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屏幕亮起,微信弹窗显示,「XX 老师硕博群有一条新消息」;
心跳猛地漏了一拍,明明外面烈日当空,却瞬间冰冷得泛起一身鸡皮疙瘩。闭眼,深呼吸,平复心跳,点开微信图标右上角那个红点——
「假期离校注意事项......预祝大家国庆快乐」
关掉屏幕,为自己刚才「惊弓之鸟」般的应激反应感到好笑,又有点无奈;
——明明已经毕业那么久了,怎么还是走不出来呢?
「原生课题组创伤」
去年某档脱口秀综艺节目中,一个段子火遍了全网;
「家庭幸福的人不会叫原生家庭,就叫家」。
![]()
图片来源:网络截图
的确,每当用到「原生家庭」这个词,后面跟着的往往都是「创伤」;而对于千千万万在读硕博、前硕博和准硕博来说,自己的「原生课题组」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
图片来源:小红书
那些身处健康友好课题组的朋友们或许也很难同感,究竟是什么经历能给一个普通的硕博生,留下生理本能的应激创伤。
社交媒体上有网友分享了自己结束硕博生涯后的「创伤后应激障碍」—— 不敢接电话,因为曾经最爱给 ta 打电话的是导师......
![]()
图片来源:微博 @PITD 亚洲虐待博士组织
再看评论区,「精神衰弱睡眠障碍」、「焦虑暴食」、「强迫症严重」,甚至连看到类似导师的穿衣形象、听见学校所在地区方言都会感到痛苦 ……
![]()
图片来源:微博
我国非著名文豪学霸君曾说,「幸福的课题组都是相似的,不幸的课题组各有各的不幸」;即便原因往往并不相同,那些「原生课题组」却又总能平等地为硕博生们带来同样难以愈合的创伤。
最常见的创伤自然是来自于「万恶之源」——一个不称职、不负责、不尊重人的导师。
![]()
图片来源:知乎
作为课题组的领头人,一个正常的导师自然应当致力于规划决策前进方向、合理分配科研资源、尊重培养组内成员等,最终的目的是推动全组的发展,解决更重大的问题;
但有些导师早已忘记了自己作为一个老师、一个科研人的使命 —— 课题组?不过是玩弄于掌心的私产罢了。
即便这么多年过去,学霸君依然忘记不了那位让学生「坦坦荡荡叫爸爸」的导师王攀,和他被逼自杀的学生陶崇园;
![]()
图片来源:搜狐新闻
还有陶崇园之后那一位又一位无法忍受导师长期带来的压榨和痛苦,用自己的生命为代价「逃离苦海」的学子们……而如此创伤造成的代价,甚至连「治愈」都无从谈起了。
![]()
图片来源:搜狐新闻
还有的创伤,来自于那些畸形的课题组制度;
![]()
图片来源:微博 @PITD 亚洲虐待博士组织
可笑的是,不少朋友估计并不会对这样的案例感到陌生,甚至光是学霸君报道过类似的情况都不在少数了 ——「做够 4200 个实验再毕业」「延毕并不少见」「还不是你自己不努力」……
![]()
图片来源:生物学霸往期报道
虽说这年头「卷工作量」已成为学术圈无法扭转的常态,但什么样的工作量配什么样的成果,什么样的文章能送学生毕业,这样的信息完全是公开透明的 —— 是常态还是压榨、是奋斗还是 PUA,一眼就能看出来。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年末 Nature 发布了一篇名为「科研毕业生心理健康危机背后」的调查报告,调查显示,「受到导师过于严厉的批评或责骂」,以及「被抱有不合理的期望」,正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中最有害的两个方面。
![]()
图片来源:
Nature
除了以上两种之外,还有些创伤可能来得更隐形、更缓慢:科研方向落后、实验条件堪忧、组内勾心斗角 …… 可每当察觉到时,事态已经发展到了「温水煮青蛙」的地步;
![]()
图片来源:知乎
但更可怕的是,在这个优绩主义蔚然成风的当下,所谓的「课题组创伤」往往是不被「允许」的——甚至那些吃尽了科研圈红利的「成功者」还要到头来大肆指责;
「是你没有足够的科研能力」。
这不是你的错
如果你也在经历以上类似的事情,学霸君想大声地对你说:
请放下对自己的怀疑,这一切都不是你的错。
2018 年的一篇研究明确指出,发生在高校、实验室等学术环境当中的霸凌概率就是高于其他工作场所的;
![]()
图片来源:Taylor & Francis
而另一篇评论指出,「主要是因为实验室负责人对他们的学生拥有如此大的权力,才导致学术环境成为毒行为的温床」;
「高校以学术自由的名义采取不干涉的对策,这使得几乎没有人能对那些令人发指的行为进行任何制约」。
![]()
图片来源:
Nature
而那些指责、批评你「是你自己你能力不足」的说法呢?
巧了,就在今年年初,
Nature上的另一篇文章指出:「那些反复劝你坚强、坚韧起来的人,实际上是在掩盖有毒的实验室环境」。
![]()
图片来源:
Nature
文章认为,虽然「坚韧」这种品质是面对科研事业中的失败、拒斥和激烈竞争时必须培养的技能,但学术界的文化逐渐滋生出了种种对「坚韧」的有害误解,例如暗示科研人应该在有毒的环境中「坚持下去」。
「与其教人们如何躲避砸向他们的石头,不如从一开始就不要扔石头」,维也纳大学教育平等研究员 Roman Zviagintsev 说到。
请记住,真正的坚韧并不是「穿着盔甲去工作」,也不是以牺牲心理健康为代价死守目标;相反,它是关于「在面对挫折和失望时做出冷静、有意识的决定」;
至于那些站着说话不腰疼的人,无非是为虎作伥罢了。
行文至此,学霸君想起真著名文豪余华老师曾说;
「永远不要相信苦难是值得赞美的,苦难就是苦难,苦难不会带来成功,苦难不值得追求,磨炼意志是因为苦难无法躲开。」
如果你的课题组带给你的只有压力、焦虑、自我怀疑、「创伤」和旷日持久的 PTSD,那么不要再有一丝一毫的犹豫,是你的课题组有问题——
如果你每逢组会就焦虑失眠、担惊受怕,一份 ppt 改到昏天黑地,那不是因为你能力不足,而是你的导师对你作出了太多的无端指责;
如果你时常觉得明明拼尽全力却远远达不到导师规定的科研目标,那不是因为你不够努力,而是你的课题组制定了不合理的框架与方向;
如果你已经竭尽全力向师兄师姐主动示好,却还是被孤立、被忽视,那不是因为你令人讨厌,而是你的同门根本不懂尊重他人 ……
最重要的是,请一定不要试图用自己的学业、前程、身心健康乃至生命去试图「对抗」「改变」这些本就不公的现实;但凡有机会就尽快逃离得远远的吧,即便没有这样的机会,也至少保护好自己——
既然都叫「原生课题组」了,那它就真的没那么值得留恋。
参考资料
1. Keashly, L., & Neuman, J. H. (2010). Faculty Experiences with Bullying in Higher Education: Causes, Consequences, and Management. Administrative Theory & Praxis, 32(1), 48–70.
2.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5-00383-x
3.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7-024-02457-z
4.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nbt.4089
5.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3-03951-1
题图来源:图虫创意
我们长期为科研用户提供前沿资讯、实验方法、选品推荐等服务,并且组建了 70 多个不同领域的专业交流群,覆盖PCR、细胞实验、蛋白研究、神经科学、肿瘤免疫、基因编辑、外泌体、类器官等领域,定期分享实验干货、文献解读等活动。
添加实验菌企微,回复【】中的序号,即可领取对应的资料包哦~
【2401】论文写作干货资料(100 页)
【2402】国内重点实验室分子生物学实验方法汇总(60 页)
【2403】2024 最新最全影响因子(20000+ 期刊目录)
【2404】免疫学信号通路手册
【2405】PCR 实验 protocol 汇总
【2406】免疫荧光实验 protocol 合集
【2407】细胞培养手册
【2408】蛋白纯化实验手册
【2501】染色体分析方法汇总
【2502】国自然中标标书模板
【2503】WB 实验详解及常见问题解答
【2504】DeepSeek 论文写作常用口令
【2505】中国科学院期刊分区表(2025 年最新版)
【2506】期刊影响因子(2025 年最新版)
【2507】130 种实验室常用试剂配制方法(附全套资料)
【2508】常见信号通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