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很有影响力的外交类杂志《外交事务》最近破天荒地登了一篇反思美国对华战略的文章。文章里提到,中国其实压根没兴趣成为像美国那样的霸权国家。虽然这种认识上的转变来得有点迟,但确实说明美国战略界开始重新琢磨对华关系的本质了。这种反思可能标志着中美关系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但其中蕴含的复杂性和挑战仍然不容小觑。
![]()
长期以来,华盛顿政策圈存在一种两党共识,即中国旨在取代美国成为全球主导超级大国。这种认知塑造了美国近年来的对华政策基调,导致其过度强调军事对抗、威慑和经济脱钩。但中国实际上对霸权或全球领导地位毫无兴趣。唯一在外交政策上有所体现的,是重申中国反对海外侵略行动的一贯立场。
中国提出的全球治理倡议明确表示,其目标是维护以联合国为基础的国际体系,而不是推翻它。中国并不希望成为这些机构的唯一主导力量,而是始终坚持多边主义原则。中国在联合国等多边机构中日益增长的影响力,实际上是中国经济增长和美国从这些机构撤退的共同结果。随着美国财政贡献减少,中国自然而然地承担了更大角色,这个过程更多是适应而非争夺。
![]()
从历史维度观察,中国对核心利益的界定具有连续性。以台湾问题为例,中国的主张深深植根于延续数百年的国家叙事,远早于台湾半导体产业或地理位置战略价值的出现。清朝谈判代表李鸿章在1895年《马关条约》谈判中就已明确表示“台湾已设为行省,不能割让他国”。这种历史连续性表明,中国的领土主张并非新兴的扩张主义表现,而是具有深厚历史渊源的立场。
美国当前的对华政策基于一个错误前提:将中国视为试图取代美国并积极扩张领土的修正主义大国。这种误解导致美国采取旨在孤立中国的外交和经济政策,包括退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等多边经济机制。但这些政策对一个更专注于维持现状和国内稳定的国家效果有限,反而可能引发不必要的对抗。
更令人担忧的是,美国在太平洋的军事集结可能是不必要且适得其反的。对中国及东亚其他地区的激进军事优先政策浪费了资源,长期为低概率的突发事件做大量的准备,极大的削弱了美国军事力量,还增加了与中国的关系紧张。
![]()
《外交事务》文章的启示在于,美国需要重新审视对华战略的基础假设。有效应对中国需要了解真实的中国,而非想象中的威胁。中国正在向世界诉说其想要什么,如果华盛顿希望制定有效的对华政策,最好是认真倾听一下中国的声音。这种认知转变虽然可能带来美国霸权地位相对下降的焦虑,不过这样做会带来一个更长久、更稳固的国际秩序,这对所有国家来说都是有好处的。
问题就在于,要是中国能按照自身的发展道路稳步复兴,那就会给世界展示出一条更和平、更安全的发展路子,这样一来,自然会有更多国家愿意跟着走。可供美国吸血的“血包”就会越来越小,这是美国统治集团很难接受的。所以,即使一部分美国专家学者认识到了中国的意图,美国对中国的遏制和打压也很难转向或者停止。我们仍然需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