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能“一眼千年”,洞悉文物背后的传奇故事?如何能穿越时空,与国宝级壁画“亲密接触”?答案就藏在科技赋能的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之中。新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帮助我们保护、解读并沉浸式体验千年文明。在2025北京文化论坛中,我们得以触摸到文物背后的千年印记。
琉璃河遗址
琉璃河遗址发现迄今已有80年,这项考古工作像是一场多学科协作的“高科技侦探”,碳14测年、古DNA研究、同位素分析等科技手段,成为解开历史谜团的“金钥匙”。其中,在同位素分析过程中,考古人员发现太保墉燕所在墓葬的墓主人,锶同位素出现了异常。
![]()
“太保墉燕”,开启了北京建城史的续篇,也成为北京地区纳入中原文明治理体系的开端。自此,琉璃河遗址成为了北京三千余年城市文明的历史见证,也是考古遗产保护、利用与传承的重要体现。
![]()
在本次文化论坛“保护传承:数字化赋能文化遗产”平行论坛“考古遗产价值阐释与可持续发展”专业沙龙中,来自国内外的知名考古学者、专家及社会公众约200余人共同参观了首都博物馆“太保墉燕——一房山琉璃河遗址专题展”。展览集中展出了180件琉璃河遗址出土文物,其中110余件是首次展出。这是琉璃河遗址发现80年来,不同时期考古成果汇集最全、展出文物数量最多、规格最高的一次,也是“2024年度全国考古十大新发现”的首个展览。
法海寺壁画
科技,远不止于挖掘文物背后所承载的遗产价值,更赋予文物深度的数字化阐释。数字化“孪生”的现代化陈列方式,让沉睡的瑰宝得以从学术的象牙塔中走出来,回应了文物爱好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深层需求。
![]()
与敦煌壁画、永乐宫壁画并称中国三大壁画瑰宝的法海寺壁画,是明代宫廷壁画艺术的巅峰之作。为了保护脆弱的原作,大殿内实行严格的避光保护,并控制参观人数和时间。游客难以窥其全貌,更不用说细致品位其精妙之处。这也正是大多数文物保护中普遍面临的困境:严格保护与传播研究之间的矛盾。
![]()
数字化的场馆让600年的明代壁画“活”了起来,“沥粉堆金”有了更震撼的微观表达,游客在虚拟环境中欣赏壁画的整体布局和宏伟气势,这是线下黑暗环境中无法实现的体验。
![]()
在“文化遗产价值阐释与交流互鉴”专业沙龙中,对话嘉宾深入探讨了文化遗产数字化链接的方向与途径。法海寺壁画艺术馆策展人刘晓波强调,机械装置也好、数字化也好,都只是技术,核心是要如何解读和阐述文化遗产。
北京画院院长吴洪亮表示,在画院20年的经营和策展工作中,他意识到,当下观众不再满足于走马观花,而是追求更深度的解读与共鸣。
![]()
如今,数字技术已从单纯炫技转向对文化遗产深层内涵的挖掘与阐释,公众得以窥见工匠的精妙技艺与时光留下的微观痕迹,在互动中获得深刻的情感链接。这场“双向奔赴”不仅激活了文化遗产的生命力,也推动了文化传承进入以深度理解和共鸣为核心的新时代。
天乐园大戏楼
作为全国首家京剧体验馆,天乐园大戏楼以多维的商业模式集合京剧创新演出、京剧主题展览、沉浸式体验、少儿培训等内容,吸引了国内外游客,让京剧文化更加普及。面对未来,戏楼的经营者也有着困惑和思考。
![]()
古朴典雅的戏楼空间,与“对话+展演”的现代形式相得益彰,在以“传统戏剧的全球叙事与创新实践”为主题的文化沙龙中,来自戏剧届、文化界、文旅行业与国际传播领域的嘉宾齐聚一堂,在“古艺”与“新声”的共生理念下,开辟当代表达的新路径。嘉宾指出,昆曲、京剧等传统戏剧,应当在守护文化根脉的同时,主动拥抱数字科技、沉浸式体验与跨界表达,增强与当代观众的情感连接。
![]()
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北京在“文化+科技”“文化+旅游”“文化+国际传播”等领域的探索积蓄了新的动能。科技为翼、文化为魂,方能让中华传统文化在时代浪潮中生生不息,既守护好历史的“根”与“魂”,又书写出面向未来的新篇章。
来源:BRTV新闻(记者:王丽晓 杨洁 菜崴丞 楚健 张虎)
编辑:霍天舸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