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王大妈总说:“猪油炒菜才香,哪像你们年轻人,总纠结用什么油。”可两个月前,王大妈突然查出血脂偏高,女儿特意上网查了各种食用油的健康排名,反复叮嘱她赶紧收起厨房角落那罐猪油,还拉着她逛超市,挑了一堆所谓“健康油”。可是,站在琳琅满目的油货架前,王大妈犯了难,花生油、大豆油、玉米油、橄榄油、还有她最爱的自榨油,这么多油,究竟哪种才是真的安全?大豆油真像网上传的那样“不健康”?猪油真要一口不沾?
而那些自榨油,真的比超市油更放心吗?老王也好奇地问:“我这几十年用的猪油,难道错了吗?”一家围坐饭桌,悄悄把探讨食用油变成了一场“家庭座谈会”。别急,真相下文揭晓!是哪3种油最应该少吃?是猪油吗?你可能早已中招,却全然不知
![]()
“猪油一定最不健康吗?传言到底靠不靠谱”
食用油的选择,从来都不只是“重口味”与“低脂肪”的较量,更深藏着看不见的健康玄机。不少人听说“动物油伤心脏”“大豆油致癌”,甚至有小道消息说“自榨油才是最纯的”,结果每个人手里的油瓶都“心虚”起来。但科学研究和权威数据,却与市面流传的大多数说法相去甚远。
中国营养学会权威解读指出:动物油(如猪油)和植物油各有利弊。动物油的主要问题在于其饱和脂肪酸含量高,长时间大量食用会提升胆固醇,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比如,猪油里饱和脂肪酸比例在40~60%,明显高于绝大部分植物油。
与之相比,植物油(如大豆油、花生油、玉米油)含有较多单不饱和和多不饱和脂肪酸,对维持血管弹性、控制胆固醇有正面作用。可有的人担心大豆油,说它经过化学溶剂萃取、有“致癌物”,但实际调查结果显示:大豆油中反式脂肪的含量微乎其微,远低于世卫推荐上限(2克/天)。正常食用完全安全。而其omega-6/omega-3比例,即便略高,也能通过合理膳食调整。至于自榨油和土榨油,看似“原生态”,实际上因为原料未严格筛查,极易受到黄曲霉素等致癌物污染,反而风险更大。
![]()
食用油走入千家万户,但真正需要警惕的油,并非简单划分“动物”或“植物”。
第一种:棕榈油(常见于方便面、零食、酥皮点心等加工食品)棕榈油饱和脂肪酸比例高达44%,健康隐患大。国际《自然》杂志2021年一项动物实验数据表明,摄入高量棕榈油会促进癌细胞的转移和扩散速度。“无形中”吃太多棕榈油,极易埋下慢病风险。不少超市烘焙、预包装零食的配料表里,你都能发现它的身影。
![]()
第二种:动物油(尤其是猪油、牛油、黄油)虽然有老人说“香得很”,但猪油等动物油饱和脂肪含量高,胆固醇多,长期大量摄入会显著提升高血脂、动脉硬化等风险。据北京大学专家团队分析,动物油多含饱和脂肪酸达40~60%,远高于健康推荐值。偶尔“点缀”无大碍,但绝不宜日常大用。
第三种:自榨油、无标签劣质油“自榨油能现买现榨,真的更健康”?其实隐藏了意想不到的危险:原料常缺乏严格筛查,容易受黄曲霉素等致癌物污染,设备简陋也能导致油中残留有害杂质。反复加热的老油,危险更甚,反复使用的油产生的致癌物,远高于新鲜油。若你喜欢屯“无标签、便宜散装油”,务必警醒,现在该换掉了!
要想健康用油,不需要“极端戒断”,但有科学原则,能让你少踩雷:
油要分清场合,混搭更健康炒菜、炖煮用花生油、玉米油、大豆油都没问题;凉拌建议橄榄油、芝麻油、茶籽油,尽量避免高温伤害油的营养成分。
![]()
总量要控,每天不超30克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成年人每日食用油应控制在30克以内。过量摄入不只囤积脂肪,还影响维生素A、D、E吸收,带来骨骼、免疫等多方隐患。
切勿反复高温用老油炒剩下的油别“舍不得倒”,反复加热会产生苯并芘、丙烯醛等致癌物。宁愿少用,也别强迫“省出来的健康”。
事实上,真正健康的饮食关键还是在均衡、适量和多样化。不同种类的植物油互相搭配,更有助于补充脂肪酸种类,降低慢性病风险。
很多人还在“猪油和大豆油”之间纠结,其实只要日常用油不过量,避免高风险油,以及合理搭配,完全可以吃得安全又美味。别让“微信谣言”绑架你家一日三餐的选择,下次进厨房,记得多看看配料表,理性选油,给健康加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