想小时候,小病小疼时的我也不常哭闹,平时更不会找父母撒娇耍赖要某样东西,也不用撒娇示好来达到某种目的。看着姐姐亲爸妈的脸或是扑到他们怀里时,我心里也希望能那样的。但若不是父母主动,我似乎极少做出这类亲昵的举动。
仿佛就是那样沉默地乖巧地、不擅长表达地长大了。跟父母的关系一直很平和,没有大吵大闹过的矛盾,也没有那些亲亲抱抱的热烈密切。
跟父母出去散步或去某个地方,也总是一前一后或是并排的走,不会主动去挽住他们或牵手。直到后来某一天,突然发现他们身板不再那么笔直,走路不再那么利落,发丝间有了灰白色,心里开始泛了酸楚,终于不经意的上前挽住他们的手臂,依着或是扶着一起走。
那样的感觉,原来那么好。想必小时候,他们牵着扶着我们时,也会如那般内心温润,眼里潮湿,胸腔里似有暖流来回。那些撒娇和亲昵的举动,原来一种相亲相爱、相依相扶的亲情流露和表达。
而我一贯的平静和冷静,一定让父母一直觉得我不易亲近。母亲也曾说过,我是个适合独自生活的人,总有种身心都不容人侵犯的距离感。其实,我想我也只是不懂得身体语言的重要性。我会尊重他们,会懂得孝顺的孩子应该和父母和颜悦色说话,懂得照顾,却不懂亲情友情里,有时候也是需要拥抱和牵手的,是需要用身体去表达喜爱的。
如今的我,开始习惯见到久别或是喜欢的亲朋好友时拥抱对方,或是任由对方拉着手说些贴己闲话。跟父母出门时,也会自然挽住他们或是搂着他们的肩。出门多天回来后,则是会扑过去抱抱父母。礼物不重要,问候也其次,一个拥抱表达的热情和想念、牵挂和爱意,的确是够力度的。
如果你也是木讷或是内向的、是不习惯用身体表达爱意的,那么也要早些试着跟父母亲朋拥抱或拉手。或许当母亲在厨房里忙碌时,你也可以跳出来说:“妈,抱一下。”
我想那样的瞬间,妈妈是会觉得更幸福的。(完)
这个要表达的想法,就是你写这个文章最终要表达出来的意思,我把它们综合起来归类为观点。至于标题,你可以直接把观点展示在标题上,也可以藏起来。像这个亲情文的标题,就是藏起直接观点,而是像用一个写小说的方式展现的。
写小说,我们不直接说观点,比如写哪个人,标题就《王二》,《李三》直接来就好。但作者想表达的观点用意,其实也是藏在字面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