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9月14日至15日,中美在西班牙马德里进行了最新一轮经贸会谈,这是过去五个多月内双方的第四次面对面交流。在会谈中,双方围绕两国元首通话达成的重要共识,就投资障碍、经贸合作以及TikTok问题展开深入磋商,并达成了所谓基本框架共识。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本次会谈对稀土问题并无实质性突破,这一事实恰恰揭示了中美在核心战略资源上的博弈仍在高压状态下进行。
中美经贸关系长期以来呈现出互利共赢的特征,但在涉及战略资源和关键技术时,利益的尖锐冲突难以避免。稀土正是这一矛盾的焦点。
中国在稀土开采和加工方面长期保持全球主导地位,2023年中国占全球稀土矿产量超过60%,加工环节控制比例高达92%,几乎垄断全球稀土产业链。美国国防部依赖中国供应的稀土,用于导弹制导系统、战斗机引擎、雷达以及其他高精尖装备,这一现实让美国在面对中方出口管制时显得极为焦虑。
![]()
中国商务部于2025年4月针对7类中重稀土产品实施出口管制后,美国不得不紧急启动“稀土应急计划”,斥资数十亿美元在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地建立替代供应链。然而外媒分析指出,即便一切进展顺利,美国至少还需要五年时间才能真正摆脱对中国稀土的依赖。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国会众议院“中国问题特别委员会”主席、共和党议员约翰·穆勒纳尔提出了引人注目的“三招”。
他在9月18日致信特朗普,总结了自己的策略:
- 若中方不给稀土,就限制或暂停中国航空公司在美国及盟国的航班着陆权;
- 重新审查对华商用飞机及相关零部件出口;
- 联合盟友限制中国在航空领域的对外投资。
穆勒纳尔信心满满地宣称,这三招能够向中方传递“明确信号”,迫使中国让步,同时增强西方联盟在对华博弈中的筹码。
细看这三招的逻辑,不难发现其背后暴露的正是美国部分政客的战略短视和零和思维。中美航班不仅是商务和人员往来的通道,更是学术交流和文化交互的重要桥梁。
![]()
自2020年以来,受新冠疫情和美西方对俄制裁影响,中美航班大幅削减,恢复谈判缓慢。美国交通部在2023年5月才将中国航空公司赴美航班从每周8班增至12班,中方对等回应,美联航、美国航空、达美航空获批每周飞往中国48班,总计119班。
航线是经济的血脉,也是信任的纽带,把航班降落权作为施压手段,不仅实际操作性低,而且会让美国自身承担首当其冲的经济损失。
此外,国际航空运输协会数据显示,中美航线每年为美国机场、地勤、免税店、酒店等带来超过百亿美元收入,一旦贸然中断,首批受冲击的将是本土员工和物流服务企业。
不仅如此,美国过去试图通过关税施压获取战略资源的尝试也未取得明显成果。今年以来,特朗普多次威胁对华加征关税,甚至将“对等关税”基线提高至145%,试图迫使中方在稀土供应上让步。
结果显示,这些威胁收效甚微,增加的是美国企业成本和国内通胀压力,改变不了中国稀土产业的全球布局。从这一角度看,穆勒纳尔提出的“三招”,更像是政治表演和焦虑宣泄,而非可行的战略方案。
真正让美国部分政客焦虑的,是中国在稀土领域握有的实实在在的筹码。从矿产到加工,再到高端应用,中国在全球稀土价值链的掌控力极强。中国不仅掌握稀土矿产,更通过数十年技术积累,在永磁材料、催化剂、储氢等高端领域拥有超过70%的全球专利份额,远超单纯矿产量的战略意义。
![]()
前美国贸易谈判代表斯蒂芬·奥尔森也指出,稀土是中方最强有力的战略筹码之一,除非美国愿意作出重大让步,否则中国不太可能轻易放弃优势。西方即便投入巨资建立替代供应链,也难以在成本和规模上匹敌中国。
英国《金融时报》文章强调:“中国已赢下稀土竞赛,西方努力追赶面临巨大挑战。”
在未来,中美围绕稀土、航空、芯片及其他战略资源的博弈仍将持续,而中国通过产业链优势和规则塑造所积累的战略主动,无疑将成为全球经济与军事博弈中的重要支点。
美国如果仍停留在威胁和零和思维中,只能在战略棋局上处于被动,而中国,正以理性、稳健和技术实力,悄然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